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社会形成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据《珠江三角洲农业志》载;曹古海地带于“随唐时期冲积成陆。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平地类贝丘遗直,当时已有人聚居。但大量迁此定居是从宁代开始”。先为渔船停泊,逐渐形成蚝场、盐场、淦村。后渔港日汽车积浅致废;蚝坊石利咀、冈东村泗洲、低沙埒、老横沙、冈南村二坦等处所开发的壳龙,取以烧灰,其蚝壳亦即古代的废蚝场遗物;盐场则因泥滩不烟扩张及水质赵淡化而废。至南宋(1127年)时,当时积滩可心耕种,农业生产开始兴起,初为潮居里,即没有成围的潮田,一般只能在西水沓溢前或洪水退后耕种,耕者于高乍处建临时棚舍栖身,作物收成后返回定居处;或以艇为家,半农半渔。   民间相传:大冈山古称奇冈山,处于鲟鳇沥海泮中,后因有人发现山石坚硬如铁,因易称铁帽山。自冲积成广阔的泥坦之后,冠名浔沙。最早来此驻脚者,约于北宋(960年至1126年)间,有陈、马、廖三位高官,因犯上被子革职充军,被置于铁帽山岛,后因环境恶劣,而致死亡。蔡族先人开建风尘南坊定居之后,于大冈山立陈、马、廖相公庙,俗称三相公庙(已圯)。在设三相公庙之前,附近海湾来泊的淦船,多来自大良、黄阁、横冈、杏坛等处,他们早来晚去。及后,有朱、何、黄姓三户淦民,于大冈山脚高坦处盖草寮而居,但因被台风吹袭与西潦涨而不知所终。之后,有渔民于山麓大树下,取石垒成简陋庙宇,以石块为神位,称三合庙,过往船只来泊时供奉香烛宝冥祀拜,祈求保佑出海平安。三相公庙是否源于三合庙而建?未有考究。又传说:较早期来大冈、南无山(后俗称古镇)山下周围盖寮而居者,均以半农半渔为生,开族每秒的有顾、杨、尚、王、古、镇等族,而古、镇两族辟地居南无山周围高?之地,古镇之名,始于先民之姓氏云云。但无文字记载或碑泐可考。《南龙珠现巷人南迁史话·何维鼎·宋代人口南迁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云:“曹、古二氏始迁曹步和古镇,垦辟芒坦,有人在附近建有四沙小围。”   据侯、黄两氏族谱记载:南宋开禧咸淳间,有侯、黄等42姓97人结群,以罗贵祖为首领,从南栊保昌牛田坊珠现巷南下,途经广州、大良、古朗、横江、冈洲,而转致铁帽山沙洲(今古镇、镇南一带)开发谋生。不久,人们难于克服自然灾害及海盗为犯,因转徙他处。惟侯氏谱云开禧元年(1205年),黄氏谱云咸淳九年(1273年),两说相距68年。   另有相传:于宋末至元代,有海盗建寨于白鸽(又称白骨)坟附近(今古镇中学校园处),称柠檬寨,以作驻脚分赃之所。至明初为官军剿灭后,在古镇镇南等地高流放营,将京都及州郡之犯上违经官宦,押来服刑,因而高有监管官员住所、兵营、监仓等,其中心在今将民七坊泮沙市场一带。六坊村的老街巷名,如县所街、官巷、军民巷等,沿行至今。   朱元璋登基之后,为巩固海边防,增加农田,发展生产,便派了较多的军队,长期驻扎小榄和沙溪龙头环等地,开展围垦造田工程,世称屯垦。《小榄镇初志》记载;明满武四年从广州后卫、广海后卫、新宁卫派出十八所(卫、所是军事单位,卫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所相当于团级)到小榄一带围垦屯田。其中广州后卫所属一个所,称古镇所,驻“顶水”,指挥官:邓俊以、斌秉、周承广;屯田土名:撒网沙、石军沙、博浆沙;田内小涌土名:石排溶沙口涌、大曲涌、裤脚涌、朗基涌、大小长涌,共屯垦课税田五十顷另九十一亩二分。