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广东音乐曲艺演出简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市文化局《中山文化志》编写组
广东音乐曲艺在中山地区的演奏演唱活动,遍及城乡,至今已逾两百多年。其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业余自弹自唱的个人自娱消遣;有三几知音者临时组合开“私家局”或自发组织乐社(组)演唱;又有职业团体在戏院、酒楼和茶室增设的乐坛作营业性的演出;也有个别流散艺人上街卖唱。
中山小榄镇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就有广东音乐和曲艺演出,小榄举办首届“菊花会展”期间,镇内设有曲坛和戏棚达六、七处之多,为“菊花会展”增加不少热闹气氛。
1849年上下,中山三乡乌石村出现小雅山房音乐社,该社是当地爱好广东音乐和曲艺的农民自由组织的。每在“耍菩萨出地景”巡游时,便以“锣鼓柜”的演出形式随巡游队演奏音乐和演唱曲艺。该社在三乡地区一度非常活跃,且很有名气。1935年,香港举行“英皇银禧大典”庆祝活动,邀请该社成员赴港参加演出。他们以“锣鼓柜”的形式表演广东音乐和曲艺,演技精湛,荣获演奏冠军奖。
清末期间(1908年至1910年),石岐城区爱好广东音乐和曲艺的市民增多,他们大都是富家子弟,多以个人自娱或开“私家局”弹弹唱唱的形式消遣。当时使用的乐器已有古筝、琵琶、扬琴、秦琴、椰胡、洞萧等,注重文雅潇洒。演唱曲艺者,多为男性演唱“老生腔调”,地方俗称“唱老横(黄)”,也清唱“木鱼”、“白榄”、“龙舟”等曲牌。那时,影剧院尚未兴盛,演出粤剧多要搭棚。到1911年至1913年,中山才建起了第一间戏院,即石岐泰东戏院(今红旗电影院),戏剧、音乐和曲艺才有正规的演出场所,自此就常有广东音乐和曲艺职业艺人来中山演出,并且兴盛起来。
1920年中期到1930年末期,广东单薄和曲艺在中山的演出活动更为兴盛,除城乡有业余活动自娱消遣外,带营业性的演出更为活跃。1927年9月,石岐大庙下高升酒家(今钻石商场)举办“音乐曲艺茶座”,聘请“女伶”演唱粤曲,为茶客增添雅兴。1935年9月,石岐泰东戏院和中山戏院(今人民电影院)同时增设“青海音乐茶室”和“娱乐音乐茶室”。1938年石岐和平新阶段街湾底又开办起“岐江音乐茶室”(后改称建国大戏院,1948年固棚架陈旧而拆掉)。这些“音乐茶座”经常聘请“女伶”演唱曲艺,经营时间最久的是石岐“高升”,直至1951年仍常有艺人在此演出。
从1940年起的10年间,是广东音乐和曲艺在中山营业性演出的兴盛期,演出场所除上述之外,石岐城区先后增设“音乐曲艺茶座”的酒楼室有:孙文西路的“大观园娱乐场”(今人民百货商场)、 “金门茶厅”(今中山皮革厂门市部邻近)、 “岐江茶楼”(今中山家电二厂门市部)、 “梅花村酒家”(今新华书店孙西门市部)、 “淇园茶厅”(大中堂巷内,即今悦来路茗园酒家后面)、长堤南段的“襟江饭店”(今得利时冰室左侧)和“中山游泳场饮食部”、风鸣路的“金山茶楼”(今上基生产资料商店)、太平路榕树头的“新嘉宾饭店);民生中路的“杏药村茶楼”(今中区侨联贸易公司和国光商店)、悦来路的“琼芳茶楼”(今旅游百货商场)、和平新街的“太白酒楼”(今岐江宝珠工艺厂)等共10多处。小榄、黄圃、沙溪、三乡、港口、濠头、张家边、南朗、沙涌等镇乡茶楼、饭店及娱乐场所,也常有广东音乐和曲艺演出。一些流散曲艺艺人和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也四处卖唱,白天到小食店或小饭馆,晚上上街演唱。如此种种,遍及城乡,盛极一时。被省港同行誉为“四大天王”之一的中山籍广东音乐曲艺名家吕文成,在这段期间曾先后三次来中山演出。1934年, “四大天王”吕文成、尹自重、何大俊、何浪萍一起在石岐“高升”演出;1947年,吕文成又在石岐“淇园”演出;1949年底,吕文成在“淇园”演出后,还到港口、小榄镇作巡回演出,直至1950年初又回石岐中华戏院(今中山影剧院)演出。他在每场演出的器乐独奏节目中,有二胡(即高胡)《鸟投林》、扬琴《狮子滚球》、木琴《特别快车》,其表演技巧之高超,堪称一流,使茶客、观众为之倾倒。吕文成不但擅长演奏广东音乐,还擅长唱粤曲,其以“子喉(女声)演唱粤剧《燕子楼》的主唱段,是他的拿手好曲。吕文成又是广东音乐作曲名家,广东音乐《步步高》、《平湖秋月》、《银河会》、《岐山凤》、《蕉石鸣琴》、《醒狮》等,是他名作的一部份。