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之学宫与书院、学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逻通
中山市历史上称香山县,文化发达,科举优甲见著于州郡。自宋绍兴二十二年至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152年至1911年)759年间,出进士、武进士、监生、举人、贡生、武举人、举荐官、举孝廉、庠生、择优等2992名,其中宋代19名、元代27名、明代632名、清代2314名。俗话说:官出自学府。可见香山县历代官宦乡绅重视兴学,乃先决基础也。据史书载,宋、元、明、清四代,香山县建立之学宫、书院、学堂、社学、义学等近百间。其情况大概如下:
学宫:即孔庙,又称邑学,系封建时代本县最高学府。位于石岐莲峰山麓东侧,即今中山市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至院门诊部一带。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六年,即香山立县第五年(公元1156年),淳?四年(1244)由县主簿宋之望主持迁建于石岐四南隅岐江河东岸。景定年间(1260年至1264年)知县洪天骥加以扩建。元二十二年(1285年)学宫明伦堂(讲学用)圮,由县尹王天祥重建。泰定三年(1326年),县尹左祥得与县令那海、县官韩文衍、张方谷、黄宏益、陈汾、汤以礼、黎复叟等人商议,认为学宫所在之处地势低洼,卑湿隘陋,不宜教学,决定迁建于莲峰山麓东侧。县内名士杨仲玉、高元生、陈志、袁莹等人捐资献材促成其事。但此建筑物在元末毁于兵灾。
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县丞冲敬主持修复学宫。宣德二年(1427年),知县冯诚主持,再作较大规模重修。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梁荣主持更改学宫门楼木术为石柱,增建亭榭,后遭台风摧毁。正德十六年(1521年),县教谕颜阶申报上司迁地重建,获准,另建讲堂于石岐东北部。嘉靖元年(1522年),御史涂敬建公于讲堂这北,环列学舍。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林士元奉提举学事副使萧鸣凤檄,拓展讲堂,迁建于丰盈仓之空地,建筑物较具规模。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知县邓迁再作修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王好善接受邑人提议,向提举学事副使朱燮元申请,将学宫迁回莲峰山下旧址,获准施工。示峻工,王好善离任,由接任知县罗继宗完成其事。继由知县蔡善加建亭台等。
清康熙十年至五十一年(1671年—1712年),学宫先后由知县申良翰、邱鉁、姚炳坤、陈应吉和教谕崔登捷等人相继重修和扩建。雍正元年(1723年),学宫又为台风摧圮,知县余庆锡修复,并加建围墙、名宦乡贤祠,博文约礼斋等,未竣工。后由知县鲁遐龄、舒均相继完成。及后,知县董成复建尊经阁于大成殿西。乾隆三十三年(1786年),知县杨楚枝倡建曝书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知县许敦元改崇圣祠为讲堂。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马德滋修复和扩建曝书台、忠义祠、孝悌祠、节孝祠等。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令张文翰,杨骏主持作部分拆改。至此,学宫经历731年,先后迁徙重建9次,扩建、修葺13次,成为规模宏大,厅堂祠斋廊廓俱全,亭台池榭坊牌俱备之学府。时移岁转,旧貌难现,学宫已全部拆掉,原址新建了市人民医院,仅留下半月池和拱桥一处,仍可供邑人徘徊观赏。
清代以后,香山县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于县内建设起一批书院、学社、学堂和义学。现简略概述如下:
丰山书院:在县衙东文昌庙左,原东门义学旧址。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署县孔衍 建南门义学于石岐南门侧。雍正三年迁建于东门。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胰长当霖修建讲堂称居敬斋,有斋舍廊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暴煜加以扩建,易名丰山书院,并立院约(教学规章):一立志、二立诚、三立品、四正学、五明经术、六供史学、七屏外务、八戒虚声、九正文体、十习书法。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马德滋倡捐扩建改建。道光十六年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称丰山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丰山官立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香山县立中学。
榄山书院:在小榄蓝田坊,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知县暴煜率乡人何绍禹等捐建。此前,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李果厚倡建于大榄宝莲坊未成。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金煜奇倡修。十二年(1807年),知县马德滋捐廉倡设膏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学堂。
敖山书院在大黄圃乡,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
旗山书院在小黄圃乡,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
