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出生时期的翠亨村
翠亨村的个景色如画的名人胜地,地处珠江口西岸,东经113。11'20",北纬22。26'40",,海拔11.5米,年平均气温24。C,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日照良好,有山近海,是人美丽的村庄. 自清代至民国,翠亨村属广东省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改为中山县,今改中山市),永宁乡大字都,现属翠亨村镇.村的西北距市区石岐29公里,南行37公里可到澳门,隔珠江口与香港遥遥相对,1928年开辟岐关公路后,这里的交通便日益方便。 翠亨虽是小山村,但在孙中山出生时期,因有不少人出外谋生,这里风气已不闭塞,村民执着受新鲜事物也比较敏感;文化教育,中外信息交流,也比东北西三面附近的石门、攸福隆、长沙埔等村庄较优胜。因周围村庄地处山区,多属客家人居住,他们除少数人出外谋生外,大部分以耕田打柴为主副业,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妇女不缠足,极少和外界通婚,受人歧视。 翠亨村南面横亘金槟榔山,山外是珠江口西岸边,有大片冲积的沃土,地处咸淡水交界,盛产鱼虾。这里聚居着一些流动渔民、船民,他们除捕捞鱼虾外,还租耕地主的土了,就地搭起简陋的茅寮居住,俗称“耕沙”。每当农田收成不好有耕无食,或租约期满而续不到新约,或捕到的鱼虾被兵勇抢去时,他们只好到别处谋生,所以终年不得温饱。但这里地理环境好,不少人逐渐定居下来,称为下沙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更差,俗称“沙田”人。 翠亨村民属本地人,也称“广府”人,本地人散居在平原的村落,说的是粤语方言。翠亨村民和本地人风俗一样,继承了几千年文化传统。但当时乡政把持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而贫苦者对乡政无权问津。当时执政者将村里人分成三个等级:有钱有势的,能呼奴喝婢的叫上等到人;大多数的是二等人称平民;三等的叫下等人,与称奴隶,绰号叫“二分二”。 翠亨村民在孙中山出生前后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有杨、陆、冯、孙、麦、苏、谭、钱、梁、陈等十个姓氏。据考查1828年全村有61户,其中杨姓25户,陆姓17户,冯姓13户,孙姓6户;1856年全户数增至90户,除出洋谋生处,居村的实有61户,杨陆二姓有发展,其杨姓40户,在家只20户。陆姓25户,在家15户;冯姓12户;孙姓6户,在家5户;1896年全村增至150户,但出外户数占了半数,孙姓仍只有六户。 翠亨历史上是个穷困的小山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村商品化经济极少,靠耕种的村人生活极其低下,因此凡能走的男儿大都飘洋过海,或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其家属靠收些侨汇或寄返的工资过活以帮补经济。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部:“文居香山之东,负山濒海,地多砂碛,土地硗劣,不宜于耕;故乡之人多游贾于四方,通商之后颇称富饶“。村中人大多到檀香山、吕宋及香港澳门谋生。第一代出去海外的,是向当地政府领小量土地自耕,或做农场工人、商店店员、裁缝、土医以及游民,以宵业商业为主。第二代人情况开始改变,遍布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如上海、青岛、烟台、宁波、汕头、广州等地,有几户人竟当上买办,其余是经商,或当铁路、工厂工人,也有做住家佣工。据1868年间统计:全村在家户数60多户,土地1102亩,按当时经就是状况划分为:贫雇农10户、土地约16亩,占1.5%;佃中农5户,耕地120亩,占11.5%;侨眷及各阶层40户,拥地100亩,占9%;地主习办6户,土地860亩,占78%。由此可见,缴交地租形式:有对分租,也有主七佃三租;有实物地租,也有货币地租。因此孙中山深有感触地说:“现食的农民尤为不易”。 在翠亨村,杨陆两姓称族大财雄,参左右村政,所主持乡政的士绅,没出杨陆两姓之外。如陆仁车,在广州当洋行买办,回乡广置田产,曾带领亲信站在翠亨东边,伸手遥指一圈,要把本村及邻近竹头园村一带土地强笔买下,结果买到良田350亩,可见其财力雄厚。又如翠亨杨达轩,娶妻生三男,都有作为,又娶妾三男,叫启操、启文、启怀,人称杨家三兄第。他们到广州、汕头、香港专营贩卖“猪仔”(贩卖劳工出洋)而暴富,店铺林立,在村中兴建豪华大屋,富甲一方,光启文在村中就拥有土了300亩,家中奴婢成群。当然,杨陆两姓中也有穷苦的人。 村中姓冯、孙、麦、苏几姓所谓平民,基本上是贫雇农、佃耕农、小手工业、游民等。