此外,常来中山演唱曲艺的“名伶”还有白驹荣、徐柳仙、小燕飞、张月儿、李少芳、何丽芳、梁碧玉、卢影莲、辛赐卿等。与此同时,中山城乡各地的音乐曲艺爱好者也自组织起来音乐社,经常举行业余或职业的演出活动。石岐有“绿波”、“白虹”、“乐乐”、“白浪”等音乐社;三乡地区有桥头的“群乐”、雍陌的“娱乐”、中堡的“金龙”、白石堡的“同群乐”等音乐社;环城有寮后的“雅乐研究社”。1946年秋,中山国乐职业工会在石岐正式成立,会员来自石岐、小榄、沙溪、三乡、黄圃等地达数十人。当时活动较为活跃的是石岐的“白虹音乐社”,该社成立于1940年,直到1952年因成员各谋职业而自动解散。 “白虹”虽是业余组织,但其中西乐器齐全,人才济济,连音乐手和粤曲演唱员共有十几人。上述来过中山演出的“名伶”,除“四大天王”在石岐“高升”自行组员出外,其余均是聘请“白虹”成员“拍和”(伴唱)和客串演出。 “白虹”还出了两个在广东音乐曲艺界较有成就的艺术工作者,一是中山籍的“平喉”粤曲独唱家赖天涯;二是她的哥哥、音乐手赖少天。赖天涯女士从13、14岁起自学“星腔”粤曲演唱法。1946年(16岁)上起登台独唱粤曲,现从广州市海珠区广东音乐曲艺团退休,但她仍担任该团职务。她是中国曲艺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海珠区文联主席、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赖女士从艺40余年,她运用“星腔”的粤曲演唱法有其独到之处,既保存“星腔”的韵味,又有自己的格调,每唱一曲,不但字正腔圆,而且声情并茂,唱到温柔文雅低腔之处,如莺声燕语;唱到轻快舒畅板之时,似行云流水。表现曲词内容淋漓尽致,抑扬顿挫的演唱技巧,无不运用自如,给家乡的听(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家乡的人誉为“星腔”演唱汉第二代传人之一(另一位是原广州市广东音乐曲艺团的黄少梅,而该团的李少芳和原佛山地区的何丽芳则被称为第一代)。赖女士演唱过后粤曲有《夜半歌声》、《客途秋恨》、《星殒五羊城》、《孔雀东南飞》、《秋坟》、《风流梦》、《珠江夜游》……等,为她灌录过唱片的粤曲有《珠江夜游》、《西厢怨》等。最近,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又为她录制成粤曲独唱专辑音带,曲目包括《花城春色》、《宝玉哭灵》、《风雪丝绸路》、《香荔情深》。赖天涯女士的哥哥赖少天先生,亦从事广东音乐曲艺近30年,同是石岐“白虹社”的成员和广州市海珠区广东音乐曲艺团的成员,他是该团乐队的主乐手之一,主操扬琴、木琴。1957年秋,经他多年努力研究与实践,自创成“樽乐”(用玻璃瓶)独奏广东音乐演奏法,为广东音乐的演奏节目增添了新的色彩,他独奏过的乐曲有《孔雀开飞屏》、《饿马球摇玲》、《走马》等。 “樽乐”独奏,音色清脆,嘹亮而不刺耳;节奏明快,快速而不拖泥带水,别具一格,悦耳动听,深受广大观(听)众的欢迎,也是每场必演的节目,且长演不衰。1966年,赖少天先生不幸在广州病逝,终年48岁。赖先生逝世后, “樽乐”独奏节目由该团乐队的主乐手之一李飞先生继承演奏,至今尚保留这别具一格的新节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63年,广东音乐和曲艺在中山的演奏演唱,起了新的变化,从过去以营业性演出为主而转为以业余组织活动为主,使用乐器也从40年代的“中西合璧”而转用全是中国民族乐器。石岐城区各酒楼茶室增设的“音乐茶座”到1952年底也相继结束经营,只有专营的戏院成为艺术团体演出的场所。
1950年初,中山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了“中山工人俱乐部”(今石岐孙文西路旧邮局楼上)。部内设有“文娱组”。在中山工人俱乐部的指导和帮助下,下属基层工会(如石岐海员、店员、各戏院、建筑、搬运工会等)也相继成立“文娱级”。中山工人俱乐部还拨给小榄、黄圃镇工会一批乐器,支持他们建立俱乐部。这些工人群众性文娱组织,在当时开展的“抗美援朝”等一系列的政治中心工作中,采用广东音乐和曲艺及粤剧多种形式,在街头闹市或通过广播宣传演出,搞得很有声势。接着在1954年,石岐、小榄分别成立工人业余文工团。不久,石岐文化馆也成立“石岐文化宣传队”。这些宣传队伍都配有广东音乐和曲艺的人才,因此,文艺宣传演出形式多样,更加活跃,如石岐文化宣传队就常到工厂和农村,用曲艺的形式演唱好人好事。