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旬报》历史资料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鸿钊
《香山旬报》于1908年9月16日香山县(今中山市)创刊,是本县最早的刊物。该刊为32开本,每期篇幅约90页。创刊以后,由于读者日众,影响日广,从1911年1月21日第84期起改为周刊,易名《香山循报》,至1911年11月7日,共出版123期。该刊总发行处设在县城(石岐)西门外李崇正堂另在本县各乡镇设代理处,矸国内的广州、上海、天津、汉口及香港、澳门地区,海外的小吕宋、雪梨、汤士威、丫打顿、咩厘文、檀香山、葛伦埠、旧金山、沙加免智利、温哥华、域多利等地,均设有代理处。
《旬报》的创办人为郑岸父,即郑彼岸先生,他担任该刊主编兼发行人。至第47期起由李怜庵代理编辑和发行事务。
郑彼岸(1879-1975)是香山县濠头乡人,早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与同盟会员刘思复(同县人)过从甚密。1903年郑彼岸与刘思复、李怜庵等创办香阅报社(中山图书馆前身),1909年叠民刘思复一起筹划暗杀清朝摄政王载澧,1910年春在香港参加刘思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后又参加刘思复创立的晦鸣学社和心社等无政府主义团体。刘电复于1915年4月病逝,郑彼岸即以同乡与同志关系,积极搜集和编辑刘思复的著作。《香山旬报》是在郑刘二人交往密切的时候的宣传阵地,刘思复为《旬报》写了叙言,以后又成为该刊的主要作者,发表了不少文章。
刘思复在《叙言》中,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慨,痛陈时弊,揭示办报宗旨,他说:乃者世历绵暖,厥美斯附,哀南风之不竟,入修夜之未蝎,剩水残山,无自由之回,焦图再变异色,势力成圈,执政弃之等到珠崖,国民安之如燕雀,加以教育失附群治晦盲,清议久亡民智斯闭。不有人焉,为之振遒,撞警钟,苏梧桐半死之魂,兴桑梓敬恭之念,胡以增进热度,发扬文明,辟此奥区,光我民史乎?《香山旬报》之作,盖同人睹 异晕之山河,发哓音于风雨,将以揽五洲之群变,而通一邑之机关者也。“接着叙言进一步阐明《旬报》的办报方针:“监督地方行政,改良社会风俗,提介实业,网罗文献“。《旬报》设了13个固定栏目:图画、论著、时评、中外要闻、本邑新闻、小说文苑、谈丛诣薮、杂录、香山文献录、县批、告白等。
在《旬报》第一期限中,编者特地选取登南音一首,介绍报纸的内容。
当年香山县的革命知识分子以《香山旬报》为基地,大造革命战争舆论,阐述世界大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移风易俗,改造地方,作了大量工作。尤其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旬报》往往以报导消息,评论时政的方式,加紧进行革命宣传。此外,《旬报》对关切香山本地的华侨问题和澳门问题,都有作过详细的报导,发表了许多重要评论。这样一来,《香山旬报》的出版,就为我们研究辛亥时期限孙中山先生,故乡——香山县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资料。
[center]一,广东革命的历史见证[/center]
《香山旬报》是革命志士编辑出版的刊物,从一开始就与革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对待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讴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志士。1907年,刘思复在广州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党人议定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由刘负责执行任务。并在是年4月29日,刘在寓所试制炸弹,不慎发生爆炸受伤,惊动了警察,搜出两枚炸弹,因而被判刑解回香山县监禁。此事发生后。该报主编郑彼岸,会同香山知识界知名人士数百人,联名禀保数十次,刘终在1909年12月9日获释,该报为此发表评论,称赞刘君“为致力”,“盖邑人皆当以爱国自勉”。
《香山旬报》还通过报导广东地区的革命战争事件,如辛亥年间,3月10日广州将军孚琦被刺(示死),9月初4日新任广州将军凤山被刺等等,宣扬革命声势。并着重报导了同盟会员温生财被清官审讯、行刑时表现视死如归的情景,宣扬革命英雄主义。
广州3·29起义失败后,《香山循报》接连发表了《革党起事评志》、《省城乱事详情》、《审讯党人供词略述》等新闻专稿。又邗载了时事南音《革命者死》等文章,栩栩如生地宣扬了许多革命党人的英雄形象。
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后,《香山循报》同仁甚为感奋。这期间,发表了《鄂省警点?纪》、《川鄂警电纪》、《鄂省警电志》、《鄂省警电四志》等,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革命发展的消息。
此外,《香山循报》还邗载了《时事道情》、《论收拾人心之不易》、《诛国贼》等文章,阐明人心向背是革命必胜,清朝必亡的根本原因。
这以后,《香山循报》又邗载了《凤山被炸详志》、《粤人集议承认共和政府详志》、《广东中立问题》、《革命军占领邑城详记》、《乐从革党起事详志》等文,为广东地区革命,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史料。
