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2、民国时期人物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魏邦平[/B] 讳丽川,以号行。光绪言九年(1884年)生于海洲麒麟坊,幼时于乡塾受启蒙教育。13岁随父至日本神户,就读于同文学校。稍长,结识亡命日本的中国革命志士,接角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不顾父兄反对,毅然投入振武学堂习武,经年余,颇有成绩。不期为清廷驻日领事某发现,爱惜其才,即荐领取官费,转入士官学校攻读,后毕业于该校骑兵科。即回国参加部试,考列二等,授广东督练所编译员兼新兵营教练,迁任广东武堂教官。辛亥革命风起,追随蒋伯器、胡展堂参加起义,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长兼参谋部长。继以军功授陆军中将衔、奖文虎勋章,发任广东陆烟第二师第三旅旅长兼广州水上警察厅长。因袁世凯爪牙、桂系军阀龙济光的所部入粤,不为所容,遂晋京授将军府参??后察觉袁世凯复辟称帝阴谋,即返粤会合谭典虞,徐君勉,响应云南蔡锷发起的倒袁运动,率军配合护法军岑春煊部,击败龙济光的海上部队。1916年,应桂系驻穗部队督军莫荣新所委,任护国第五军总司令,率部至春县,剿来龙济光残存部队。凯旋广州后,目睹桂系盘据,横行霸道,诸多作梗,反对孙中山。愤而上书解职,并遣散第五军。时广东省长朱庆澜惜其才,婉言挽留,委为统领,随即授广东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统率治安部队12营兵。1918年兼任广州市政建设督办,主持拆御城垣,开辟马路。   1920年,粤烟援闽部队总司令陈炯明率烟由漳州返粤,至东江经惠州,遭莫荣新率部倾巢而出拦截,双方据险争夺形成拉锯战状态。邦平审时度势,举义旗宣布独立,并与李福林联合,请海圻舰舰长汤廷光出任临时督军,建军督军府于河南士敏士(水坭)厂,实行兵谏,力促莫荣新下野。于魏、李独立影响下,莫军前线节节败北。陈炯明乘胜追击,直入广州驱除桂军,从而取代莫荣新,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完全控制广州,并立即改编部队,委魏邦平陆军第三师师长。汤廷光曾举荐邦平任省长,他婉辞不就。   桂军将令陆荣廷收拢残兵,重整旗鼓,在直系军阀支持下,一周 次凯觎广东。1921年6月,魏邦平任西江总指挥,率海军江大、江汉等舰及鱼协艇、隅军虎船等30多艘,逆江而上,直攻梧州。又挥6个步兵营从陆路经封川、开建从侧翼攻入苍梧县。战斗三昼夜,获全胜。1922扯回师广州,时孙中山亦已由沪返粤就任临时大总统,授邦平为广州市卫戍司令。   时陈炽明自自恃掌握粤军,羽翼丰满,抿绝执行北代命令,密谋叛变,唆令参谋长叶举派兵围困总统府,加害于孙中山。邦平洞识阴谋,在其叛变前夕,亲自护卫孙中山至虎门登上永丰舰(后易名中山舰),并派待从副官马敏(曾任营长)前往寻找孙夫人,并护送逃也广州,设法与孙中山相会。岂知马毓同性不改,在找到孙夫人之后,在护送途中作弊,向夫人勒索财帛,威胁说:“若不给保护费,就不予护送。”事后,邦平获悉其事,当即下了马毓繁的枪扩戎装,撤职关押待处。   孙中山于1923提决穗赴沪后,魏邦平亦引咎辞职,并将第三师交与陈章琢指挥,随即应孙中山召,赴沪晋见。时桂系军阀喾鸿英、滇 军将领杨希闵,乘粤军追赶剿陈炯明,广州空虚之机,以计代陈炯明为借品,挥军沿西江东下,直追广州。孙中山面授邦平为讨逆联军总司令,着即返粤指挥作战。邦平返抵广州,即命陈章琢率第三师移防三水,与李福林部联成犄角之执,截击桂滇军。岂料陈违反军令,带所部转去阳江县,然后出江门,因而延误战机,致沈杨部长驱直进广州。乐后,陈率第三师驻广州河南,邦平在士敏士厂设立讨逆军总司令部。沈鸿英为报邦平助陈炯明驱直桂军之分仇,乘省长胡汉民在杨希闵驻地召开军事谈判会议之机,密令所部军长李易标等人,阴谋扣押魏邦平,经20多天才释放,讨逆军总司令部亦因此而解体。不久,沈杨两人勾结北洋军阀,盘据肇庆,谋袭第三师。陈章甫北部集结于江门,曾出师应战,但未果。孙中山复委邦平为西江剿逆总指挥,直接率军作战。他以第三师为主力,逆江直逼沈杨所部,沿江追至梧州大会战,卒获全胜。时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在广州发动各界人士组织慰劳团,前往梧州劳军,召开祝捷大会。