全队5人,在队长梁文庄(石岐文化馆工作人员,1959年在石岐病逝)的带领下,仅在近两年的业余宣传演出中就自编(自唱)粤曲材料360多篇。这段时间,广州市的各广东音乐曲艺团体也经常来中山地区公演,对带动中山城乡开展音乐和曲艺演出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常来中山公演的音乐和曲艺名家有何丽芳、李少芳、黄少梅、白燕仔、谭佩仪、李丹红、何紫霜、杨达、黄俊英、赖天涯、刘天一、朱海、方汉、梁秋等。石岐工人业余文工团的成员,常向这些艺术名家求教,并经自我的勤学苦练,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成果。
后来,石岐工人业余文工团的成员,有些被选荐到省、中南区以至全国参加演出,还创出过数首富有广东音乐韵味的乐曲参加汇演,并且得奖。该团乐队“小三弦”手邓耀(石岐模范电影院工人),于1956年春被省选往武汉参加中南区首届群众业余曲艺汇演,邓演出三弦自弹自唱粤曲南音《敬老院显春风》,获优秀奖。1958年秋,该团乐队二胡(高胡)手孙路、扬琴手关沃(均为石岐华侨大戏院的职工),被选参加广东军区组织的“广东民兵业余文艺代表团”赴省内各地为军民巡回演出,孙路的二胡演奏(加乐队伴奏)广东音乐《春到田间》每场必出,均演得成功。1960年夏,该团乐队邓耀、孙路和笛手李国新(石岐华侨大戏院工人)三人被广东省总工会选中,随“广东职工业余文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该团演出的广东音乐大合奏《鸟投林》,在二胡手孙路的领奏下,演得有声有色,似黄昏百鸟投林,意境逼真,使北京展览馆礼堂内近1700名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曲奏罢,全场掌声雷支,有些观众站起高叫: “再来一首!”乐队全体成员多次起立谢幕,观众仍要乐队再演,乐队只好加演《春郊试马》、《得胜令》、《雨打芭蕉》等5、6首乐曲,观众又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次乐队光演奏广东音乐就耗时30分钟。上述3位乐手,后来还随广东代表团与全国各省市代表团一起到北京中南海国务院小广场,接受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陆定一、陈毅、贺龙、罗瑞卿、刘宁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亲切接见。此外,该团乐队成员吕杰(石岐港务局工人),在1957前创作了一首小组齐奏乐曲《小谷船》,参加佛山地区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获得表扬奖。翌年,吕又创作一首大齐奏乐曲《丰收乐》,经该团乐队集体修改,同年参加广东省民兵业余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62年,该团乐队又集体改编李国新原作之乐曲《破浪前进》为四声部大合奏《秦风破浪》,由石岐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陆云(国产名片《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作曲、乐队指挥)执笔、编谱,1963年参加广东省骄人业余文艺汇演获优秀奖。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山流行的广东音乐和曲艺转入低潮,持续十多年之久,中山城乡的业余文艺组织虽未停止过活动,但表演形式和演出节目内容只是顺应潮流而已。
进入八十年代,广东音乐和曲艺在中山城乡又复苏起来,各单位原有的业余文艺组织基本恢复了活动,后来还呈现出新局面。石岐、小榄的工人业余文工团加强了活动,联声音乐社更是生机勃勃,每星期都有一晚集中排练音乐和曲艺,每遇文艺晚会必参加演出。沙溪隆都音乐社、石岐新风音乐社像雨后春笋般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目前,中山市群众艺术馆正筹办成立“民间音乐曲艺会”,可以预料,广东音乐和曲艺的演出活动,在中山将谱写出新的篇章。
(资料收集、整理:高永、麦仕钊、李国新;执笔:李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