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儿歌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彭家驹
编者按:此辑香山儿歌原题为:《广东儿歌举知》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由我市旅美国乡亲方民希先生搜集寄回来。为了保存文化资料,本刊特公期刊登,并向先生致谢!
[center]第一辑[/center]
第一辑全部采集自香山县。
香山县地临珠江出口,汉时为潘愚县地,唐属东莞县地。乐史《太平寰宇记》
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县治设于石岐。全县治域分十一都。至清道光改称九都《如“隆都”》。辛亥革命后,除县城所在治区仍沿称都外,其余称镇〈如隆都称“隆镇“〉1920年,治域又并为九区(如隆镇属第二区)。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易名中山县〉
[center]第一首[/center]
发财!
儿戏!
三鼎铛!
四季好!
五联灯!
六合枚!
七星宫!
八马拦!
九长久!
开晒!
拇战即猜拳,乡县叫“猜枚”,是大人们的酒令。但这一首却是儿歌。儿歌不外是
揞小孩子入睡,
逗小孩子玩耍
教小孩子懂事
令小孩子安静
这一首用了大人的拳令,来教晓小孩子数手指,属于第三项.语涉吉祥,也含有祝褥之意。揞,字书解作手覆也、藏也、掩也、抛也、暗掷弃也。孩子依娘,粤人谓之“粘身”,设法让孩子入睡,实是一种暗中抛弃的行为。有趣的是吻合上引字书的种种不同解法。
让小儿躺在床上,大人坐在床边,由一数到十,同时一只一只伸出手指,不久小儿就懂得什么是五只手指,什么是七只手指了。
“发财”是一,发者始也。
“儿戏”是二,乡县儿、二谐音。
“三鼎铛”即三脚鼎,现在庙堂里用作香炉的,就是它的大致形状。
“六合枚” 即六合一;天地四方谓之合。
“七星宫” 即北斗七星。
“八马拦”是威仪,官老爷出行所用,与上头“三鼎铛“,同为爵禄之所当有。
“开晒”是十,双拳张开,见十只手指出也。“晒”者遍满,字从日不从口,不知是否取阳光曝晒,万物蒙被义若用花作臂喻,开晒是盛放,不是开尽了。
[center]第二首[/center]
[B] 阿妹细,
朝朝晚晚梳只蝴蝴髻,
胭脂搽得确美丽。
著满红袍去买鸡,
买只鸡公、鸡栏都牾系,
买只生鸡半路啼。
啼也事?啼我爹爹妈妈八十齐——
满堂子孙真溶裔,
大家欢欢喜喜恭贺来饮醉。[/B]
各处有各各的习俗,用字也如此。香山县下的“鸡公”
不是公鸡,而是指生鸡。“阉鸡”方是正正式式气宇轩昂、高视阔步的大雄鸡。“生”,是能使母鸡生蛋的生。“鸡栏“是未经生蛋的母鸡,栏读上声。“栏”或作“拦”,本义是养牛、马的圈;拦是阻拦、遮拦,其作用总是与生鸡隔离。同时养鸡、鸭的圈的叫栏,如鸡栏、鸭栏,栏读平声。因此“鸡栏”这两个字,可以是鸡,可以是圈,写起来一样,读出来不同,简简单单就成了两种事物了。此不但香山如是,也是粤语的特色。下面再把这些口语说清楚:
生鸡——公鸡、雄鸡。
鸡公——阉鸡,已去势的鸡。、
鸡 ——母鸡,会下蛋的鸡。
鸡栏——未交配、未生蛋的雌鸡。
所以“鸡公”“鸡栏”都是一般人之所谓佳肴。而“爹爹妈妈八十齐“不买鸡公、鸡栏来庆贺,却买只大雄鸡一路啼着回家,含有宜扬的意味。
“啼乜事”:啼什么事。“乜”,揣想是“么子”二字的合音。湖南衡阳的土语“么子事?”即北京话的“什么事?“。“什么”,粤人俗写作“乜”,今从之。
“溶裔“”水动荡貌。《文选》宋玉〈高唐赋〉:
洪波淫淫之溶裔
