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概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胡颂科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适应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也是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清代以前,虽然中山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社、木偶剧团等群众文化活动已经较为活跃,但未有专事群众文化机构的设置。民国成立后,随着群众文化的开展,国民党中山县政府曾设立了中山县民众教育馆,除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外,还兼管教育、体育以及生计等工作。在中山的群众文化发展史上起了一定作用。
中山县民众教育馆是解放前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教育事业机构,隶属于国民党中山县政府。据资料表明:其主要任务是普及民众知识、兴办教育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该馆成立于1930年6月,馆址设在石岐(具体地点不祥)。首任馆长为冯炳奎,1931年4月由但涛接任。初期办有语言教育、民众求问班、儿童识字班、妇女识字班及民众半日班等。由于国民党县政府1930年5月迁往唐家,故民教馆也于1931年11月随县政府迁往唐家,改名为中山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冯炳奎于1931年11月兼任该馆馆长。迁往唐家后,该馆开办了民众求问所、民众图书馆、妇女编织班、星期猜谜会、民众教育人民训练班等,还开展了幻灯宣传普及知识活动。
1934年10月,国民党到政府迁回石岐,该馆也随之于11月迁移,馆址设在石岐前照壁班,并恢复其中山县民众教育馆的馆名。由李成接任但涛的馆长职务。这时该馆除举办识字班、国语讲习班外,还举办教音乐、唱歌等活动。1935年3月,杨兆涛继任馆长,增开了刺绣班、实用肥皂制造班等。1935年10月,该馆针对本县婚礼奢侈风俗,为提倡节俭美德,举办了首届集体婚礼。并曾举办过为期一个月的猜谜活动。这时抗日方兴,该馆还邀请东北义勇军少将江民声来宣传抗日。1936年,民教馆开设了“巡回文库”,向群众外借图书,同时举办过全县女子乒乓球比赛。1936年7月,区萃仑接任馆长职务。1937年,民教馆先后举办过学生国语演讲比赛及书法比赛;组织社会童军团到北台旅行;出版了中山民众日刊、“五卅”纪念专号及画报、禁烟画报、夏令卫生专号及卫生画报;还开办了各类识字班、手艺班等。1937年8月,馆长区萃仑辞职,县府任命该馆务主任李智暂行代理。1938年底,国民党中山县政府以集中人力物力抗击日本侵略军为由,暂将民教馆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山县政府于1946年5月委任陈思危为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立即筹办复馆事宜,馆址设在石岐南门李家大祠(今石岐民生路140号迎阳小学内),馆内设有总务、教育、生计、艺术四个股,除负责全县性的群众文化,教育、体育工作外,还负责征集文献、推行保甲制度,训练壮丁、提倡农植、推广良种、改良家畜、传习各种工艺商业、扶助合作社等工作。1946年10月,该馆发动群众捐款,兴办街头广播,在石岐天字码头、太平路口、南北门等徙安装了扬声器。1947年1月,该馆举行了“耆英会”,邀请石岐镇及城郊各乡70岁以上老人参加。5月,该馆组织排练演出了《野玫瑰》话剧。6月,编印了石岐各行业通讯录及街道图。9月,从美国新闻处借来有关科学、卫生幻灯片,在太平路口放映。10月,举办了青年画家林介如、方逸昕联合画展。1947年、1948年两年的重阳节,在烟墩山举办了全县风筝比赛。1948年2月,举办了新春象棋比赛。11月,陈思危接任石岐镇镇长后,由杨柳村继任民教馆馆长。12月,该馆增设卫生室,每天上午免费为民众服务。又开设“文化列车”,在石岐各主要街道巡回,车内设有靠椅供民众阅览书报,并可外借书籍。到解放前夕,民教馆停止活动,其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
解放前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除国民党中山县政府设立的民教馆外,汪伪县政府于1943年7月,也在石岐太平路高家基林宗祠设立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为江文,馆内设有“民众游艺部”,置有乒乓球室、棋艺室等。1944年元旦,举办过灯谜竞赛活动。5月,由汪伪县府第二科罗清滨科长兼理馆务,增设了“民众职业指导所”、“民众代笔处”筹项目,为日伪效劳。到抗日战争后期,该馆停止了活动。
1949年10月30日,中山地区解放后,中共中山县委、中共石岐市委及县、市人民政府为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山县文化馆和石岐市文化馆,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石岐市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该馆成立于1953年,馆址设在仁山公园内(即今孙中山纪念党原地),隶属当时的市文教科(后为文化科)领导。1958年撤销石岐市建制后,市文化馆易名为石岐镇文化馆,隶属镇文镇局领导。1968年因受“文革”冲击而被撤销。到1975年才恢复石岐镇文化站建制,隶属镇宣传办领导。1981年,经广东省文化局批准,镇文化站改为文化馆。1984年撤销石岐镇建制后,镇文化馆改为中山市市区文化站,归口市文化局领导。