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飞跃发展的工商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曹古海过去由于地处偏僻角落,交通不便,工商业极其落后。1950年,仅有六七间半土半机制糖寮和海洲(广元)、古镇两间酱料厂,共计雇员仅100人左右,年产值6.8万元。土改后至农业合作化高潮时的1956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境内工商业有初步发展,半机制的小型糖增至10间,但日榨量不足50吨。此外,尚有打铁、家具、织竹、腌菜、制酱、木器、织葵、抽丝等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从业者100多人,生产总值增加不多。商业则有四、五十间(档)私营小店和商贩。及至小榄区供销社成立后,下伸到曹古海的仅开设日杂、百货、生产资料门市部和农副产品收购站,还有国营食品公司的食品站、粮食局管辖的粮站等,均系做供应境内居民生产生活日用物品和收购部分农副产品的生意,年营业额仅在2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约500人。那时,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虽有小街市,但街道狭窄,大石板街串连小横巷,并排密集整齐的青砖屋,开着古老的中药店、茶楼、杂货铺和三、五档糕点、粥面云吞的小食摊。每天早上有所谓“天光墟”。当地在凌晨3点起床开基巡塘的农民,劳动至4、5点就到茶楼饮茶,叹其“一盅(茶)两件(点心)”后,再蹲到街市摆卖自产的少量蔬菜、三鸟(鸡、鸭、鹅)、鱼虾等,7时散墟,市场十分零落;也有的农民用小艇把农副产品送到附近的江门市、新会县城、小榄、顺德均安,或远运至台山、开平出售,博取好价,顺便购回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江面小艇来回穿梭,显现出珠江三角洲水乡小农经济的风貌。
1957年,国家实行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后,经过发展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和壮大国营经济,境内工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新的发展,私营的小糖厂经过公私合营,经县批准组建成国营海洲糖厂,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设备,安装了较为先进的制糖机械,日榨蔗量由200吨增至500吨(产值归县工业局统计)。以制作小家具为主业的打铁、织竹、木器、农艇,以及烧灰、织葵等手工业,全部组成合作社经营,称第二轻工业。1958年统计,职工287人,总产值22万元。酱料与腌制业则划归供销社经营。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后,自上而下贯彻执行极“左”路线,强调阶级斗争、以粮为纲;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市场需求与经济规律,严令禁止复辟资本主义,实行“一把秤”、“一张刀”,只准国营公司、供销社经营商贸,不准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农村公社、大队、生产队插手经商,更不容许私人经济存在。甚至在“农业学大寨”、“四清”等运动中,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收回社员的自留地,因而压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障碍了工商经贸活动,至1972年境内商品成交额只有470万元。
然而,1958年秋实现人民公社后,强调全党民办工业,也促进境内社队企业的发展。先后办起了几间粮食加工厂,自行加工县粮局下拨的统销粮(稻谷)。方便了群众,增加了收益。至1961年,贯彻落实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境内社办工业、手工业职工人数增至590人,总产值64.8万元。1963年,曹古海从小榄公社划出成立了古镇公社后,很快建成了古镇第一机制轮窑砖厂,从而带动了各队兴办工副业,至1972年社办工业和手工业产值增至135万元,队(村)办工副业收入增至164万元,社队业产值合计299万元,工业基础仍十分薄弱。那时,社办工业长期贯彻执行“三为四就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就地销售等)方针,社队企业受到严重束缚,各队(村)除了建立制砖业和农副产品浅加工外,没有其他像样的工业。1975年,全镇队(村)办砖厂19间,年产红砖2801万块,瓦片971万块,阶砖31万块,产值351万元,占当年人(村)办企业产值367万元的95.5%。
