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概况
中山市(香山县)地处海隅,从五、六千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先民们的生息之所。近年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等更证明从那个时候起,就出现了原始状态的文学艺术的萌芽。但是,中山毕竟远离中原。距离作为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广州(番禺)也较远。开发的年代较迟。根据现有的文字资料,直到唐代末年,中山才出现了第一位有典籍可查的诗人——郑愚。 郑愚(?—887年)是唐开成二年的进士,曾任岭南西道节度使、礼部侍郎等职,终官尚书右仆射。《全唐》诗中所载他的《泛石岐海》诗:“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清楚地点出了“岐海”的地名。而 《唐诗纪事》所记录的关于他拜谒魏公崔铉时,魏公在欣赏他的文稿之余,赞叹他“真销得锦半臂也”的佳话,也间接地反映出到了唐代,虽然中山尚未立县,尚隶属于东莞,而在经济、文化(包括服饰)已相当发达,达到较高的层次了。 自从秦代以来,由于历次大战乱所形成汉民族的多次南迁,都给包括中山在内的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相糅合,使得原告相对落后的土著文化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以它的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百花中的一枝,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特别是宋代南渡以后,不少文人学士南来定居。南宋末年,宋端宗君臣且曾驻跸香山沙涌,中山文化从此日见兴盛。沙涌人马南宝献粟饷军、毁家殉国,其所作的《哭祥兴帝诗》:“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夜潮消”,忠贞之气,辉耀千古! 这以后,中山的文化显宦辈出,其中影响较大的当推明代嘉靖年间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少詹黄佐,有“岭南韩愈”之称被推为当时的岭南诗坛盟主。 到了近代,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山也产生了不少优秀诗篇,如小榄诗人何时秋的《义马行》热情歌颂陈联升父子为国捐躯后其坐骑宁死不屈的事迹;黄培芳的《粤东省垣失守感赋》怒斥清廷的丧权辱国,热情讴歌各地义兵的英勇搞战。这些诗作都可称之为“史诗之笔”。 以上的诗作 后来都收在晚清中山诗人刘?芬黄绍昌编纂的香山诗略 (1937年出版 计收集235位诗人的诗作代1400多首 所选诗作起于唐宋 迄于清光绪九年)里 加上历代 香山县志 里所附录的诗 文 使我们可以从中粗略地一窥古代中山文学创作的面貌及发展脉络 从清末到现在(二十世纪到九十年代)是中国历史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时期。和整个中国一样,中山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卓越的作家、诗人和各个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包括中山在内的广东地区则是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革命党人的“敢为天下先”豪气,以及以文艺为鼓吹革命的重要手段的需要,使得中山籍作家、诗人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 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国南方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烈士杨?安,我国早期的维新派政论家郑观应等,这些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先驱者,在集中精力从事政治活动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堪称不朽的文集与诗作。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中特别应该标举出原香山县籍南溪乡沥溪村(今属珠海市)的苏曼殊(1884年10月9日出生于日本),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有数的重要作家之一,这位诗僧以他的颇具传奇色彩的遭际及《断鸿零雁记》等大量优秀诗文,在国内外文坛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山优秀诗人及其作品,还可以列举不少,如刘小衡、李蟠、 李洸的咏怀诗,张宝云、郑哲园的竹枝词,郑彼岸的民俗诗、《新新乐府》等,都曾名噪一时。到了抗日战争爆发,中山沦陷前后,这些诗人为爱国主义精神所鼓舞,李蟠、孙璞、李洸、古卓伦、刘楚材等人写出了大量的抗战诗,流亡诗,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仅是一次政体上的大革命,也带来文学的新思潮与在样式上实行变革的呼声。在这新旧交替时期中,郑彼岸的《新新乐府》是最值得注意的。这位辛亥革命老人的诗作如《走翠微》等,上承元、白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主张,下启以歌谣、民谚、民间口语入诗之风,特别是那些反映沦陷区人民悲惨生活及指斥汉奸、卖国贼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所以往往一经发表,便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中山籍作家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可以阮章竞为代表。阮章竞是沙溪象角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投奔延安,创作了叙事长诗《漳河水》和歌剧《赤叶河》等,堪称当代革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阮章竞继续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目前是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在小说创作方面,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黄冷观(1888年—1938年) 原名黄显成,字君达,别字仲韬,香山县长洲乡人,旅居香港期间,以“昆仑”的笔名,为香港和广州多家报纸写连载小说不下300多本,尤其在“九·一八”后所作的《野火》、《狼烟鹤泪》、《黄海之血》、《红楼紫塞记》等诸篇,同仇敌忾,壮怀激烈,在港澳穗产生了良好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学艺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中山文艺工作者在“二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积极深入,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创作了大量好的和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以下,主要分三个历史时期中以阐述,均以在中山工作和生活的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为主: [center][B]一、建国十七年时期[/B][/center]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政府的主要工作和注意力的重点均放在各项政治运动、 社会改革和生产运动上。