邦平于是役获颇高赞誉。   是时,桂系少壮派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等,应运而出,与邦平等商订“粤人治粤,桂人自理”等协议,局势均力敌遂告稳定。   此后,邦平自认功成身退,闲居广州沙面“渔庐”。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曾派人当面劝谕他复出,重掌第三师原职。邦平未予理会,仍过其悠无羁的生活。   民国十五年(1926年),廖仲恺遇刺。一时谣言纷纭,认为所有将官均有嫌疑。一日,“渔庐”公馆受数百未明来历之武装人员包围搜查,邦平乘间出走,寓居香港。约于1928年,邦平携二子与女婿乘俄国皇后号邮轮往日本游历,在船上巧遇何捍凝,何当面与魏言:当年所疑,实属误认。并表示歉意。   1931年,唐绍仪任中山县长,邀邦平为中山县警察局长,他婉辞职,荐吴飞充任。陈济棠亦曾邀邦平任广东军垦处处长,亦婉辞未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因逾80高龄的慈母染疾,邦平曾携家小返海洲麒鳞坊居住,侍奉汤药及乘便修葺祖居。后因哮喘咳嗽发作,返回香港治疗,数月未逾,转患肺病积水,即往广州二沙头梁培基颐养院住院治疗,延德国医生傅霖诊治,仍不奏效,于1935年9月21日与世长辞,享年52岁。英年早逝,时人惜之。   1936年1月26日,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由常务委员萧佛成、邹鲁、唐绍仪、李宗仁、陈济棠、林云陔六人亲笔签署通令,褒扬魏邦平。通令全文如次:“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员会令:前广州卫戍司令、陆军第三师师长魏邦平,夙瞻谋并娴韬略。自辛亥光复以还,推翻专制,翦除残暴,督办广州市政,开辟城?,平治道路,筚蓝肇始,敷政治军,厥功甚伟。兹闻溘逝,轸惜殊深。特予褒扬勋。此令。”政界要人及社会名流孙科、黄慕松、孙庆云、陈策、蒋作宾、梁寒秋、傅秉常、程潜、刘维炽等,亦联名答署函电,致南京国民政府,为邦平申求颁令褒扬与给其遗孤抚恤。吴铁城、余汉谋、香翰屏也致电代为请恤。   魏邦平生前秉性谦恭,对人和蔼,处事谨慎。未尝参加党派,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孙原拟当面授予上将衔,彼以免引起党内分歧为词,一再谦辞,表示保持中将衔足矣。孙亦曾多次动员并言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他则以军人无党为由,婉辞。今台北中山堂仍祀邦平遗像于厅上。   魏邦平于1911年到1933年间,曾先后三次资助海洲乡兴学,又积极帮助同乡青年袁开前往德国攻读农业,使其成为农学博士,学成返乡为国家发展植蔗与机械制糖业。   为志魏邦平勋绩,民国广东省政府于1936年饬令将海洲、古镇、曹步三乡合并,命名邦平乡。   魏邦平有子女6人,女公子灵芝、少兰、秀灵,均已婚居香港,今儿孙满堂。公子雄基毕业于美国航空工程系,抗日战争时返国投军参战,于汕头至韶关途中遇日机轰炸牺牲;次子雄量为飞机制造业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RYERSON大学,未娶;三子雄锋,历于香港经营贸易与汽车维修业,今亦年逾六十,三代同堂面聚。   (录目《中山文史》第11辑之魏永怡:《魏邦平的一生》魏秀灵撰《半世纪后重读行君讣文有感》,及口述。   注:某国出版之《中国名人传·魏邦平》云邦平为番禺人,乃论误之说。)   魏世英 小名锡安。丽川子,邦平侄。1907年由日本籍母亲生于日本,3岁随父返国回乡生活,在海洲受启蒙教育15岁随叔父到广州培正中学就读。后考入广东航空学校,毕业后担任广东空军驾驶员。1933年春到福建参加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飞机队建设。不久,转往广西航空学校任飞行教官。1933年11月10日,单独驾驶亚美鲁(AVRO)626式飞机,作示范特技试飞与滑翔表演,因飞机失灵,在柳州空军机场上空失事,不幸殉职,时年仅27岁。同事上司与学员深表哀悼。   魏觌明(迪明) 1888年7月,出生于香山县海洲乡麒麟坊。清宣统初年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1912年在家乡海洲小学任教师,又设私塾于麒麟坊。