清代相沿屯垦制直至乾隆十八至二十年间,始还田(折价转让)于民,撤军移至海边防区前山、三灶一带。古镇、镇南、海洲周围的古老田围,多数于明代屯垦所建,即1368至1643年间。曹步冲积平原及村落之形成,比古镇、海洲约晚三百至四百年,各田围完成于明末至清真乾隆中叶,即1622年至1766年间。   明代军事制度为世袭制军官及大部分军曹、军土以至兵勇,都是父子不曾孙及至率孙裔世代相传。据考,那时全国设若干兵巡首(大军区),广州设协总兵驻石岐,配以参将。练兵游击将军。其广州协总兵驻石岐,配以参针。练兵游击驻小榄,主持海防及屯垦之事。其属下充千总(相当于柄匠团级),千总下设百户(相当于营级)。古镇曾设百户,其长官姓尚,嘉靖年间尚琼袭百户职,驻所在今古四村尚所街附近。   当时还设了古镇汛,即海边防治安哨所。在今古镇外海大桥北,沿中顺岩石围攻北行约3爸里之炮台角,就是古镇汛旧址。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那里仍然有土炮台、档墙、木质拦船闸等设施。历史上常驻50名兵勇,由一名总旗或把总(低级军官)把守。海洲汛则高于海洲迳。   于清代或清代以前定居曹古海各氏族有:黄、李、周、罗、何、冯、卢、汤、谭、麦、黎、叶、邓、伍、胡、许、曹、陈、赵、区欧、梁、文、尚、廖、阮、余、尹、苏、张、郭、范、谢、芮、徐、沈、甄、严、刘、彭、陆、吴、莫、伦、郑、邝、高、杨、丘、潘、石、侯、马、王、袁、魏、蔡、顾、岑、蒲、朱、曾、甘、孙、欧阳等,共65姓。相传还有古、镇姓,于古代已居南无山脚,以农淦为活,古南无山又称古镇山云云。   各氏族之始祖,有至自中原大地、华东沿海、广州及其邻近倒乡。其徙居至此,大抵分为:一、官吏与兵勇,受朝廷发派戍边,或由州郡府派来;二、犯上官员被发配流放;三、中原人在南宋时惧元兵为寄存器,南下谋求生计;四、闽浙沿海各阶层人士沿海南下进行渔、盐及海水产养殖业;五、商贩流落。宋代以前已有至自闽浙沿海渔民等人士,于大冈山、南元山、海洲山等岛屿靠泊修船补网,继而经营养蚝、晒盐等业。卒因冲积潍准备日益隆起,不适应于船泊,又因水质日渐芊、澳门、三灶等处另谋生计。料其时亦有部分老弱、妇孺,或已就地开垦以农业种植为生者留下来,成了古镇先民。   有的先民在迁徙中反复往返才选定了古镇。如邓氏族谱载:始祖才翁公,原籍江西南雄珠现巷,宋咸淳九年因避乱南逃,转辗至大冈山鲟洋沙开垦营生。未久,因台风洪水为患,难维持生计,复徙冈州。传至后世德英公,于明洪武初年参军捷其子定庵公于洪武中叶才再迁鲟洋沙开垦,逐定居。   侯族始迁祖鲁里公,与邓一元等同由南龙南下,止于鲟洋沙,因生活艰验,再迁新会龙塘村。至明洪武年间,后世复迁铁帽山冲积地开发定居。   蔡氏族谱载:始祖朴齐公居神速建,二世祖晋源公,讳贤,字以齐,号晋,生于泉洲晋江县井里,宋宝估年间(1252年至1258年(氛进士第,知江西建昌州,迁升朝官,封奉政大夫。景定年间(1260年至1264年),因避祸辞官,与弟季伦、晚庆,及友人黄世雄、詹弥坚、姚内基等度庚岭,栖保昌县三月,旋赴广州寻找兄长梦行公,时梦得在连州讲学。晋源公逐卜居冈州之镭江,既而游览至古海之滨,经营渔农业于大冈山周围,便筑居于冈之南。生三子,长万春世居冈南坊;次元华迁居邑城;三国舍经商于广州海珠门。万春公后商世居冈南坊。   魏族始迁祖可用公,为宋末名儒,因避兵灾,由江西经南雄珠现巷,携眷南下,栖身南海潞涌乡,生三子。长孟?,迁新会马溶康市;次兆颐居潞涌;三叔颜徙居东劳动蔡园。孟?公再迁海洲,定居麒麟坊。   欧族始迁祖真堡公,世居新会荷塘,明满琥初年徙居海洲,子孙支分南朗左步、小榄等处。   冈东区族,先世至自新会潮莲?江乡,后代支分海洲等处。   蒲族始迁祖子昌公,明初充军粤东碣石村,洪琥中叶徙居石镇,子孙支分海洲等处。   