1978年冬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古镇镇干部和群众,在党的路线指引下,通过实践冲破长期的思想禁锢,克服“三小”(小家经济、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思想,摆正贸工农位置,把握住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对内搞活经济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镇、村、队、联户、个体企业。
1979年,古镇镇初步贯彻了改革开放政策,利用毗邻港澳,旅外乡亲众多的有利条件,以“三来一补”为起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多方努力,消除外商的疑虑,与澳门厚华、香港震宇、达业、永成四间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合同,外商投资79万港元,由镇办企业生产红砖、电池夹、雨衣、冰桶套,实现了对外“三引进”零的突破,促进了镇村经济的发展,是年镇办企业产值增至543万元,村(队)企业产值增至6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左右,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96万元,比1978年增长11%。商贸活动亦有显著增长。当年社会商品成交总金额达1694万元,其中零售总额484万元,成了当时历史最高水平。
1980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解放了农村一大批劳动力,参加工副业人数逐步增至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70%。1980年又与外商签订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10宗,引进外资57万港元,合作生产10多种产品,当年创汇387万港元。
1984年起,古镇镇工商经济步和全面发展时期,各行各业加快步伐,走上外向型、创汇型的发展轨道。各工贸企业朝着管理集团化、生产设备现代化、产品种类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开拓了海内外市场。至1991年度,全镇完成如下各项经济指标:(单位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B]造了旧企业,新办了先进工厂[/B]
改革开放前,镇办企业都是那些支农型、就地取材、就地销售型设备落后,产品“老土”,质量差、产值低、利润少,甚至长期亏蚀的小企业。1979年,镇办企业15间,职工人数1395人,总产值仅543万元,人均产值3892元;利润27.9万元,人均利润200元。而亏损企业有4间,亏损金额10万元。自从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后,经过13年的努力,镇办企业已增至24间,固定资产净值6791万元,固定职工2716人,年产值1.57亿元,人均产值5.7万元,固定职工2716人,年产值1.57亿元,人均产值5.7万元利润253.56万元,人均利润933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27.91倍、13.6倍和8.088倍、3.655倍。尚有提留固定资产折旧费之后,无利润提成的企业7间。在改造旧企业中,镇党委、政府和企业干部职工,破除传统观念,打破旧格局,打破“铁饭碗”,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大胆研制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原来生产铁器农具的古镇铁农具厂一厂。自县政府取消统购包销和差价补贴政策,加上老工人退休,农村衽家庭承包责任制家具耗用量减少后,造成生产萎缩,企业濒临破产。1980年,镇政府决定将该厂一分为二,成立古镇家用电器厂和古镇机电厂,各自发挥所长,开拓经营。家用电大厂按照市场需求,初时生产电热梳、电热杯等,后来生产高级电饭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值由原来的200多万元,1991年增至502万元,增长1.5倍。古镇机电厂原来生产2.5——7.5千瓦电动机和发电机,一度行销各省市,后因全国机械行业大整顿,乡镇机械企业大受冲击。1981年7月,该厂转产各种规格轮胎模具(包括大小汽车、自行车、手推车、畜力车胎模具),兼产橡胶模型配件,易名为古镇胶机械模具厂,做作业人员144人,主要设备有光电跟踪铁花机、各种车床、刨床、钻床及微电脑控制切割机、三式铣床等27台,年产量达280套/240吨。由于产品质量好,受到全国各地厂家的欢迎,年产值由原来的96万元,1991年跃增至211万元,增长近1.2倍。原来只生产红砖瓦片的古镇机砖一厂,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干部职工大胆创新,先后制成制砖机械设备、饲料粉碎机、人工降雨机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兼搞拆船、轧钢业,使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最高年产值(1988年)达294万元。