“溶裔”一词,在香山县下保存下来,成为口语。喜庆宴会宾客满堂时,老妇人便笑笑口说:“溶溶裔裔哇!”有喜洋洋、闹哄哄之意。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有《溶溶泄泄》一词,见卷二《暮春》:
当此之时,雕梁燕语,崎槛莺啼,静院明轩,溶溶泄泄,对景行乐。
其意正同。
[center]第三首[/center]
富亲嫁上港,
毛亲姊妹嫁落塘。
姐夫卖麻糖,
卖剩捧粒得细姨吃。
细姨舍得吃,
安得匿鞋
鞋娜,
苔倒,
姐夫伺笑座座。
姑娘出嫁,操在尊辈的手里,自己是作不了主的。现在是,至亲的嫁到上港去了,疏的、远房的只好嫁到更僻静的乡下,到养鱼塘、泥塘的人家去罢。但是嫁给塘里的人,生计未必就一味暗瞻的。她常常苦中得趣。丈夫农困的时候,可以到本世纪末 市或学堂门口人群聚集的地方,做点小买卖。如果小姨此时来访,就给她一些还未卖的糖块吮吮。小妹妹天真无邪,珍惜她姐夫的爱,不肯吞下肚子去,却拿来做了玩艺儿。于是袅袅娜娜,终于跌倒,惹得一家大笑。——这是妇女自己的歌。
“富亲”:有亲。有年即丰年,可知其意。
“上港”:河川支流的水口。县人早期入山开垦,靠山
依水,便利耕种舟,日久每成圩市。住在这种地方,当然不愁寂寞了。
“毛亲”:无亲。在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十一《土言》中,也可以找到同样的解释:“毛同无”。
“麻糖”,这里泛称一切糖饵,并非专指用脂麻制成的糖块。据父老相传,中国最古、最先制作的口糖,是脂麻糖,即是用糖浆凝结成块,糁脂麻于两面而成,如此则两块互不黏连,可以单独出售了。故举凡一切糖饵,以后均称“麻糖”。此说待考。但香山连花生油也叫做“麻油”,岂中国最早期食用的油是脂麻榨的?
“捧粒得细姨吃”:给一块与小姨吃。双手承着送与叫做捧,字亦同奉。
“安得匿鞋屐”:用以黏连鞋屐。“安”:安放。“匿”:字书训隐藏、阴奸,香山土话收申为黏连义,凡两物借也物黏合在一起,就用上这个字。三句的“得”字,都是连结词。
县人不论贫富,居家时多穿屐。屐是最起码的护脚的东西,用一块木片,外面钉一张皮或胶即成。最好的屐与最粗的屐,价钱相差无几。买一双来穿,走起路来的得作响,也是一种趣味。屐的跟通常一寸高,这是为走路方便而设计的。但姑娘闲着无事,常爱找些木板、树皮、蚝片之类,削成与屐跟一般形状,用黏液与屐跟缀合,使之倍高,成了一双高跟屐,走起来便一扭一扭的。这一扭一扭,县里叫做“娜臀”。娜臀,在妇女们,固因之而失笑;在男人们,当然就很欣赏了。至于“匿鞋屐”的黏液,那个小姑娘用的是麻糖;但大抵一般人用的是一种植物的子:假薯莨子。假薯
莨树是县里多有的,树又颇大,结子又多,子与木材又都无经济价值,于是乎时节一到,假薯莨子成熟,大人便由得小姑娘们上树去采摘玩儿了。
“苔踣倒“:滑跌了。苔作动词用。
南方易生青苔,往往大雨三日,妇女移工场于有瓦遮头之处,天晴后再出后门,几块地?上、墙脚下已长出薄薄的一层青苔来了。这青苔是湿的滑的,走在上面须倍加小心,或就近找扶手,而仍然很少南方人讲出自己在青苔上滑不倒的经验的。这青苔须等太阳猛烈时将之晒死,再用丝瓜擦狠命推它三两下,用水冲掉;否则对老人家、小孩俱极不利。吴文英句:“惆怅双?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苔生苔去,雨景雨霁,在南方人应是格外入心的罢。
县里凡滑倒都叫“藓倒”。如果不精细分类,苔与藓合称“苔藓”,是一门植物。“苔跌”“藓倒”,都是很好的广东方言。
“伺觐”:窥见。
“笑座座”:意即一座皆笑,并非一人独笑。
[center]第四首[/center]
迷累觉,
肚皮吵!