苏族始迁祖乐诽公,于明代至自新会沙堆村。   中山袁族聚居海洲,其先世于元明间由东垸县徙来,后世子孙支分小榄、南朗左步、珠海三灶等处。   某族始迁祖宜植公,于明末自江门白石村徙居海洲。   何族始迁祖光裕公,于元明间至自顺德清槎乡,子孙分居七坊、冈东。   曹步欧阳族,选取世于清代至自江门黄计乡。海洲欧阳族,先世至自新会荷塘。   李族,曹步乐野祖,先世柜翁公于宋代由南雄徙居新会冈州,后世迁潮莲,八世祖乐野公徙居曹步。逸轩祖,于明代至自新会荷塘徨濂村。   海洲张族,始迁祖德全、寿全,于明末清初间至自新会冈州。   也有的先民原住古镇,后迁往他处。如马族先世于宋元间由中原徙来,世居南无山以东地带。传至马?,于明景泰年间擢进士第,官至知府,后代将马家祠及园地,俱转让与苏氏,迁往他处。   方言 由于古镇先民来自各地,但地毗邻新会、顺德几经过百年的演变,便产生了本地区的方言,在镇内流行的,主要有曹步、古镇、海洲话三种,分述如下:   曹步话。源于新会县礼乐与荷塘,俗音稍别,属广府语系四邑语支,可与台山、恩平、开平、新会地方方言相通,但发音较柔和,声调较低,音律快,某些常用语较难懂,如米与蚁、 甜与咸、乡外人听来难以区别;又如光明与光亮,说作“?”(《集韵》许元切,音喧,元韵,明也。曹步音读若晓。)其常用语音举例若干:我他——哎渠,昨日——泵晚,今日——噤乜,明日——献嘲,父亲——伯爷,母亲——亚 爹,祖母——婆妈,舅父——乔斧,唱茶——音茶,煲粥——包粥,饮汤——音康,小孩——森蚊低,看病——HI病,妇人——呢人。   古镇话。基本以新城方言为基础,但稍有差异,与四邑语可以相通。有一些特别的发音与常用语,令人难懂,如:你我他,音弥、岳、屐;铁钳,称火钳;手电筒,称电竹;瓜与嫁同音等等。   海洲话。基本为广府话变音音调近似佛山城区通用方言,又夹杂某些小榄音和荷塘俗语。风懂广州府语者,均可听懂和通话。某些俗语和个别口音则比较别致如称祖母为亚润,母亲称亚姐(音爹),小孩叫蚊褛,高音交,好音考,精音丁(音引)、二人、三人等等。   上述方言,连片通话,外乡迁来者,入乡随俗,居留2-3年,即为地方方言所同化,少见保留原操乡音。   人口的变化 古镇镇先民在本地区生产劳动,繁衍后代,人口不断增加,据《香山县志续编》载:清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曹、古、海乡合共已有7827户,30221人。其中:曹步乡1686户,5788人;古镇北约(今古二、古三)1603户,4476人;中约(今古一、古四)1125户,6378人;南约(今镇南片)1635户,6505人;海洲乡1178户,7074人。至1979年全镇已增至9534户,50439人,分别比1909年增加21。8%和67%。1984年增至11781户,53710人,分别比1909年增加50。5%和76%;1990年分别增加81%和94。5%。经历81年,总人口增长28559人,平均每年增加352。7人,从表面数字看,增长率较低。究其原因:1)1909年至1949年间,长期经历天灾人祸。1939年以前,水旱灾害严重,盗贼为患猖獗;1940年至1945年沦陷期间,遭受日本侵略军蹂嘘掠奇,民不聊生,因饥荒、战乱致死者数以万计,逃荒移居外地者亦不少;1945年秋日寇投降后至1949年秋。因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各级官员只顾中饱私带,又忙于打内战,不理百姓死活,曹古海群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中,初生儿夭折、贫病无医致死者不少,而出港澳谋生者亦多功能,因此人口增长不多。