在此期间,还新建起一批设备先进的工厂。1980年,根据各种商品改进装璜的需要,新办起古镇印刷厂,开展彩色印刷业务,产值至1984年已达90万元,1991年再增至303万元,8年翻了三番。1984年秋建成投产的古镇香山彩釉砖厂,引进设备:滚道窑一座,球磨机5台、压滤机4台、轮转机2台、30吨成型冲床7台、120吨冲床1台、发电机级4台及输油线、干燥线等,先后投资240万元,从业人员222人。生产10╳20“三星牌”彩釉砖,1986年年产800万块,产品销往吉林、四川、武汉等地,当年由于燃耗大和支付贷款利息多,仍亏本9万元。但1987年生产彩釉砖16.54万平方米,产值19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镇政府还根据家用电器市场的变化,新办起古镇电子灯具厂等5间新厂,1987年从业人员364人,年产各款台灯、光管支架、应急灯等4.04万支(台)、微电机3.63万台,电器开头0.5万只,总产值509万元。
[B]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人才和设备,开拓了海外市场[/B]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底,全镇共引进外资1.98亿港元,引进技术人员110人(其中工程师3人),引进先进设备逾百台(套),建成“三来一补”和外资、合资企业55间,其中比较大型的外资、合资企业有古镇大桥化工厂、中德化工有限公司、尼龙拉链厂、古镇蚊香厂、海泰工艺厂、台之杰陶瓷有限公司、艺都陶瓷厂等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工厂。1984年秋,与日本商合资兴办古镇磨芋食品厂,引进先进设备和科学配方,生产高级保建营养食品磨芋糕(银丝)系列,年产量80万包(瓶),80%运销日本。1985年产值13.4万元,1989年增至217万元,1991年因原材料问题,产值仍有135万元。1985年3月,镇与日本和港商三方合资人民镇与日本和港商三方合资人民币1千万元办起大桥化工厂,引进球磨机、砂浆机、搅拌机等一批先进设备。设计生产“金树牌”高级工业漆油2500吨,建筑涂料7500吨,产品以出口外销香港、日本为主,部分内销,1986年1月批量生产,6月正式投产,专业人员仅50人,1991年产值达5996万元,比1988年产值3336万增长80%,产品内销16个省市,被广泛用于冰箱、自行车架、电视机、收录机外壳、汽车焗漆、静电喷漆等,效果理想,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B]发展了村办企业,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B]
1991年底止,全镇村办企业达188个,职工近6千人,主要产品有灯饰电器、棉纺针织、塑料制品、机械加工、营养食品饮料,木材加工等。1991年产值达874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产值769万,增长10倍多,且规模越来越大。1991年,年产值达1千万元的,有曹二棉纺厂、曹一排粉厂、七坊马赛克厂。年产值4百万至7百万元的,有古一电镀厂、橡胶机械厂、古四电缆电线厂、六坊营养食品厂、七坊羽绒厂、冈东灯具厂、显龙铝材厂、海洲联队工艺厂。年产值达1百万元的,有曹三纸管厂、冈东制衣厂、北海厂英钟厂、古三制砖厂等。
[B]发展了个体与联体企业,繁荣了农村经济[/B]
改革开放后,镇政府积极扶持农民兴办个体或联体工厂。由于经济作物区农民商品意识强,善于掌握市场信息,产值利润好,因而发展很快。1984年,这类工厂企业仅有101个,从业人员533人,产值295万元,但至1991年已发展至713个,从业售货员人,产值3418万元,分别增长6.6倍、4.4倍和10.5倍。海洲片从1987年起就办起个体工厂212间,平均每20户农民办1间工厂,从业人数866人,年总产值达1054万元,占海洲片的工农业总产值的35%,个体工厂向国家上缴税收71.2万元,占海洲片上缴国家税收总额的56%。1991年已发展至270家,总产值达2000万元。这些个体和联体私营工厂,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有:万能变压器、电流互感器、漏电保护开关、纸箱、印刷品、印塑包装、塑料、玻璃、金属配件、电镀制品、木箱、铸件、家具、彩瓷、玩具、服装、灯饰等,由于质量上乘,各类产品畅销全国。在全国负有盛名的10大商场中,有7间经销古镇海洲所产各类灯饰。近年生产的灯饰,有大客厅巨型吊灯,也有小台灯与壁灯,品种达800多个,深受南北各地顾客青睐。有人誉称古镇海洲为“灯饰之乡”。这些厂家,有的资金相当雄厚,颇具规模,据1991年年终统计资料所显示,年产值达1千万元的联体企业有华夏集团公司、大丰木器制品厂。年产值1百万元的个体厂有:冈东村华艺灯饰厂、升平电器厂、新华包装泡沫厂、古三村裕华灯具厂、海洲华南机械厂、裕华灯饰厂、华光村黄长耀建筑置业公司等。