在孙姓六户人中,孙眉未有致富之前,有孙尊贤者在宁波经商,赚到些钱,娶宁波女为妻,回乡建两间砖瓦房,买地三四亩,孙姓人家数他日子最好过。其余孙来父子靠抬轿过活,孙胜好只替人拜神,求得一升半米过日子。孙学成、孙观成死于美洲及他乡。 当时,翠亨村的乡绅很懂得利用神权统治村民。村里有一座北帝君庙,颇有庙产。据说在孙中山出生时,此庙约有五六十亩田收租,以后增至一百二十多亩。且以是否加入庙会来作衡量村民的资格,因此,以上各姓都加入庙会。还有一户谭善畅,从崖口乡迁居来,因会吹笛子,每逢庙会及村中人办红白(喜丧)二事,他都热心为人吹奏,很受村民欢迎扣,经乡绅特别商议,才准许他加入庙会。凡入庙的人,逢农历正月十五北极神诞之日,男丁有花肉分配;年岁过五十的男丁,逢农历除夕及二月初二,都享有顿丰盛的晚餐。但男丁出生,要交二元入庙会费,叫户丁银,才取得平民资格。这二元庙会费,不管家中如何穷困,也是一定要筹措交足的。 村里余下的钱的、梁、陈三姓是上户的奴隶,属卖身无自由的人,不得加入庙会。他人还被冠以专有称谓:男的叫亚娣,女的叫亚嫂。这些人就是上了年纪也不得被后辈称呼为亚伯伯亚婆。他们除为主人工作效劳外,凡村中所有的红白二事最下贱的活,都由他们分工担当。 座落村东北的北极庙,面积虽不大,因庙会树立无尚权威,以神权作为精神统治,村民每逢不遂意的事或家人生病,都去求菩萨神灵保佑,因而庙里香火鼎盛。元宵佳节又是北极帝君神诞,全村人都不约而同去庆贺,这已成为一条律例。村民所有的亲朋戚友,凡能邀请来作客的都邀请,纵然家贫,也要尽量摆上三五桌洒菜;至于钱人家宴客那种盛况自不必说,比过春节还要热闹!是日,白天举行游神,晚上灯火辉煌举行炮会。村民们用竹制的炮胆,点燃药引放炮升空。于是,黑压压的人群一待炮胆降落,就蜂踊上前刘相争夺。夺得头炮就认为菩萨给了他头彩,祈到了吉利。炮会分成头炮、二炮以至五炮。谁夺行那等炮胆,到年终都要拿一笔钱交给庙会,以示酬神。实际上村民冒着被踩死的危险争夺炮胆,纵使夺得,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但谁也不敢在菩萨面前说一名不恭敬的亵渎话,恐怕触犯神灵。可见当时神权影响多深!该庙多年来,已经进行重修、三修、四修,村民都尽力而为地出资捐助,以表示自己的上点诚意。这里反映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迷信,已成为政治文化的传统继承,束缚着村民们的思想。 此时的翠亨村民除了接受村中神权统治外,在社会上还留存着一种三合会的组织。该组织最初是民间反清复明的秘密团体,十九世纪在香山县得到发展。香山三合会曾组织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虽为清廷镇压,但余党仍遍布山区各地。翠亨、石门、田心、攸福隆、兰溪、山门、崖口、南萌等一带都有此类组织,许多地方还公开设立武术馆。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就算香山县衙门知道也是鞭长莫及。这些组织会员,良莠不齐,有部份不纯份子,混杂其中,在拦路打劫时,如遇会讲暗语的帮会中人走过,就放其通行,否则就遭受不幸。 翠亨村附近还有海盗横行,他们打家劫舍,附近村落往往被洗劫一空。历史上翠亨和富户就几遭掠。所以翠亨村民白天干活,入夜就提防各种横祸,街道又缺少照明,所以村民大都养成早眠早起的习惯。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如此环境的翠亨村。从孙家祖墓考察,他的祖先是在明代开始,从东莞县迁居到香山县涌口村,再迁到翠亨来的。 孙中山父亲,纬名林,字达成,号道川(1813-1888)娶妻杨氏(1828-1910)。达成公还髯两个弟:学成、观成,都客死于美洲和上海。学成娶妻程氏。观成娶妻谭氏,中年改嫁,她与杨氏感情友笃,瑞嫁时两人抱头痛哭。孙中山童年时代,也常去探望谭氏,携回一斗斗白米,以补助生活。 孙达成继承父亲遗志,笃信风水,曾在澳门学做鞋匠,每月工钱四元。31岁回乡务农,因生活因苦,早晚仍替银,相当于15石谷。他33岁结婚,43岁生长子眉,54岁生中山。员于杨氏是小脚女人,不会下田劳动,儿女又细小,家庭经济生活极不富裕,因此杨氏除料理家务外还要饲养猪鸡。孙达成认为:种田人“一定要养猪,无猪不成家“。由于孙达成家道清贫,在村中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常遭受一些村人欺侮。在此境况下,既可以奋发图强,激励后人上进;也会意志消沉,任人欺凌。孙达成夫妇选择了前者,他俩为人忠厚,热心为人,耐心对自己儿女进行热爱劳动,奋发向上的德智教育。后来孙眉及孙中山果然不辜负父母期望,努力拼搏,积极上进,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特别是孙中山,自青少年时代在故乡开始就表现倔强好动,勤奋学习,乐于助人,敢于向神权挑战。以后他选择学医,从医人到医国,在翠亨村中流传着许多佳话。 1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