2)1952年至1958年上半年,农村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但因医疗卫生技术设施落后,人口实际增长率仍较低。3)1958年,实行单一农业经济政策,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出生率亦较低。其间为谋生而往港澳者达数千人,不少人留居港澳,少数人出国。4)自欺欺人97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迅速增找。1980年——1990年81年净增数的29%。可见控制人口增长,已是当务之急。   附1990年冬统计各村之户籍人口如下:   古一1004户,4416人;古二709户,3030人,古三689户,2967人;古四509户,2225人;六坊490户,2226人;3903人;曹一1085户,4776人;曹二915户,4306人;曹三958户,4417人;沙源528户,2222人;民乐298户,1331人;市边242户,979人;红庙355户,1357户,1026人;教昌420户,1716人;北海338户,1357人;麒麟316户,1357人;显龙497户,2111人;圩镇2031户,5638人。   旅外乡亲 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本镇地区已有村民前往日本、夏威夷、南洋各国谋生。如海洲人魏凯臣(邦平之父)赴日本神户经营海味业,后携两子赴日读书,长子丽川与日女结婚;张学铭(君秀之父)赴夏威夷谋生;1900年至1942年,曹、古、海等乡村妇女前往新加坡、雅加达、曼谷、西贡、清迈、金边等地做女佣工者逾千人。1942年2月,日本军队侵占南泮各地后,本镇妇女出国者基本停止,至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出国当佣妇女再起,至1956年,出国者已逾500人。至1985年止,有姓名居直可考的本镇旅居外国侨  胞及外籍华人达3747人。旅居地遍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西德、英国、比利时、澳洲、新西兰、斐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缅甸、日本等19个国家。另旅居港澳的有11282人。   另旅居台湾省约30户,150人,如区长发,冈东人,1922年生,青年时参加国民党军队,选人空军。1949年为校级飞行员,随队撤往台湾。已退休从商,1991年曾携眷返乡探亲年代初徙居台湾,经营茶叶批发业。1990年冬首次返乡探亲访友。1991年春再次带引长发及家眷返乡。再如蔡绍源,冈南人,1918年生,青年时参加国民党军队,选入空军,任飞行员。1949年为校级军官,去台后晋升将极,已退休居台。其子女多系大专留学外国毕业生,旅居英美等国。其在乡的胞弟蔡绍荣与倒志明等为至亲家族,居冈南。袁守时,海源程序红库存人,`1916年生,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国民党部队,后任空军地勤人员。1949去台,已退休。1989年曾偕夫人返乡探亲。邓德润,六坊人,1923年生,抗日战争时以半丁参加国民党部队。1949年以士后身份随队撤至台,今为退伍军人。1990年曾返乡探亲。邓以礼,六坊人,1927年生,原国民党部队士兵,1949年赴台。1991年曾返乡探亲。李百子,六坊人,1919年生,1949年赴台,1990年曾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