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梳起”的姑婆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曹古海历来有女儿不嫁,留在家中帮助父母料理家务,抚养弟妹的习俗。青年女子决定不嫁时,要择定吉,宴请亲友,拜神发誓,称为“梳起”,保留长辫,俗称“自梳”女,尊称“姑婆”。此女子自公开宣告梳起之后,媒婆莫问,倾心之男儿不得问津。旧日,在自梳女较多的乡村,由她们自行筹资或由富有者出钱建立的“姑婆居”,供给自梳女往宿和活动。自梳女大都是勤劳智慧的女青年,她们多数是一家中之长女。其决定不嫁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长女,因母亲体弱或早丧,父不复娶,弟妹年幼,为了减少父亲劳碌之苦,决意梳起,辅助或主持家计。曹古海是桑塘区,男人堙基养鱼,妇女采桑喂蚕,煮食饲猪料理家务。就在帝制时代,亦少见扎脚“千金”小姐,多见身强力壮的“散足大姐”。自古以来,大家庭中常由姑婆或老姑太当家。二是反抗封建婚姻,或因情郎有变,良缘未逐,故愤而梳起,做父母者见女儿勤劳孝顺,且俗例所趋,一般不加阻挠。三是家有世代相传设立接代姑婆之规,尤其是当家姑婆,定要选择一位亲侄女梳起继位。否则,老死不肯交出所掌管的家政与财产权力。此种情况,至今仍有所见。
过去的自梳女都有在家乡揾食,然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官绅商贾之家,效法西方,兴起雇用管家、主厨、奶妈等女佣,飘洋到东南亚各地者数以千计。
出洋的自梳女,年纪大了,人们尊称姑婆,她们出外国做工,期望谋得致富之道,多存些钱银汇回家乡,支持父兄弟侄。因此,她们出国之后,仍立志不嫁。也有少数结婚的,人们谓之“出族”。在外劳碌所得钱财,大部分寄汇返家乡至亲,少部分积存备作告老还乡度晚年之用。曹古海地方,于1950年前经营正当商业富有之户,其发家多由出洋姑婆亲人的赞助。三个乡村的私人第宅,用姑婆亲人汇款建造者逾千座。自1963年以来,告老还乡定居的150多们老姑婆中,自带佘资养老者达八成以上,只有少数人靠弟侄晚辈瞻养。姑婆出国后荐引弟侄出国后,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前,引荐一妹两弟到新加坡谋生和成家立业,今其家庭已在新加坡繁衍后代,儿孙满堂。陈姑太还汇资给在乡的6位侄辈建屋成家,并资助他们发展事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农工商业大户。有些姑婆则终老于外,原因有三:
家乡没有直系,返乡无聊, 不如索性居同乡会馆,并预先嘱托金兰姐妹,百年之后若仍有佘金,献之福利机构或汇回家乡办辣事。
依在外谋生的弟侄辈安居。
或有养女或义子已立业成家,可悠林下,叙天伦之乐。
赞诗曰:
[center]采桑育蚕女,豪气赛男丁。
飘洋过海去,矢志振家声。
勤俭为后辈,碌碌逾半生。
胸怀桑梓事,堪称俊精英。[/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