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小史料两则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张保归降芙蓉沙[/center]
去年夏秋之间,广东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相继继播出电视连续剧《香港地恩仇记》和《张保仔》, 两剧均以清嘉庆年间广东海洋大盗张保的传奇故事为题材。据广东省和香山县的史籍记载,张保又名张保仔,曾是香山人所畏惧的盗首,他多次带领盗船到香山县袭击官兵和劫掠村庄,最后率部众1.6万人在香山芙蓉沙(今板芙镇)向官府投降。
张保如何成为海洋大盗?清袁永纶在《靖海氛记》中说:张保本是新会县江门渔民的儿子,15岁随父出海捕鱼,被“红旗帮”海盗头领郑一掳去认作义子,不久,就当了小头目。1807年(嘉庆12年),郑一在海上遇台风溺死,其妻郑一嫂便继任为头领,张保成为第二号头领。张保为人颇有谋略,他以数倍的价值,向乡民购买粮食和火药等物品,立令“有强也者立杀”,因而获得沿海百姓不断的接济,不匮补给,“红旗帮”也就逐渐发展成为广东沿海6股海盗中最大的一支队伍。据说盛时拥有部众4万多人,大船600余艘,活动范围在伶仃洋一带海域和沿岸地方,大本营设在大屿山(今属香港)。官府屡次派兵清剿都被“红旗帮”打败。在1809年(嘉庆14年6月),号称海上 将的左翼总兵许廷桂,率兵船60艘,载兵1000余人,与张保带领的盗船在香山的桅夹门激战,许廷桂大败,退至芙蓉沙被杀,大批清兵弃船逃入石岐强抢民食。张保率部众上岸连劫第一角、寮后等村,并声言进攻石岐。后香山知县彭昭麟派增援,张保部众才退离香山。同年9月,张保带领盗船300余艘攻入大黄圃东南一带村庄,劫掠而去。
张保的归降在于清政府对待海盗的策略有改变。据《广州府志》同治本的记载,郑一嫂和张保因见“黑旗帮”海盗首领郭婆带向清政府投降后,不被处死,反被封官,遂大为心动,于是表示“红旗帮”亦愿接受招安。《香山县志》光绪本记载了受降的经过:1810年(嘉庆15年4月),两广总督百龄率兵到香山县以西的大涌村(今大涌镇)海边,“红旗帮”数百艘在海口向百龄叩首投降,随乘轻舟竖招安旗,跟随清兵前往石岐,在丰山书院(今中山市一中南校舍旧址)入见两广总督百龄。清政府宣布接收全部盗船和火炮,遣散部众,给张保授千总职衔,命即领兵清剿“蓝旗帮“海盗。不久,张保于儋州诱擒了盗首麦有金(即乌石二),张保就升为守备,后又升任澎湖协副将。至此,广东沿海的海盗基本肃清。香山知县彭昭麟在大涌村海边筑了一
座“受降台”,把两广总督百龄招抚海盗一事记于台上,题为《V抚贼记》。
[center]鸦片战争血染香山[/center]
1840年(清道光20年)6月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其主要战场在虎门和广州。香山是珠江口的前哨阵地,英国侵略军曾两次进攻香山,香山军民经过浴备奋战才把英军打退
关闸之战。据林则徐的《林文忠公秦稿》记述,1840年8月19日(农历7月22日),英军华滔伦率船队从九洲洋驶入澳门海面,突袭关闸,澳门守将易中孚率领澳门同知蒋立昂、香山县丞汤聘三从南面反击,副将多隆武、波启善从北面反击,副将惠昌耀从青洲夹击,战斗从下午1时打到7时,击坏英船桅舵,打死英军10佘人,捡获大小炮弹200多枚,英军船队向九洲洋逃遁。关闸之战后,两广总督林则徐随将屯守澳门的水陆兵勇,从2000多名增至8000多名,以增强澳门的防卫力量。并命令香山知县吴思树、副将惠昌耀修治城池、炮台、水栅,加固工事,严防英军再度偷袭。
湖沙渡之战。1841年(清道光21年)2月26日,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军攻陷虎门,直迫广州。3月13日(农历2月21日),英国对华交涉副全权公使义律,于黎明率兵船从磨刀门闯入香山县内河,攻破中部的湖洲炮台和沙涌炮台。英军持枪带剑进入度头村,大肆奸淫抢掠,激起民愤,村民拿锄头等农具作武器来抗敌。英军挥剑乱刺,举枪射杀百姓,雷兆成、雷伯成、雷天枝、雷成珍、雷月、雷象、雷成南、雷道生、雷天简、雷天堂、雷天齐、雷成宇、郭景、雷刘氏等14人惨遭杀害,雷天规、雷天辉、雷成就、雷天南、雷成兰等5人虽负重伤,仍顽强抗击侵略者。于是全村青壮年,纷纷上前迎敌。英军见村民人多势众,才被迫退走。在午后驾兵船北上,至右岐海口已近黄昏,英军不敢妄攻县城。至张溪口,英船陷烂泥中,后遇潮水上涨,船才
得脱。英军竟上岸放火烧溪村的文阁以泄忿,连夜驾兵船向横门口出海而去。《香山县志》光绪本把渡头村雷兆成等到19人英勇抗御外侮的事迹记入“列传”之叫义篇和烈女篇内,让他们的爱国精神永留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