[center]二,推动社会改革的先锋[/center]
《香山旬报》锐意改革。首先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土豪劣绅。指出民主政治的大敌是“绅权”,该报在《清查劣绅谓何》、《不严办劣绅弁邑人无噍类矣》以及《劣绅的黄昏时期》、《已酉年三月初三之香山》等文章中,指出人民对劣绅深恶痛绝,认为绅权阻碍民主政治的实现,只有打倒绅权,才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同时又认为民主政治是反对绅权的重要法宝,当人民广泛行动起来“伸民权,讨贼“之时,“土豪劣绅的邪恶势力就必能得以扫荡殆尽”。
《香山旬报》主张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而现实男女平等的途径就是兴办女学堂,使广大妇女得以接受近代文明教育。它提出用“义捐”和“提款”的办法筹款办女学,使县城乡妇女有机会受教育,还要分科教授妇女掌握专门工艺,以便能掌握自立谋生的手段。《香山旬报》认为,要实现男女平等,必须破除旧的礼教,尤其要革除“贞女节妇”的陋习。
《香山旬报》还刊载文章提倡剪除发辫,号召人们排除疑虑,执剪除辫,在该报的推动下,全县成立了许多剪辫会形成剪发新风。恒美乡剪去辫发者二百余人,月来自由剪辫者又有百余人。
《香山旬报》为民请命,反对苛捐杂税。指出官吏巧立名目,抽取杂捐,什么巫道捐、屠牛捐、斋醮捐、葵田捐,运货捐等等,“民力有限,抽利无穷”,应于革除。
同时《香山旬报》支持劳工运动,香山数百鞋匠工人因生计日艰,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资本家勾结当权的劣绅,利用监狱犯人缝鞋底,破坏工人罢工。该报为此发表评论文章,仗义执言,替工人鸣不平。
香山是个侨乡。《香山旬报》关心海外侨胞状况,同情侨胞的种种不幸际遇,曾发表“呜呼三摩岛之活地狱”等文章,揭露华工被害惨象,谴责清朝驻外使节漠视侨胞的苦难。该报还发表侨胞对建设桑梓的愿望和建议、作用和贡献,在《读华侨致大环同乡书》中,该报高度评价了华侨乡亲关心乡梓,改庙兴学的热情。
《香山旬报》创办之初,还主张实业救国。当香山的轻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陆续开办起来,1908年底和1909年初,爱国商人提出兴建香洲埠与澳葡抗衡后,《香山旬报》对这些新事物非常重视,尽力为之宣传,它接连发表了《劝业逆为沙滩环开埠事具督院禀稿》、《香洲埠的将来》、《振香洲以制港澳》、《陈庆桂筹办香洲埠原摺》等文章和史料,讲述了香洲埠的远大前途。
[center]三,力争澳门主权的斗士[/center]
澳门是中国领土,本是香山县属的一个渔港,1887年葡萄牙又逼使清政府签订中葡条约,承认其居留澳门,以后澳葡还制造借口划定澳门“属地”,肆意侵占我国领土。我国人民同葡萄牙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香山旬报》对澳门问题十分关注,该刊在1908年至1911年所出版的120多期当中,先后发表了有关澳门问题的评论文章、历史资料和消息报导等共达二、三百篇之多。这些文章在当时对教育人民认识澳门的历史和现状,鼓舞人民反侵略的斗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天则是我们研究澳门的珍贵历史文献。
《香山旬报》曾连载了《香山失地始末》,痛述了几百年葡萄牙侵略澳门的史实,对侵略者的行径作了无情的揭露。该报还登载《镜湖感事十咏》等文章,表述香山人对葡萄牙侵略暴行的愤怒和斗争的决心,号召成立“澳门勘界维持会”,发表《邑人研究澳门划界问题》、《粤商会会议澳门划界事》、《恭谷都绅士同中葡划界集议纪事》等报导,提出保卫边界,保卫国权。
中葡两国关于澳门划界问题的谈判于1908年7月1日在香港举行,《香山旬报》发表了《广东人人注意》的文章揭露了葡方在谈判中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也揭露了清朝政府的软弱无力和忍让妥协。澳葡当局因此既恼又怕,竟向中国政府提出解散“勘界维持会”,停办《勘界报》的无理要求,《香山旬报》极力予以驳斥。
1910年元月初旬,正当中葡双方在澳门划界交涉中陷中僵局之时,澳葡借口剿匪,用武力兼吞路环,《香山旬报》对此猛加抨击。
《香山旬报》还揭露澳葡用武力强行浚疏河道,圈占我国领土的罪行。一篇题为《论葡人违约浚湾仔海道之谬》的评论中指出:葡国近竟逞其横暴之手段,以侵犯吾内地,若我进而与之争,遇姑为退让,偶一宽纵,则彼趋而前矣。提出当以政界为前驱,以民力为后盾,与葡人誓死一战,保卫海权。在《香山旬报》的舆论下,广东省政府派了新军驻防香山与澳葡抗争,而香山本县各乡也组织了民团与葡对峙,终于使澳葡被迫宣布停止非法浚海的侵略活动。
综上所述,《香山旬报》是一个富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虽是大革命洪流中的小浪花,却也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辛亥革命前后广东社会的客观事实的反映,也是香山地区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为我们今天认识当时社会提供了翔实的历史素材。从这一点看,《香山旬报》的出版,对历史是有着重要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