呷嘴烧酒,
类囡肴。
——肴有骨,
烟灶窟
灶窟有火,
食芒果。、
芒果有皮,
食沙梨。
沙梨??,
食花生。
花生有壳,
食菱角。
菱角有尖,
食东稔。
东稔有瓤,
食黄糖。
黄糖有沙,
食西瓜。
西瓜有核,
食塘虱。
塘虱有须,
买到良田来收租。
“迷”:迷迷糊糊是渴睡的感觉。《木兰辞》:“雌兔
眼迷离”的米。
“肚皮吵”:意即腹鸣。
“囡”:少、小的意思。县里谓些少、细小为“囡”,为“囡囝”。囡囝俱为人之微始;言其细小,是以成人为本位的比较通级说法。你问香山人:“网到鱼吗?”他答:“囡囝啦”。意即鱼获不多。你又问:“都是你网的?”他答:“一囡是我的,一囡是伊的。”义即一些是我的,一些是他的。
“肴”:香山人单指猪肉。
香山煮食的灶,用?头泥土筑成,以干禾秆作燃料,遇烟突不通或天气潮湿影响,大量黑烟就从灶门口一股一股而来,充塞房舍。南地卑湿,精理烟突又非花钱请外间的专材不行,故“烟灶窟”在做饭的时间,真使家家主妇为之流泪。儿歌的“肴有骨,烟灶窟”两句,盖渴睡而肚饿,饮酒所以提神,下箸便及肉、骨,唯欲食之仍须生火,生火则毒烟弥漫,索性食果子算罢。但芒果要去皮,花生要去壳,沙梨硬涩如石山,菱角尖锐,……一层一层的剥下去,没有一样是随手可得而食的。最后以一句吉祥话作结——无可结的结。
这其间,一方面是趁韵的。如
肴有骨,
烟灶窟。
灶窟有火,
食芒果。芒果有皮……
“骨”和“窟”,趁的是脚韵,;连用两灶窟、两芒果,趁的是头韵。脚韵和头韵兼用,念来格外顺口,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是接字。如
食沙梨。
沙梨凌嶒,
食花生。
花生有壳
“沙梨”“花生”,都是接字。接字除了取得头?在音律上的效果外,更构成儿歌中的特殊境界,在意义上显得活泼生动。不要忘了:小儿语是重叠的。
“凌嶒”是笔者选用的字眼。此词或当作“凌层”,形容人体之瘦削;沙梨的石细胞,硬实实的,盖亦如之。释清珙诗:
满头白发瘦凌层。
又明,冯梦龙编《山歌》卷九《陈妈妈》:
骨凌层,
瘦乖乖。
都是同样的语法。唯“瘦乖乖”应作“瘦??”。?是皮包骨的两栖动物(树蛙?),恒吊悬于树枝上,半天不动人多能见之(尤其是雨后),它却似不见人。香山形容人瘦,谓之“正吊龙?”,以示树枝上的那一只反是假的。大抵南方气候炎热,而夏日苦长,小孩多赤身露体到门外树下水中嬉游,成人遇见瘦?的,便作戏言,使大家开心耳。东坡居士南来,有“倒挂绿毛么凤”句。倘他有机会见到香山的蛤?和蝙蝠。自己管自己的在矮树枝上倒挂,相信也写不成句。但倒挂见骨蛤?、倒挂黑毛蝙蝠,却确乎是南方雨后叶间的一景。
“东稔”是县下称谓,即番石榴。此物县城石岐叫“花稔“(尤指表皮白中泛红的品种),邻县顺德叫“番稔”植物学者说是南美原产,属桃金娘科。上引称谓,“东”“番”两字,亦确定其来源,一种新的植物带入中国,命名时,通常于其上加“番”“东”“西”“洋”“胡”等字眼,再看其果实酷似本地哪一种果实,即以该果名配上。如石榴多子,加番字,成番石榴这新名称。又如番薯、西瓜、洋葱、胡萝卜、皆是其例。“稔”是果名,见于“尔?”,不晓得是怎么样的。香山县下称桃金娘的实,叫“山稔”,因它与东稔一样,内含多量种子。“山”即山野,桃金娘绝
无私人果园栽植。可知“稔”必是一种多子果实。上边说番石榴是桃金娘科,但香山县的乡下人早已将它们并在一组——东稔、山稔。这种命名法,值得植物学者参考。
“螗虱”就是鲶,多见于泥塘,又常见如牛虱、狗虱之螫人,故粤人谓之“塘虱”。塘虱之有触须二对,另外在胸部位有一硬刺,硬刺上不一小锯齿,雄鱼的并且十分粗壮,弄痛渔人的手的,正是这东西,一般人不察,误以为是它的触须,大约在受伤时多在水流、洞穴中,鱼性活跃,不易为人眼看清,及至捉到手时却见它的两条长长的须便又可笑又可恼,容易产生联想,于是塘虱的须便很有点名气了。塘虱是粗生的鱼类,香山差不多处处的水洼都有,小孩子或成年人每人每于大雨过后,到山坑水冲积成的水沟,将上下流堵塞起来捕捉。捕捉的方法,是先将围堵着的水戽干,然后找寻塘虱藏身的没,硬生生的用手伸进去拿来出来便函行。这办法有危险,如误捉水蛇之类。但香山人就是这样干的。没里面的塘虱捉不完,因为它生殖力强,今儿捉过了,过得十来日老天来一阵雨,又可以约两三个人戽水,满载而归了。塘虱与黑豆同煮,很多人嗜吃;又同时是药引,郎中以为能补血,因之儿歌的“食塘虱”,并不是空口而来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