1987年,该馆与市文化馆合并。1989年更名为中山市城区文化馆,仍与市群众艺术馆一起办公。该馆自建立以来,坚持面向城乡的群众,多次组织过文艺大流行和各种文艺汇演,先后兴办了各大类型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1958年,该馆创办了《岐江文艺》,为业余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园地。园内设立有音乐茶座、曲艺讲古台、电视放映场、露天剧场、象棋坛、乒乓球室、露天交谊舞场、展览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多姿多彩,使文化公园发展成为当时城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此外,该馆还经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类音乐欣赏会、书画展、文艺晚会,活跃了市区群众的文化活动。
中山市群众艺术馆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馆址设在石岐深巷14号之一,隶属于市文化局领导。其主要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业余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同时担负着搜集整理和继承发展民间艺术、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指导各镇区文化站业务工作等。
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50年5月,初名为中山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名为中山县文化馆。1969年撤销文化馆,成立中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恢复中山县文化馆建制。1983年底中山县改为市建制,到文化馆也改为中山市文化馆。1989年7月,经省文化厅、中山市编委会批准,市文化馆升格为市群众艺术馆。
群众艺术馆在建馆之初,以宣传、扫盲、娱乐等为主要职能,工作重点是扫荡、取缔和改造旧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曾举办学生千人操,组织端午龙舟竞赛、中学生歌咏比赛等。每年还举办两、三次体育比赛,并与县体育分会经营游泳场。在馆内设有图书阅览室。1952年12月,省文化局确定中山县文化馆为省重点馆,从省派业务干部到中山工作,增加了文化馆人员编制。按业务要求,馆内设立文艺级和宣教组,工作重点放在辅导农村俱乐部,举办文艺会演和培养业余文艺骨干上,同时担负起县文联的日常业务工作。因馆长多由文化局长兼任,也替代了文化局的部分职能,主持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馆干部以下乡蹲点辅导的形式,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业余作者进行辅导,培养出一批农民作者,挖掘、整理和改革了中山民歌及一些民间艺术节。60年代前期,文化馆设立文艺组和美术组,在文化馆的推动和辅导下,农村俱乐部有了较大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业余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一批交好作品。另外,美术组也配合当时的形势,举办各类展览,搞幻灯制作配合宣传。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馆亦受到冲击,一度被撤销。到70年代初复馆,文化馆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工作重点放在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上,恢复了文化站、文化室的活动,并搞好本身的阵地建设,解决了办公、住宿问题。进入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文化(艺术)馆更为活跃,在搞好业余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以文补文活动,馆内设立文艺部、美术摄影部、艺术教育部和艺术服务部。文艺部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的业余作者(或表演者)进行辅导,担负各种文艺演出的组织工作,不定期出版文艺刊物,刊出业余作者的作品,为他们提供园地。美术摄影部辅导业余美术、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活动,担负各类型展览的组织与筹划工作。艺术教育部为少年儿童提供艺术培训,设有钢琴、手风琴、小提琴、舞蹈等培训项目。艺术服务部设有喜庆仪式、会场布置、花篮出租、旗帜制作等服务项目,是该馆以文补文的一项措施。市群艺馆各部之间分工不分家,互相配合,面向全市各区镇,组织、辅导全市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活动,推动全市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使其成为中山群众文化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
(本文除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和采访老文化工作者外,得到麦仕钊、梁丽珊、李国新提供资料,特此致谢。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