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 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曹古海各乡村民众,生活在西江干流河涌交错的地带,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历史上一向以务农为主,从围田种稻,到堤围、基地种植果树,种桑、养蚕、养 鱼、种蔗制糖,逐步把操古海演变成经济作物地区。   当地农民流传着一首月历农事歌:   正月东风徐来,桃李盛花,生菜秀柔,冬蔬大收;桑花繁茂,摘花催芽,正合时宜;姜芽茁壮,整地栽培。   二月栽蔗理桑,燕子含坭,木棉见蕾,桔橙抽花,芒果花香,早蚕抽丝,适时栽芋。雷声作,蝼蜩鸣,蚯蚓出,秧针微绿。   三月南风渐至,解褐衣衿。梅李楷杷熟,鸣蛙鼓噪,农夫急时。   四月阴雨纷纷,石榴花明,紫菱出水,早荔可啖,龙眼黄皮谢花果。   五月迟果丹红,黑叶荔宜收,白腊始糖;蚕家农忙碌,芒果熟,木瓜始收,早藕可挖,早谷可收。   六月姜荐新标,子姜嫩滑,萍婆解壳,新谷全获,农忙夏种子。   七月鲜笋宜挖,龙眼黄皮橄榄皆登。昼燠夜凉,秋番薯该种。   八月芙蓉花开,早菊蕾裂,芍药分枝,椰菜下籽,菜花争时。月下剥抽解芋啖蕉,啜螺尝菱。   九月秋菊盛开,萍花绣渚,杜鹃争艳,芍药远茂;晚稻靓谷登场。   十月蔗甜宜收柑橙熟,桔子微金呈碧绿,迟谷收完闹犁冬。气候骤寒轻燠暖,衣袍急著争脱穿。   十一月间中微霜下,甘蔗大收饴糖甜,艳丽时花相竞收涸塘以获肥鲮鱼。   腊月逆风多凛冽,红花梅花始盛放,桃枝默默满含蕾。芍药花开迎春到,晚菊香丽展新容光焕发,盘桔代果竞生晖,玉兰解苞春来放。芥椰薯葛堆满场,老姜香芋亦登场。农家锄地育种子,户户辛勤备春耕。或有南风微微至。间吹东北潮湿雨晴天青阳渐渐畅,干润飒变岁岁殊。   早在南宁时代,曹古海的冲积带平原已经形成,然尚未筑围,从附近划艇而来的渔农民,便在冲积坦上围田种稻,靠河水和雨水自然排灌,粗耕粗种单造水稻。耕作者只搭简易茅寮作临时居所,秋收后即离开返回定居地。明洪武年间(19368年—1398年),古镇、海洲开始筑围,约至清康熙年间(1662年—1672年)基本筑成。而曹步各围筑堤较晚,大部分于清乾隆中叶(1755年至1775年)筑成。各个小围筑成后,初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因曹古海地势较高,每于雨水偏少之年,灌溉禾苗困难。特别在秋旱时难造收成。当时的农民,鉴于本地壤肥沃,地底湿润,宜于果树生长。故早在数百年前就广种“三月红”与“黑叶”荔枝、黄皮、龙眼、番石榴和柿、李、蕉等果树,为了护堤各增加收益着想,前辈农民除在各围堤种上荔枝、萍果树外,还在堤脚种植篱竹、笋竹与蒲葵,在粗生和生长期较长的果树育成后,形成了小林地带,有效地增强了防风各孩子洪的能力。至解放初期,在境内西成围、东成围、?仔围、桑洲、沙带基、均都沙、均沙头、顺成围、雁沙、旗界?、矮沙埒、槟榔洲、大坦、二坦、二坦、第五埒、牛尾沙、跳板围、横沙?、南兴围、美利围、海洲沙、荔围、龙鳞沙等地,均生长着绿叶婆娑的古老荔枝林。但在1954年修筑中顺大围时,筑围指挥部强令不准在围堤留有树要,勒令把围堤上及堤基近处的荔枝及其他果树全部砍掉,取土填围处的晒树遭挖掉的也很多。筑成中顺大围以后曹古海村场近处耕地,以及距离大堤较远的地带,远近皆见荔枝小林带,仍保留着逾千亩面积。旺产年度收成荔枝约300吨。土忙乱改后,调动了农民的生积极性,如六坊农民在旗界?开垦荒地中,栽种荔枝近千棵,其他村庄的农民也积极栽植,所种面积500亩左右。1957年,有收成的三月红、黑叶、白腊、挂绿、牛眼核等荔枝品种达1260亩,总产量340吨,其中古三村所产近50吨。1965年“四清”运动后,岗南大队开展多种经营,还新种荔枝树100亩。但自此以后,由于公社和大队不重视水果生产,更因荔枝收购价格偏低,当地生产队便把荔枝树砍掉,在果围开高砖厂,挖土烧砖,使荔枝的种植和产量逐年减少。1972年仅有1047亩,产量301吨;1978年减少为500亩,面积减少535亩。总产只有128吨,产量减少55%。 在清代,曹古海还是甜?橙的主要产地,当时各乡遍植柑橙、印仔橙、滑身橙,据说抗前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其产量与质量不亚于新会县,只因地理环境所限,鲜果多数以江门城为运销地,故人们只知新会橙,而古镇甜橙却默默无闻。