[B]大办商贸,活跃城乡经济[/B]
曹古海是经济作物区,农民经商古已有之,“农忙务农,农闲经商。”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格言。但在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只准搞农业生产,农民闲时做生意被视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出外经商者更被批判取缔。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出现了经商热潮,不少工厂企业兼办商业,专营商店和个体商店互相促进,村村之间、村镇之间联成商业网点。1983年初,镇成立商业公司,从业人员仅有50人。接着,当年内又办起科技器材公司、信托联营公司、音像器材公司、进口物资经销公司、电子器材公司等25个商业公司,做作业人员增至500多人,派出驻外供销人员联系业务所到之处,除台湾、西藏以外遍及全国各省市,经营总额达8500万元,1984年增至近1亿元。1985年,把原有的25个商业企业,调整合并为16个子公司,统一归口商业公司后,从业人员虽然没有增加,但当年经营总额达2亿元。1991年经营总额突破4亿元,比1984年翻三番。而镇内社会商品成交总额也不断增加,1984为1814万元,1989年增至2308万元,1991年稍为下降,仍有1943万元。而农贸市场活跃,成效额由1984年的255万元,1989年增至2151万元,1991年增至4929万元。
[B]古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B] 总经理潘子强,副总经理袁国璋、钟群芳、蓝学均。下辖七大公司:
[B]古镇镇商业集团公司[/B] 总经理袁景泉。下设:进口物资调剂公司、电子器材公司、商业信托公司、科技物资公司、商业发展公司、商业贸易公司、燃料公司、电子产品公司等。
[B]古镇镇贸易工业集团公司[/B](俗称第二商业公司) 总经理蓝学均。下设:日用电器公司、交电器材公司、饮料公司、制锁厂、铸造厂、第二建筑队、废品收站等。
[B]古镇镇工业集团公司[/B] 总经理袁荣开。下设:家用电器厂、印刷厂、华丰拉链厂、磨芋食品厂、模具厂、汽车修配厂、音像制品厂、南光制锁厂、化学蚊香厂、贝弗利化工厂、制衣厂、木材公司等。
[B]古镇镇建材工贸集团公司[/B] 总经理吴润富。下设:机械制砖一厂、建筑材料厂、彩釉砖厂、玻璃马赛克厂、建筑队、纸制品厂等。
[B]古镇镇朗玛实业集团公司[/B] 总经理许元钊。下设:大桥化工厂、兴和电子厂、朗玛电子厂、制罐厂、稀有金属工艺厂、化学工业公司、对外经济发展公司等。
[B]古镇镇工贸发展总公司[/B] 总经理蔡炎伦。下设:电讯设备公司、石油供应公司、物资经销公司、淡水养殖良种场等。
[B]古镇镇企业发展公司[/B] 总经理陈安全。下设:企业经济发展公司,电子设备公司、水电物资供应公司、五金交电公司、水电贸易发展公司、家用电器公司、联城贸易公司等。
[B]工农贸各业兴旺,促进了金融业的迅猛发展[/B]
镇内设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办事处、中山市农业银行古镇支行,工商银行营业所及信用合作社遍及各村墟场。1988年度金融流通额逾90亿元,1991年突破100亿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亦在镇内设站开展业务。1991年,镇还成立侨联旅游公司,开展了国内外旅游业务活动。
[B]上缴国家税收明显增多[/B]
1985年缴纳税收总金额为536万元(工商营业及利得税463万元,糖税100万元),至1991年缴纳税收总额增至1600万元(工商营业及利得税1514万元,糖税86万元),增长近2倍。1985年——1991年总计上缴国家的税收总金额达6500万元。
[B]人民生活不断改善[/B]
1991年,全镇人平+收达2000元,比1980年人平收入202元增长近10倍.当年全镇储蓄存款余额4.66亿元,人平存款余额7851元,比1980的190元翻了六翻多.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规范化,公共道路水泥化、交通农运机械化、居民住宅楼房化、电话通讯程控化、生活用水自来化、浆洗烹饪电器化、电视音响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