桂山书院在平岚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彭科倡建,其后,乡人郑天保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学堂。
东山书院原在雍陌乡,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彭科倡建。嘉庆四年(1799年)知县尧茂德率绅士黄绍庭等迁建于东堡。道光年间为台风所圮,同治元年(1862年)由书院董事郑集良、黄赞良等修复。
凤池书院在翠微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彭科倡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马德滋修复。
凤山书院在前山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彭科倡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
金山书院在下栅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彭科倡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马德滋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学堂。
龙山书院,旧在龙眼都坑口圩,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鲁楷倡建。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彭翥迁建于濠吐乡侧。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增建奎阁于右侧。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龙山学堂。
悦山书院在黄角乡,原名月山,始建何代无考,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马德滋倡修,易名悦山。
潭山书院在潭洲,嘉庆二十年(1815年)乡人集资建设。
三山书院在三灶春花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乡人周廷安等倡建。
景行书院在古镇冈南里,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蔡朝选等倡建。
澄澜书院在黄梁都土城外左侧,道光二年(1822年)黄梁司巡检张国栋倡绅士捐建。
古镇社学原名南明书院,建于明代,至清初已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人捐建社学于书院旧址附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曾修葺。
昆山社这原址于海洲大昆山南麓今昆山中学附近,建于何代无考。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庠生袁扬等迁建于白鹤山南。
曹溪社学在曹步乡,建于何代无考。
梯云义学在小榄乡东溪,道光七年(1827年)乡人共建。
佑贤书院在小榄青云里,道光九年(1829年)建,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
潭洲义学在潭洲新基,咸丰二年(1852年)乡绅谢琛等倡建。
凤冈乡义学在黄梁都,咸丰八年(1864年)乡绅林德泉倡导建。
萃华书塾在那洲东墩,同治三年(1864年)邱、容、蔡、唐、梁、陈、黄、卢八姓人士同建。
烟洲书院在长洲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绅黄虞臣等建。
毓秀书院在大字都石门乡,同治十三年(1874年)乡绅甘雨化等联合石门乡九堡同建。
榄洒义学在莆山乡榄边圩,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绅简梦熊等建。
东翘义学在小隐乡磡下环,光绪七年(1881年)乡绅林应棠等建。
大馆、东隅、莲峰三间义学,原在石岐等地,清同治年间已不存在,建于何代无考。
和风书院在黄梁镇,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学堂。
于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1902年至1911年)建设之小学有:
东城外香山县等小学、北城内香山县等小学、西城内颖川初等小学、员峰公立初等小学、烟洲初等小学、烟洲第一简易小学、南城外南区简易小学、西城外西区简易小学、沙涌教中初等小学、濠头五峰两等小学、濠头第一初等小学、崖口三乡两等小学、泮沙公立初等小学、大岭头四字都云衢高等小学、翠亨尚武简易小学、上栅公立两等小学、唐家乡立两等小学、鸡拍鸡山初等小学、官圹公立初等小学、会同公立初等小学、刘氏初等小学、前山寨恭都两等小学、翠微修来两等小学、北山杨族两等小学、南屏香南两等小学、南屏甄贤简易小学、南屏容氏初等小学、翠微郭氏初等小学、翠微梯云简易小学、南大涌南溪初等小学、山场鲍族启发初等小学、北山岭公立简易小学、平岚桂山两等小学、桥头乡公立初等小学、雍陌东山两等小学、茅湾乡公立初等小学、濠吐高等小学、溪角端本两等小学、大岚岚阳初等小学、安堂觉群初等小学、叠石时新初等小学、南村振英初等小学、斗门和风两等小学、瀹智两等小学、大赤坎两等小学、南门乡敦本初等小学、大托公益初等小学、南山颖川简易小学、麦氏两等小学、榄镇区立第一两等小学、何氏舄环两等小学、何氏流庆初等小学、翠峰两等小学、刘氏两等小学、泰宁初等小学、永宁小学、李氏佑启动等小学、下泽明新初等小学、龙头环明德初等小学等凡六十四间。
榄镇区立乙种工艺学堂,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香山县近代所出军政界、工商界、文化艺术界有成就之著名人士甚众,此亦源出于学校之兴起,先有文化基础,乃重要因素也。
1988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