文化工作的重点也在于扫盲,开办宣传队、农村俱乐部、 农民图书馆、幻灯队、粤剧团等普及工作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949年11月至1961年),文化工作是由文教科或文教局领导的,直到1962年才正式设立县文化局。 到了1953年底,藉着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东风,县文化馆深入到坦洲等地组建文艺组,培养了第一批农村的文艺创作骨干。他们以自编自演民歌、龙舟等为主,配合宣传中心工作,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比较粗糙,但由于采取了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艺术形式,所反映的又是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和切身问题 所以很受群众欢迎 而从纯文艺的角度来看 这时期的文学创作总的说来处于萌芽阶段 到了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期,从群众中迸发的社会主义热情,带动了文艺创作的热潮,但同时也刮起了浮夸风。据石岐市文教局1958年的文化工作总结称:该年“群众创作诗歌及其他共1,928,810首(篇、本),其中诗歌占了740,107首,……开展创作诗歌最好的单位是饮食行业,全行业1100人创作诗歌125 ,175首,平均每人114首。” 在农村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数字本身可能虚报之外,这些诗歌大抵上内容单薄,面目雷同,言语干瘪,基本上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流传下来。李炳合的电影文学《战斗在白藤》则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件。 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是中山文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一批在各种不同岗位上工作的小说、散文、诗歌作者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被刊登在全国和省级的报刊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余松岩(余泳泉)的小说《九叔与阿女》(羊城晚报)、龙奇(龙万积)的小说《磨房之歌》(羊城晚报)、黄卓才的小说《红笔小传》(南方日报)、卢日生的散文《撒满鲜花的道路》(人民日报)、陈尘(袁朝勋)的诗歌《凤凰山放歌》、曾庆芳的新民歌《水库》(诗刊)、刘居上的诗歌《穿针引线》(羊城晚报)、缪文森的散文诗《三月红》等。 县文化馆和石岐市(镇)文化馆在组织业余作者下乡体验生活,辅导创作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由县、市(镇)分别出版的“中山文艺”(“文艺演唱资料”)、“岐江文艺”(街头版、铅印版)、“岐江文艺评论”等为业余作者提供了创作园地,成为培育县、镇文学作者的苗圃。 这个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当数黄敬朝等人合编的《三山虎的血战》和余松岩、龙奇、高永(高泳森)三人合作的《圣狮风雷》(以徐寄林的笔名发表)。前者是关于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故事集;后者是沙溪圣狮大队的村史,共6万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全省的“学圣狮”高潮中,影响较大。 [center][B]二、“文革“十年[/B][/center] 从1966年直到1976年,席卷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文化事业造成极大的摧残。刹时乌云翻滚,百花凋零。中山的文化干部大都被驱赶至“干校” 参加劳动(后陆续调回),县镇的文艺刊物全部停刊。在“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 的年月,基本上已无文艺创作可言。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因为“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的需要,各级“革命委员会”重新重视抓建立文化室、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组等,一些业余文艺创作骨干被抽调短期脱产从事各项配合中心工作的创作任务。这些作品难免受到 “从路线斗争出发”、“以阶级斗争为纲”、“主题先行”的模式,以及“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的影响,公式化、概念化、“假、大、空”的缺点比较普遍,但其中也不乏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较有成就的作品。例如,龙奇和余松岩分别创作的 《堡垒户》和《水上女交通》被选进了《广东民兵革命故事集》中,余松岩的长篇小说《海花》于197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以南海边的小姑娘——“红小兵”海花对敌斗争为题材的小说,虽然还未能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模式,但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有较大的可读性。 这一时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还有李汉超的短篇小说《雨夜红灯》(南方日报)、黄向农的短篇小说《新来的县委书记》(南方日报)等。 [center][B]三、改革、开放时期[/B][/center]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文化专制主义强加在广大文学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得以解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人们头脑里的观念的更新。中山市的文学工作者逐步清除了“四人帮”极左文艺思想的影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创作了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作品。