沦陷期间,因民众饥荒与治安不宁,和柑桔黄龙病为害,被迫大量挖掉果树改种杂粮。日寇投降后,1946年至1957年间,全镇柑桔橙曾一度复苏,1949年尚有90亩,总产207.5吨。而1957年后又因柑桔黄龙病成灾,农业生产政策偏重于粮食。忽略了水果,种植面积再减为45亩,总产42.5吨。1972年再减至15亩,总产仅得1000公斤。可谓天灾人患,柑桔橙栽植面积荒废,几达90%以上。1980年以来,全面落实农业生产政策后,全镇的柑桔橙迅速恢复发展,据1990年统计,已成林有果的已达327市亩,总产量100吨。   蚕桑业自古以来为农业生产第三主要收入项目。虽然同属中山县三区的小榄镇,自明代起已种桑养蚕,但曹古海则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才兴起种桑蚕业,所产蚕茧大多送到江门北街阳关和顺德容奇出售,亦有少数养蚕大户收购蚕茧,在家设立手工抽丝工场。养蚕农家也有不少用自产蚕茧缫丝出售,因此蚕丝交易应运而生,形成专业市场,设有挂牌“丝市”,固定位置于今古镇电子器材公司附近,每年夏秋雨季交易兴旺。当时,由于蚕丝销路宽广,丝价较好,刺激了养蚕户的生产积极性,种桑面积不断扩大,据说抗日战争以前,曹古海三乡镇桑面积多达6千市亩。每造所产桑叶不敷用,养蚕人还在旺季用船艇到横栏、隆都等地收购桑叶以补不足。但自1938年爆发抗日战争后,尤其1940年3月——1945年8月,日寇侵占中山县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立心“消灭蚕丝市场的竞争者”,极力破坏中国的蚕桑业,加上当时米粮奇缺,饥荒四起,稻田甚少,农户为了活命,不得不毁桑,改种茨芋,是以养蚕业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虽提倡恢复蚕桑业,但丝价不高,难以发展。至1949年,曹古海三乡实有桑地不及3千亩。解放后,中山县人民政府自1950年起,采取措施,大力扶助,种桑养蚕业因而得到复苏。1979年桑地面积已达4288市亩,全年养蚕9造,总产茧量为11370市担,产值1292700多元。以后,由于丝价下跌,养蚕者获利下降,蚕桑业逐渐衰落。至1985年,实有植桑面积仅为877市亩,年产茧1448市担,产值309300元。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受到污染,至1987年,蚕桑业在本地基本完结。自此,种桑者仅选优质桑种,收取桑籽外调中原各地。据1990年统计,全镇种桑面积约300亩,仅存3户养蚕者,还兼营他业。   曹古海过去种植甘蔗不多,自乡人袁开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回里,于1938年在海洲创立惠农公司,在龙鳞沙开办农场,推广种植甘蔗兼办机制小糖厂后,乡见咱蔗有利可图,才大量种植。但日寇入侵后,稻米昂贵,蔗价暴跌,每万斤蔗仅可换160斤米,许多乡人又将蔗地改种番薯芋类,因而蔗糖产量一度大减。抗战胜利后,袁开再设富有源公司,于小榄一埒及海洲围尾办场垦植甘蔗达一千亩,再推动了同乡种蔗热潮。至1949年镇内各乡种蔗2488亩,工业产量达10908吨。由于种蔗收入优于其他作物,种植甘蔗不断发展。至1957年面积已达4271亩,比1949年增幅71.6%,工业产量12808吨,比1949年产量增加工12.8%;1990年面积增至9768亩,比1957年增一倍,工业产量52402吨,增产近4万吨,产量增幅3倍多。但此后蔗糖滞销。市场价格放开后,种蔗的收入显著低于其他作物,自1991年后种蔗面积又逐步减少。   曹古海钊塘养鱼,历史悠久。至1949年已放养塘鱼9050亩,总产884吨,平均亩产195市斤。不仅产量低,而且大量丢荒水面沟堑。解放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县区镇政府大力扶持饲养家鱼业,至1990年放养塘鱼达11627亩,总产5701吨,比1949年分别增加28%和549%。平均亩产也从195市斤跃为978市斤,单产增加5倍。而放养品种也有显著变化,旧日为鳙、鳊、鲩、鲮、鲤,称五大家鱼。近10年来,从外省、外国引进新品种,除与原来五大家增加混合养殖武昌鱼、东北鲫、淡水灰鲳三种外,还专塘放养桂花鱼(鲈)、美国加洲鲈、非洲鲫(又称福寿鱼)以及罗氏沼虾等。新引进品种中,以桂花鱼最为引人注目,因产量高、质味靓、收益大、为高级酒肆特设名馔。