1913年,因洪水泛滥崩围,学校停办。1914年又在魏氏宗祠教学一年。1915年参加魏邦平部队,任执事长。1916年升任营长。1920年升任粤军第3师第6旅第11团团长。在任期间,于剿灭广州地主恶势力,维护治安,护法讨袁,驱除滇桂军阀为害等方面,曾作出有益的贡献。1922年角甲归田。1923年在宝安县组建裕民垦牧公司,自任经理。辖下地地约3000亩,大部他是荒田,卒未完全成功。1931年任中山县警察局督察长兼县兵训练主任。1938年抗日战争初起,曾任中山县民众抗日自卫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赴广西,任张发奎部队(第4战区司令部)兵站副总临。1945年至1946年,任中山县临时参议会议长。(1947年至1949年间情况未考。)1952年在上海被公安机关??,解返中山海洲被斗争,交出黄金二三十两,后以反革命罪判处处无期徒刑。1968年病故于英德劳改场,终年82岁。与陈杏池女士结婚,生2女1子,女均结婚,定居外国。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曾任顺德糖厂副科长、江门甘蔗化工厂工程师、总工程师。1985年退休后移民美国。   袁带 号瑞庭,又名砺山,1878年11月15日生。原为海洲乡人,后迁居小榄永宁。他出身家境贫寒,1924年由其谊父推荐为香山剿匪队。1929年任中山县护沙总领。1933年任第一集团军总部咨议。1935年曾被陈济棠逮捕,释放后于1938年11月任李福林属下的广东中顺两县敌后别动队司令。1940年冬任广东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简称“挺三”)司令。1941年兼任中山县县长。1944年10月辞去司令职务。1947年任中山县参议会参议员、广东省咨议、小榄大围管理委员会主任。1949年10月,任中山县自卫队总队长,兼中山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1949年11月到澳门,后转香港居住。1966年病逝。   袁带为中山三区大土豪。1925年10月,受帝国主义分子指使,纠集所属部队,会合“况进社二十友”土匪共五千余人,分三路进攻石岐支持省港工人大罢工的县兵和工农自卫武装,捣毁县总工会和农民协会,抢掠店铺,后被国民革命军李福林部击退。1927年4月,袁任广东省警卫军统时,曾派兵镇压准备参加卖蔗埔起义的小榄农民自卫军,击伤农军首领李乙,使李流血过多而牺牲。1938年至1940年冬,袁带担任别动人司令时,其部属卢炎宗、李弟之等人,分加紧洗耳恭听动小榄镇商户数次。抗日战争初期,袁带出于民族气节,曾派出别动队抗击入侵叠石的日军。中山沦陷后,袁带率部一千余人,撤退到鹤山县沙坪镇,被改编为“挺三”纵队受任司令。1942年,袁带属下的“挺三”暂编部队,曾与中共中山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部队,联合军事行动,进攻日军驻扎在黄圃镇的据点,又在九区范围内,一致行动打击敌伪军。1944年8月,大汉奸、”市桥和皇帝”李朗鸡出动四。五千伪军进犯中山九区,袁带、屈仁则指挥所属4个支队人余人,在中共领导的游击部队配合下,给李伪烟以有力的反击,逼使其退回番禺。是年秋,日伪军大举进犯沙坪镇,袁带亦曾率部抗击敌人,掩护居民撤退。但在抗日战争期间,袁带也做了不少坏事,如利用民利公司强征中山农民田赋,大规模组织走私活动发国难财,在其管辖地区包赌,勒收保护费等。1944年11月初,袁带、屈仁则还协同”挺五”纵队司令周汉玲,派兵企图围剿在鹤山县云乡、白水带、宅梧等地活动的粤中纵队。后因屈的”心腹”秦炳南部在鹤山金岗圩前线,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策动起义,袁剿灭我抗日部队的阴谋才未能得逞。中山解放前夕,1949年10月13日,已辞云”挺三”司令头衔氨回小榄的袁带,再度出任中山县自卫队总队长,同时奉令设中山县警备司令部,任少将司令,屈仁则任副总队长,试图”将本县治安弄好”。由于南下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方势力头头纷纷投靠人民,举行起义。小榄解放后不久,袁带即携眷逃往澳门,后转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