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市俱乐部、文化站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胡颂科  

  俱乐部是群众性业余的基层的综合性的文化娱乐组织。文化站则是组织和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文娱体育活动,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基层单位。   中山市俱乐部和文化站的建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活跃、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发展道路得曲折的,有高潮也有低潮,但经过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从无到有,从不稳定到稳定。到目前为止,各区镇都建立起文化站,有乡村文化室121间,图书室17间,逐渐形成了各区镇的文化中心。其活动内容已由单纯的娱乐活动,逐步发展到把群众文化同科学普及、思想教育、经济信息传播以及群众体育融为一体,成为农村多层次、多功能的文化设施网络,适应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   中山第一个俱乐部是1950年初成立的中山县工人俱乐部。地址设在石岐孙文西路121—125号(即旧邮局三楼),隶属于当时的中山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中山县委和中山县政府做好各项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广大工人,活跃职工的文娱活动。俱乐部主任陆深,有两名专职管理员,其余工作人员都是由工人业余兼任。俱乐部设有图书馆、音乐室和乒乓球、康乐球室等娱乐设施。每逢星期六晚还举办交谊舞会。1951年底,俱乐部迁到石岐悦来上街2号(即现中医院门诊部所在地),增设了有线广播,扬声器连接石岐城区各行业基层工会,利用有线广播,向职工群众播送新闻、法律知识和文艺演唱节目。俱乐部还在门口空地上兴建了灯光球场,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并组建了店员工会文工团,排演了时装粤剧《小二黑结婚》及一些独幕古装剧,在店员工会和俱乐部演出。同时抽出石岐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女教师何浅云、杨桂英教工人唱革命歌曲,组织歌咏活动。期间,石岐海员俱乐部、黄圃工人俱乐部、小榄工人俱乐部、小榄镇手工业者俱乐部等亦先后成立。县工人俱乐部还下拨经费、乐器、书报给小榄、黄圃镇支持工人活跃业余文娱活动。1953年底和1954年春,县工人俱乐部先后将有线广播设备及文体设备分别拨给中山广播站和石岐工人文化宫,就宣告结束活动。   1953年春,广东省文化局郑天健、林文、老玉珍、叶素琪与县文化馆李文光、李伯新等到环城沙岗村蹲点3个月,扶助建立中山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内设图书室、幻灯队和农村剧团。同年,环城沙涌乡在县文化馆的辅导下,办起了图书室、文娱室、读报组和农村剧团。剧团以本乡真人真事为题材,结合中心,创作了6个粤曲对唱节目,改编了一个短剧,开展了演唱活动。三乡的雍陌乡在县红旗剧团的辅导下,也建立了创作组和图书室。   1953年10月,县文化馆在坦洲区建立起中山县第一个文化站,下设文艺组18个,农村剧团(包括文娱组)6个,民校4间。1954年3 月,港口区也建立了文化站,辅导建立了1个农村俱乐部,3个农业社图书室,整顿和发展了7个文艺组,1个农村剧团。1955年春,粤中区拟定中山县在张家边乡作试点,县文化馆林一、吴胜下乡蹲点辅导,建立农村俱乐部。俱乐部设委员会,下设宣传股、图书股、文娱体育股、科学技术股、业余教育股等。运用黑板报、楼顶广播、演唱等形式进行宣传。同年,沙朗乡也建立起俱乐部,组织了4个宣传队,运用咸水歌、龙舟、游艇广播等形式宣传,同时开设图书室、文娱室、展览室,定期开放,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随后各区乡也相继建立俱乐部,如张家边区俱乐部有阅览室、剧团、歌咏团,南朗区榄边乡的俱乐部设有图书室和小型展览。当年沙田区多用仓库作俱乐部地址,因此其活动常常大起大落。到1958年公社化时期,中山地区的俱乐部大量发展,配合中心开展活动。石岐市(不含中山县各区)统计:俱乐部有125个,文化室204个(其中环城27个,工厂企业116个,其它单位61个)。环城公社还开展全民写诗活动,从1958年1月至11月底止,干部群众写诗达27万首。中山县1959年统计:全县有文化馆16个,俱乐部有607个,文化站(室)91个。   1960年起,到文化馆以龙瑞俱乐部和圣狮俱乐部为重点,推动全县兴办农村俱乐部工作。   