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8、科技界知名人士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袁开[/B]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海洲教昌坊。少年时就读于海洲国民学校(即今海洲小学前身)。自少聪慧,勤恳好学。在校期间,为办学之主要人士魏邦平、魏荦士、魏明、魏攸询(邦平秘书)及校长袁星池等当地名流所赏识,着意重点培育。魏荦士(前清举人)特意收他为谊子。未及毕业,因校舍被洪水所毁而辍学。邦平等人和袁氏兄弟,及时赠资拨款,送其至广州市中德中学攻读。1919年高中毕业后,1920年由邦平牵头保送,以勤工俭学方式,考入德国彼勒斯留市立大学农学系,攻读8年,取得硕士学位。因当年德国学制不设硕士,故授以博士衔。旋即返国回乡,抱科学救国宗旨,开展农学研究和植树造林,兼业引进国外良种鸡群繁殖等工作。   时值陈济棠主粤,对发展广东农业较为重视。袁开又获邹殿邦、魏?明等人投资援助,先在翠亨村孙中山故居附近开发荒山,造林养鸡,但未成功。1938年至1945年,在海洲创立惠农公司,自任总经理。并于海洲与新会荷塘交界之龙鳞沙设场,开发荒桑地约300亩,又设富源公司小榄一垺地段及在海洲围尾办农场,开荒垦植甘蔗至1000亩。为解决甘蔗销路,袁在海洲开设小型土法榨糖厂,后引进机械,成功首创机器制糖。1946年至1949年,继续种植与研究繁育甘蔗工作,先后应聘任职于台湾、顺德、广东三家糖业公司。曾引进台湾高产蔗种和印度尼西亚爪哇蔗种,广为栽培繁育,获得高产,并推广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以后,广东各地逐步淘汰低产蔗种,90%以上改种爪哇蔗。时至今日,不少高产优质良种甘蔗仍源于袁开所引进之台蔗与爪哇蔗。乡人誉之为珠江三角洲推广高产蔗种、创设小型机械制糖之先驱。   1949年夏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广州即将解放之时,曾有留学德国的同学劝谕袁开随国民党军政人员到台湾去,或移居香港。他却毅然决定留居家乡,且于是年秋冬间,与中共地下党人士取得联系,提出:顺德糖厂是抗日战争前建设的广东省六大糖厂之一,亦是中国大陆制糖业中有数的大厂,惟恐国民党特务撤退前加以破坏,必须及早进驻,以防万一。他的建议被引起重视,即在解放前夕,随同中共中顺边委地下党人员前往接受顺德糖厂。后又由顺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进驻该厂,直至省财政厅委派军事代表到来,办妥移交手续后,才返回海洲,继续经营自办的农场糖厂。及后,应聘就任广东糖业公司农务室顾问。   袁开一生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曾兼任海洲小学校长多年。   1954年1月4日,袁开病逝于顺德县龙山镇,享年54岁。(据袁文杰、袁举雄、袁衍琴来稿资料)   [B]张君秀[/B] 海洲显龙村人,著名乡村医生。1895年生于华侨之家,父学铭早年旅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君秀青年时在广州医科学校毕业后,即返回家乡,抱行医济世,为乡人服务之志,开设私人医馆于北海坊。后加入海洲卫生所,兼诊中西医,至90高龄始退休林下。数十年来,深得乡众与均安、荷塘等邻里信赖与敬重。儿孙满堂,惟多旅居外地,各有事业,与长女玉才居乡颐养。公子绍栻为国际知名外科医生,主持广州工人医院,为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子绍栻,原为香港玛丽医院著名医生,今在港开设私人医馆。孙辈从医者多名,可谓医学济世之家。三子绍渠,旅居加拿大蒙特利尔,经营餐馆业。君秀于1990年5月病逝,享年95岁。   [B]张孝[/B] 著名的老年病学专家。1910年11月20日出生于香山县(现中山市)海洲乡沙源坊。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1949年10月调入广州军区总医院,历任传染科主任、六内科主任、副院长,卫生一级。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心血管病有很深的造诣,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发现安妥明(Atronid—s)对某种特异高血脂病例引起的心律紊乱有特效,很快推广应用。从1957年起,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疗工作,多次为周总理、董必武等中央首长诊治疾病。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病人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受到周总理的多次表扬。受国家指派,1967年和1968年,担任越南胡志明主席医疗小组组长,受到了胡志明主席的高度赞扬,并赠送了纪念品。1969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赴越南访问。他是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其中第四届为常委),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年医学专业组副组长、广东内科学会副主任、广东省第一届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被列入《中国名人辞典》卫生广2号。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1991年7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B]区社能[/B] 1939年农历五月十一日,出生于古镇镇冈东村。1953年7月,在古镇中心小学毕业。1959年7月在小榄中学高中毕业后,即考入暨南大学经济系。1964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1969年7月。同年8月至1972年10月,调中山大学生产办公室当干部。1972年11月至今,先后在广东省革委会教育办公室、省高教党委、省高教局就任科长、副处长、处长。1990年起任省高教局副局长、工会主席、机关党委副书记。同时兼任:全国高校教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才学会理事、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省高校行政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对高校人才管理素有研究,已出版著作:《高等学校人事管理概要》、《教坛英华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