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为中国民主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发布时间: 2006年02月23日    作者:杨国铿  
  编者按:陆皓东先生,1867年9月12日(即清同治6年丁卯农历8月15日中秋节)诞生于上海,去年我市曾举行过纪念活动。   陆皓东原名中桂,字献香,广东省香山县(现在中山市)翠亨村人。   父亲陆晓帆,向在上海经商,积蓄颇丰,母亲王太夫人。   陆皓东与孙中山、杨鹤龄、杨心如是同乡,村人称之为“四小寇”又称“翠亨四杰”。他们童年时代在村中玩耍,因四家人的住处相距不远。且年龄相仿,成了莫逆之交。四人中孙中山虽则年长两岁,但与他们三人性情相似,勇于反搞世俗不合理现象。当他们听到老人讲述洪秀全反清故事时,就在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振兴中华之宏愿。   公元1878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读书,杨鹤龄则随父到了香港,而陆皓东和杨心如仍在村塾就读。陆皓东喜欢画国画,但不为塾师理解而遭责备,骂他不专心读书。陆皓东即反驳说:学画国画也是读书一课,你为何要禁止我?塾师无词可对。   公元1883年,孙中山自檀岛返国,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翠亨村,与久别的陆皓东相见,倍觉亲密。这时,亿们俩已成了有为的少年,孙中山经过异国学习,接受西方科学教育,知识日广,尤其富于新的思想。而陆皓东虽在村中读书。进步也很快,学问有了一定基础。所以两人在重逢之日倾谈起来,感到非常投机,彼此间之友谊日益加深。   有一天孙中山和陆皓东游玩到了村的北门,看见村人不停地向“北极殿”神像叩拜,态度极主虔诚。他们觉得村人愚昧可笑,乃向叩拜神像者谈话开导,但他们不听,依然烧香拜祭。孙、陆便动手把神像毁坏。这可闯祸了,村人即时喧哗起来,涌向孙、陆两家,找他们的家长交涉,要求惩治“凶手”。孙中山、陆皓东被迫离开翠亨村,逃往香港。以后,陆皓东转赴上海学习电报,毕习后被派到安徽省芜湖电报局工作,直至1891年,23岁时长回家乡与黎女士结婚。这时恰巧又逢遇了孙中山,进一步结下了革命的机缘。   原来,孙中山因在翠亨村毁坏神像被迫逃往香港后,便入拔萃书院和皇仁书院读书。翌年,他接到哥哥孙眉函召,便退学再赴檀岛当店员。1885年4月,他又自檀岛经日本回国返翠亨村与外村人卢慕贞小组结婚,同年8月往香港皇仁书院复学,毕业后继续学医,1886年再到广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主办的广州市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读书。就在这时,孙中山与久别的杨鹤龄重逢,又与尤列认识,课余假日彼此互访,各抒抱负。这三人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天天谈论革命。翌年秋,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结交了陈少白,朝夕议论时政,革命思想更趋成熟,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已成坚定不移。在此期间,杨鹤龄与尤列每旬必从广州赴港与孙中山密商大计,由于孙中山与陈少白、尤少纨(尤列)、杨鹤龄过从最密,因而被人称之为“四大寇”。陆皓东此时从上海回来,与孙中山见面后也参加了他们的革命活动。   1892年,孙中山毕业医校后,悬壶于澳门,翌年又设药店于石岐、广州各志,名为行医,实则暗中进行革命。这期间,孙中山曾多次返回翠亨村。在这期间,孙中山除继续和陆皓东等旧友来往外。又结交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新朋友。1893年冬孙中山邀集陆皓东等8人,聚会于广州广雅书局抗会轩,曾酝酿成立一个反清革命团体。   1894年中日战事爆发,孙中山以国事情日非,戚然忧虑,之时,北洋大巨李鸿章负军政重任,且为西医书院名誉赞助人。因此,孙中山便偕同陆皓东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建议改良政治,谋求民富国强.但其老朽衰颓无能,未有采纳建议.孙中山便与陆皓东在平津一带窥察清廷虚实,又到武汉察看了长江形势,作为将来起事之根据。   甲午中日之战,清廷接连失败,孙中山深感国势危殆,强敌压境,国家民族危机严重,非将清朝推倒不足以救亡图存,便决定放弃行医,再赴檀岛联络海内外华侨,组织兴中会,宣传革命,筹募款项,为回国策划武装起义作准备。陆皓东和其他同志仍在粤港澳继续暗中进行革命活动。这时,陆毫不吝啬地将父亲遗下的部份财产贡献出来作为革命活动经费。   1895年孙中山再次由檀岛回国,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总部,“四大寇”及陆皓东当然成为骨干,参与组织活动,议决袭取广州做革命基地。陆皓东特创制一面表天白日旗帜,提请组织作为起事之用。当时,陆皓东以表天白日旗帜作革命的标志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孙中山倡导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在清朝专制迫之下,政治腐败,暗无天日。所以,陆皓东以青天白日,表示光明正大和自由平等到之 意。白日的角棱表示光明四射,象征革命势力向着各方锐进,角棱有12度,表示每天12个时辰都在推进革命,一刻不停。   