其鱼形及皮色与石斑鱼相似,原产于长江水域,本镇于1989年设淡水养殖良种场专门引进培殖,人工繁殖成功,并积极推广。至1991年放养实绩120市亩,一般每亩放养1000尾,成活70%,收获630至700市斤,产值13860元至17640元左右。除种苗、饲料、药物、管理等成本,纯利5734元至9504元左右,经济收益可观。   养猪业在曹古海地区自古以来成为农家主要副业之一。因本地广种薯蔬玉米,并充分利用各农作物的下脚料作养猪饲料,而养猪赚得猪粪下塘以肥鱼,又将塘泥浆戽上基面以肥土育桑、庶及薯蔬蕉果等,产生俗谓的良性连环生产,深得国际人士称赞。惟养猪所得利润颇微。解放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养猪,实行私人饲养和集体饲养并重。至1979年度,总养量已达53300头,当年出售23174头。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种养其他经济作物收入基丰,而养猪因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成本增大,猪肉价格由于外省货源保证较为稳定,又因连环生产的方法已不适用,现下养鱼多用谷米、豆饼、玉米等精料,以加速鱼类成长,增加产量。养猪于经济收益上不化算,故养猪的数量和产量不断下降。1984年度总饲养量为32000多头,当年出售仅19800头,至1990年总养量再下降为15370头,出售8104头。   相反,在历史上少见养群鸽者,近1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提高以有社会的大量需求,本镇饲养群鸽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农户及部分墟镇居民的重要副业和主要经济来源。至1987年,鸽成了本镇的主要产品之一,饲养达62205只,上市量47847只,产值328776元。至1990年,饲养已增至94700只,上市是69600只,产值835200元。种鸽总养量常年保持在15000至20000对左右。   为了发展水产和种鸽养殖业,镇政府在1988年投和了160万元,建立了2个农业生产基地:一是水产繁殖基地,专业培殖高、精、尖、优、稀水产新品种,既为本地农民养鱼提供了可靠的优良品种,又为外地输出了大量优质鱼苗;二是种鸽生产基地,引进了美国“王鸽”优质品种,进一步优化镇内鸽,提高了肉鸽在市场销售的竞争能力。   香蕉、大蕉、粉蕉、龙牙蕉(俗称过沙香)等品种,为要地历史名产。其特点是收益快,当年栽育,年内收果;投资少,易于管理,销路宽广。因此,历来为本镇农户喜爱栽植。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种蕉面积不断扩大,于1990年度栽植面积达522市亩。但历史的名产水柿、黄皮、龙眼、鸡子柿(又称啜瓤柿)、萍婆、番石榴、木瓜等栽种面积较少。   芒果(又称香芒),旧时亦有栽种,但为数不多。1989年以来,引进优良品种——矮株芒后,迅速推广栽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镇已栽植成活逾万株,路旁、基边、园林、庭院等随处可见。其中镇人民政府院内及大门外路旁两处已逾500株,且于1991年有少量果获。   本镇农家种植旱基作物,技艺高超,堪称珠江三角洲之前列。他们的种植经验可称为:深耕浅种,精艺细作,见缝插针,立体栽植,封分层利用,不留空隙。如一块基面地,深层栽深薯、大薯、粉葛,中层种沙葛,面层栽姜,畦坑种芋;还按春夏秋冬不同季候,在基边分别种上瓜豆葛等,将其攀藤引上棚架或伸延到河塘边沿的竹架上。同时,适时栽植的“自留地”,平均人口仅得2厘至5厘(即12至30平方公尺),一些人勤艺高,善于运用“立体”种植技艺者,年中在这小块地上竟可创出500元产值,个别甚至创造千元产值。此外,还搞季节性大面积间种,如蔗畦春种黄豆、花生;冬末春初留头蔗地种椰菜、生菜等。现在全镇常年种植蔬菜4100亩,显著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全镇农户的年平均收入,已从1979年每人210元、每劳动力422元,至1991年分别增至1838元和3741元,增长7.7倍和7.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