从此,中山市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作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了自解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center][B]这一时期的中山市的文学创作有如下的特点[/B][/center] 1、多彩的文学活动 全国、全省的报刊、杂志的成倍增加,给文学作者提供了广泛的文学创作园地,也增进了与外地文学界交流及互相促进的机会。而在市内,创刊于1984年的文艺月报《香山报》(向全国发行),及由市群众艺术馆创办的不定期文艺刊物 《金菊》,小榄镇文化站创办的不定期文艺刊物《菊城》以及由这些刊物自办或胶合其他部门(如市青联、市教办、市孙中山研究会等)举办的各种征文活动,文学讲座等,都团结了一批老作者,也发现和培养了不少文学新人。目前,中山市内的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组织,除了市作家协会之外,还有中山诗社,以及区、 镇一级和企业内部的文学团体,活跃于市内各中学的文学社也有50多个。 2、活跃的文化交流 开放后中山的文学工作者,与国内、港澳、海外和文学界的交往活动日见频繁。1985年1月,应《香山报》编辑部的邀请,澳门笔会作家代表团到中山访问,两地作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8月,中山市作家代表团应邀回访澳门,对促进两地文学创作的交流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国内著名的作家如贺敬之、张光年、陈残云、秦牧、韦丘等,也多次单独或组织到中山,给中山的文学界以指导和鼓励。 3、丰硕的创作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的文学瑹者共创作了上千件文学作品,其中相当部分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一些作品还由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澳门《澳门日报》以及海外的报刊所发表和转载,如刘居上的小说《机遇》、《醉》,由美国著名的华文杂志《美洲大地》于1988年4月刊用。 这一时期的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林润洪的民间文学《荼薇仙子》(由《民间文学》发表,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学奖”三等奖)、郑集思的小说《龙泉村的棋王》(获“广州文艺”朝花奖)、谭文心的小说《迷人的光》(《羊城晚报》佳作奖)、刘居上的报告文学《空间的艺术与艺术的空间》(获第二届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程绮洛的诗《翠亨情思》(羊城晚报)、程锡铭的特写《迷人的小字辈》(南方周末)、梁厚详的小说《荔枝熟了的时候》(作品)、黄卓荣的故事《驼队长和三寡妇》(广州文艺)、林凤群的小说《姑婆屋与婚纱店》(岭南民俗)、邓森的小说《寻》(南方日报)、方正的小说《吉他回旋曲》(广州文艺)、吴竞龙的散文《水乡夜生活》(澳门日报)等。 这些作品或抒发爱国爱乡之情,或描绘家乡的新风貌,或刻划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人新事,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欣赏价值。因此,不但为海内外的刊物所乐用,也在省内外的历次评奖中脱颖而出,荣获各种奖项,例如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朝花奖,花地奖,南风奖……广东省建国四十周年优秀作品奖,以及由省群众艺术馆评选的历届故事奖等。 为了检阅和总结以上创作成果,作为向国庆四十周年的献礼,中山市文化局于1989年编辑出版了两套丛书,其一是“中山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包括《中山市民间故事》、《中山歌谣》、《中山谚语》,共三本;其二是“中山市优秀文学作品丛书”,包括小说散文集《碰碰在“乐园”》、女作者专集《迷人的光》、戏剧曲艺集《文武生续亲》、歌曲集《珠江涌进新的潮》,共四本。此外,中山诗社出版的《中山的诗》,则是中山诗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新诗选集。 在个人的专著方面,也有新突破。林润洪的民间文学集《中山的传说》,由澳门星光出版社出版;肖嘉的科普小说《热带丛林里的孩子》,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刘居上的历史文学集《求索_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和随笔集《中山采风录》出版后,新诗集《绿色的月亮》已由花城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旧体诗专集则有《海棠花馆吟草》(余菊庵著,在澳门出版),以及《秋英诗集》(冯生明著,中山诗社出版)、《乐天楼集》(李炳芬著,市群众艺术馆出版)、《叙文斋吟草》(伍权、伍汉文、伍伟文著,1991年由市群众艺术馆出版)、《黄联安诗文集》(1991年由市教育委员会编印)。此外,程锡铭的戏剧、散文集《翠亨今日花正红》也于1992年2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由胡三白编纂的《虎缘》,是一本中山、香港、台湾、泰国各地灯谜爱好者的谜语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专集。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山诗社在发扬和保存诗歌乡土文献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们除了不定期出版《中山诗苑》之外,还校勘重版了《香山诗略》(该书辑录了从唐代到清末的中山诗作),并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山诗词选》第一卷(辑录从清末到解放前夕的中山旧体诗词)、第二卷(辑录从解放初到现在的中山旧体诗词)。从1991年开始,他们转入第三卷(即《中山新诗选》,辑录从五四时期直到现在的中山新诗)的编纂工作,已于1992年5月出版形成了中山历代诗作的完整系列。 4、总结性的“孙中山文艺奖”。 为了繁荣和促进中山市的文艺创作,市文化局和文联继1988年召开“全市文艺创作表彰大会”之后,又于1989年10月发起和筹组“中山市孙中山文艺奖首届评选”。经本市行家评选和省内专家复评,于1990年4月评出了包括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共七个类别的获奖作品。其后,考虑到自1990年4月孙中山文艺奖颁奖以来,中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又在全国和全省获得良好成绩,市文化局和文联又于1990年10月召开了“孙中山文艺奖1990年度特别奖”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