兴中会总部经过开会讨论,一致采纳陆皓东以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军旗的提议。起事计划既定,孙中山和陆皓东等人,先到广州筹备工作,设革命机关于双门底王家祠。为掩避外的人耳目,假名曰“农学会”。孙中山还挂牌行医,以精湛的医术,博得各界人士的信仰和支持。“农学会“初创之时,就得到许多军政要人列各赞助,因此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严密而顺利。   经过孙中山等人半年的联络工作,起事准备大体就绪,广州城外三元里的团防,西江、北江、汕头、香山、顺德的绿林,都表示矢志归顺革命,愿当起义前驱,城内的防营及水师亦已随联络主范,于是择定10月26日(即农历9月初9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因为粤俗重阳节举行的秋祭扫墓,四乡大族人家子孙常成群结队到省城拜扫祖墓,起义人员容易乘机混入城中,不被发觉。当时起义计划,是由香港方面召集会党3千人,在初8乘船往广州,并用木桶装载短枪,充作士敏土(水泥)瞒报海关。待初9早抵达广州后,齐用刀斧劈开木桶,取出枪械,先向广州城内各重要衙门进攻,同时以附城各处的会党、防军及团练为中军,汕头的绿林为左翼军,西江、北江的绿林为右翼军,展开全面攻击,争取胜利。但秘密进行中,不料有起义人员朱淇之兄朱湘得知其弟参与起义,恐被牵连,乃向清廷告密。事泄之后,陆皓东主持的双门底机关,最先得到消息,立刻通知参事的同志躲避。他和孙中山等人则避往别处。途中,陆皓东忽然想起机仍关仍遗下党员名册,便决意冒险去取。众人都直言劝阻,说:机关最为清吏注目,必先被搜查,回机关十分危险,徒作牺牲实无益。陆皓东答道:党员名册最为重要,倘被清吏搜去,株连起来,党的损失太大了。我个人虽冒险而去,如能取回名册,保存多数同志安全,实为分内之事。众人阻止不及,陆皓东到了机关,已被暗探跟上,清兵把机关包围起,来。陆皓东自知难于幸免,便把门紧闭,取出党员名册点火烧掉,毁抹痕迹。这时清廷暗探破门而入,将陆皓东逮捕。同时,清吏又在各处追捕革命党人,杨心如岳父程耀臣等人也不幸被捕。机关被破坏后,孙中山急电香港停止遣军,但已来不及,当义军船抵广州登陆时,立遭伏兵截缉,捕去朱贵全、丘泗等多40多人,其余则一哄而散。到 陆皓东被捕后,清吏实行严刑讯问,企图逼他供出同党。但陆皓东宁死不屈,并索取纸笔慷慨直书:   吾姓陆名中桂,号皓东。香山翠亨乡人,年29岁(实27岁——作者)向居外处,今始返粤,与同乡孙文同愤异族政府之腐几专制,官吏之贪污庸儒,外人之阴谋窥伺,凭吊中原,荆榛满目,每一念及,真不知涕泪之何从也。居沪多年,碌碌无所说,乃由沪返粤,恰遇孙君,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吾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标.孙则主满仇之必报,思治其本,连日辩驳,宗旨遂定,此为孙君与吾倡行排满之始。盖务求警醒黄魂,光复汉族。无奈贪官污吏,劣绅腐儒,腼颜鲜耻,甘心事仇,不曰本朝深仁厚泽,即曰吾辈践土食毛。试思谁食谁之毛谁践谁之土杨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夫两王入粤,残杀我汉人之历史,犹多闻而知之,而谓此为恩泽乎要知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非诛除汉奸,又不足以废灭满清。故吾等尤欲诛一二狗官,以为我汉人当头一棒。今事虽不成,此次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殁,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 (录自《陆皓东传》)   清吏以其措词激烈,且不肯供出同党,乃施以钉插手足和凿齿之种种毒刑,惨不忍言,死而复生者数次,他仍抗声诃斥:你们虽以严刑另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遂于1895年(民国前17年)11月7日(即清同治21年已未9月21日)与朱贵全、丘泗二人同时就义,其余的同志被杀被禁的沿有多人。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第一次起义,也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未及发难即遭失败的历史。陆皓东和其他蒙难同志,首先以其头颅来唤醒民族之觉悟,以其鲜血来浇灌革命之花!   孙中山先生生前追述他亲身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时,对于为革命而牺牲的许多同志都寄予无限的怀念和敬意,而对陆皓东烈士的缅怀尤深。他常说:陆皓东沉勇,聪明好学,真挚恳诚,才貌英姿,能诗能画,是命世之英才,惜以事败而牺牲,元良沮丧,国土沦亡,诚革命前途之大不幸也。陆皓东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陆皓东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孙中山还称誉陆皓东烈士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山市民,更应该永远沉痛地追念陆皓东烈士,继续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和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198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