1961年,中山县文教局(管理文化、教育部门)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教训,认为文化工作偏快,超越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文化与生产抢路的现象,因而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业余、需要、自愿、小型多样”为原则,调整了全县俱乐部。1964年县文化局以龙瑞大队俱乐部和横栏在顾全俱乐部分别作为民田区和沙田区的试点,由县文化馆派干部辅导,省文化局也由社文处何史处长率领28人的文化工作队到龙瑞大队蹲点。龙瑞大队俱乐部的前身是一个业余剧团,从1963年10月扩大为俱乐部,在省文化局和县文化馆的帮助下,成为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阵地。榄栏在队俱乐部是在1964年春节前建立的,下设有图书室、展览室、民兵室、球队、文化班、文娱组、民歌创作组,使该大队青年活跃了社会主义文化生活。1964年2月,中共中山县委发出了《关于大办农村俱乐部的指示》,县委宣传部拟了“农村俱乐部组织章程”。2月25日至28日,县文化局在龙瑞大队召开了兴办农村俱乐部现场会议,全县各公社109人参加了会议,重点参观了龙瑞、横栏、圣狮、龙头俱乐部并交流了经验。   当时,中共中山县委第一书记郭信民对俱乐部工作亲作指示,修改俱乐部章程,在公社党委书记会上作了布置,还召开公社电话会议,各公社也成立兴办农村俱乐部领导机构,促进了俱乐部的兴办。同年县文化局在张家边大队举行了第二次现场会议,更促进了俱乐部的发展,到1964年底,农村俱乐部已恰值年初的88个发展到246个。1964年4月26日,中共石岐镇委宣传部推荐了建筑33工程队俱乐部和莲峰公社俱乐部经验,也促进了城区俱乐部的发展。   1964年9月,中山县开展了“四清”运动,县文化局亦派人随“四清”总团、工作团下乡配合运动,做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室的建立工作。在第一批点的11个农村公社中,共建立了文化室1583个,其中大队级的168个,占大队总数90%,联队或生产队的文化室1418个,占生产队总数63%。又在第二批点5个公社、2个镇共建立大小队文化室500个。当时在库充蹲点的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在召开的青年座谈会上,也强调要办好文化室和夜校,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山县委的支持下,神湾、沙溪、民众、环城、张家边、大涌、东凤、古镇、南朗、三乡、横栏、黄圃等公社相继建立了文化站,加强对大队、生产队文化室的领导,直至“文革”前,才停止了活动。   1973年,县文化局着力于恢复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选择了基础较好的民众公社作重点辅导,建立起民众文化站,下设戏院、文艺宣传队、图书室等。又恢复了坦洲文化站。接着,沙溪、张家边等公社也先后恢复了文化站。到70年代中期,各大会社都重新建立文化站。较好的有村村设有文化室的沙溪文化站,以建设诗画队伍为重点的小榄文化站。其他公社文化站亦有自己的特点:如三角文化站着重抓好文化阵地建设;黄圃文化站抓好横档乡的粤剧团;环城文化站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美术创作;民众文化站大力建设图书室;但洲文化站大力组织群众性民歌创作活动。龙头环文化室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购置了电视机、电影放映机等器材,深受群众欢迎。当年省内外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南方日报》作了专题报导。石岐镇以大维街为点,工厂以中山纸厂,石岐玻璃厂为重点,建立文化室。在县文化局的推动下,全县文化室发展到300多个。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县文化局重视对文化站站长的业务培训,先后在县文化馆举办了有文化站站长参加的摄影、粤曲、裱画、歌曲、文学创作等业余培训班,提高了文化站长的文化素质。还组织文化站长学习参观了湖南长沙、韶山、广西桂林、北京、苏州、杭州、上海、西安、广东东莞、汕头、湛江、高州等地文化建设,开阔了眼界,也促进了文化站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89年5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决定改革我市镇区文化站管理体制后,进一步调动了文化站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文化站的巩固发展。到目前止,在全市的27个镇区中,已有小榄、横栏、港口、南朗、东升、黄圃、张家边等建立了设施配套齐备的文化中心。其中小榄文化站设有图书馆、录像室、美术室、排练室等。多年来被评为佛山市和中山市的先进单位,1988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文化站”。1989年被选为全省最佳“四位一体”文化站之一。1990年12月,该站站长梁茂松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