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沿革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市古镇镇(GUZHEN ZHEN),由曹步、古镇、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俗称曹古海。位于中山市西北部,西临珠江流域西江主航道下游,即北纬22。5度,东经113。2度,距中山市城区石岐23公里(公路干线北行经小榄至石岐35公里,西行支干线经横琴河相望;南与横镇三沙、四沙相连;西与江门市外海镇对峙,一桥之隔;西北与新会县荷塘镇龙鳞沙上下园为界;东北与顺德市均安镇土地连片。水陆交通方便,东南距澳门69公里;北距广州80公里(水运50海里),经广州至深圳212公里,西距湛江425公里,为中山、江门、新会、顺德四市边界的交汇点。
全镇现辖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切坊、冈东、冈南、曹一、曹二、曹三、沙源、民乐、市边、红庙、华光、教昌、北海、麒麟,显龙20个管理区和曹步、古镇、海洲3个圩镇居民委员会,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54户59407人,旅居港澳及外国乡亲约1。8万人。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土壤肥活,土地平整,气候温暖,少有霜雪,四委常青,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每年4-9月多雨,年平均隆雨显1600-1800毫米;冬春以吹偏北到东北风为主,夏秋多吹南风或西南风;1月份平均气温13。2度7月份28。4度,全年平均气温21。8度。《香山县志》记载:“一岁之间,寒热过半,穷腊久晴,或至摇至摇扇。夏日连阴,复生凄寒。冬春之交,桃李已花,微霜或隆,物亦蕃茂。”
本镇地域原称古海乡,古代为茫芒海域,仅露出大冈、曰富等山脉,据清同治12版《香山县志》载:古镇曹步山脉,皆至自新会外海古咀,越鲟鳇沥(今西江下游磨刀汴水道上段即其沥心)约2里为大冈山(海拔60米,为最高点)、小冈山,其北为南无山,又北为南山,再北为蝙蝠山,石为蛇山。东欧里为曹步村,其南有石冈、龟山。海洲山脉至自顺德马溶,越大石海约1里为石冈,为曰富、松树、白鹤、矮山、琴山、大昆,东为牛冈。
古时水域。上游于海洲迳头头海,北至自顺德爷船海,东至则分为二,自海洲西南行5里为大石洲,又南3里为高沙海,再南7里为古镇汛,更南约1里为鲟鳇沥,西入江门,南下白蚝沙、第六沙、而至叠石海;自海洲汛东南经尖冈15里为小榄寨,又南7里为曹步横琴河,再南10里为角海,更南10里为白鲤海入象角海,西南汇叠石海。
古代,大冈山、南无山、曰富山乃岛屿,其周转自隋唐时冲积成陆逐渐隆起伸展,至宋代始形成较广阔的平原。在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县立县以前,东劳动县与新会县以鲟鳇沥(又称鲟鱼洋)为界,当时古镇海洲为新会县边界的潮居里(即仍没有人固定居住的渔农户委节性暂时停泊之地)。建县之后,古镇与海洲海域归属香山县,形成村浇后成古海乡。清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舆地上·沿革》注云:“香山所割自新会者,由金斗湾沿海迤西,尽于古镇。”司黄旗都。清雍正三年(1725年),香山知县代表——香山司,于小鉴高官一员,直接代表县署指导小榄、古镇、海洲一带都里乡的政务,但古海乡仍司黄旗都。清乾隆初司大榄都,道光初年分司大榄、黄旗两都。直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始正式有古镇乡、海洲乡、曹步乡之称(曹步旧称曹溪,又有茶瞳之说,谓曾有人种蔡成片,蔡与曹谐间,趟即趟头,后演变为曹步),三个乡同时并入榄都图,正式由小榄(大榄都,又称榄镇)所辖。清末改都称区。民国初年,县内区域沿行清末1925年,香山县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易名为中山县,1930年,古镇属西海区,次年复属三区。1938年,为纪念乡贤魏邦平,广东省国民政府饬令将古镇、海洲、曹步合并,称邦平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仍为三区,分曹步、古镇、海洲乡。1952年夏为上三区。1953年春张属十六区,区府设在古镇,下墨守成规古镇中约、北约、南约、曹步、海洲,以及三、四、五、六沙、指南、九顷(今俱属横栏镇)等村。同年6月撤销十六区时改司六区。1954年夏撤区建乡。1958年秋设公社时,古镇称跃进三沙等沙田村划归横栏乡。1958年秋设公社时,古镇称路进公社,后并入小榄公社(1961改称区时,为小榄区古镇、海洲两公社);1963年析出古镇公社。1983年称古镇区划986年12月起知名人士古镇镇。高古镇镇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分设海洲、曹步办事处(亦称经济发展公司),主理各村联合个业及发展联片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