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澳洲殖民 排华原因

(1788——1878)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5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国富而民强,且船坚炮利,军力廣张,逐称霸全球,有“日不落国”之称:更形成白人自认优秀而骄傲,大有君临天下,高人一等之民族狭义偏见。   澳洲在1788年,成为英国属地,并受军事庇护,一切以宗主国为马首是瞻,保有英人传统。   在此九十年立国历程,翱洲从未受到外来侵略,站火摧残。但是,澳洲国内却发生三次认为“外来干涉侵略之恐怖”。   澳洲人认为“外来干涉侵略恐怖”,就是华侨到澳洲寻金狂潮,因人数日渐增加,具有威胁性之故。即便850年在维多利亚;1860年在新南威尔斯;1870年在昆土兰省发生排华事件。   此种认为威胁恐怖,纯系因种族歧视 和嫉妒心理所造成。其实当翱洲发现金矿,轰动世界,抱着淘金致富美梦所造成。有英国人,欧洲人,美国人和太平洋人各处人士,络绎不绝,均有相当数量。何以只有中国人对澳洲有威胁性,而发生恐慌?何以,初期中国人来澳工作,能相安无事,而后来酝酿成为排华悲剧?确耐人寻索。   早在1829年,已有华人到澳洲。只系水手或流浪者,人数不多。例如周满(MOON CHOW)是又印度来澳洲西部之FREMANTLE定居,以木匠为业,善于造船。其他成功人士,有郭涛(THOMAS COTO)、阿技(TOHN部AGEE)、沈熙(HEA SAM),具在西澳,经营农场、商店和钟果,卓著业绩。   回溯英国初期殖民策略,以翱洲作为流放罪犯之所,因地城辽远,关山难越。且地大物博,亟需充分努力,从事开辟生产。是以犯人到此,一举两地,合乎理想。   后因政策修正,中止流放,于是澳洲劳工缺乏,人力供应无法解决。当时新南威尔斯省(纽省),倡议招募东方工人作为补充,以济燃眉之急。   据称在1848年开始,有整批华工从新加坡及厦门应募而来,又易于管理,且人数不满三千,当时澳洲社会,仍未有任何恶劣反应。而且各省,深庆得人,争相雇用,以“贱价劳工”,解决其本身问题。   直至1850年寻金狂潮,席来澳洲,形势口趄复杂。中国劳工接踵而至,希冀以血汗挣扎,博取蝇头小利,不幸竟诬成“代罪羔羊”。考其原因,可归纳为五点: 其一,初期华人,对系应征而来,为澳洲人服务。并签有契约期满回国,或再延续。后期华人,多系自费,冒险犯难,抱着寻金制服雄心,次种独立竞争精神,引起澳洲人之反感。   其二,来澳寻金者,四方云集,华人实际人数,按照官方统计,其最高峰时,在维多利亚省,1857年,华人仅占全部人口6.2%。在新南威尔斯省,即便861年,华人只占全部人口3.9%比例。至另有非官方的报道,亦不超过10%。   若以整体而论,华工人数,不可能造成任何威胁,至为显浅可见。不过华人有聚集而居习惯,全部集中于金矿地域,又因外黄种人包围,将有“淹没之虞“(BEING SWAMPED)的恐慌。   其三,中华文化,历史悠长,而中国统治阶段,以“天朝”自居,有”上国衣冠”之威仪。由此史来华人保有传统之服式、饮食和嗜好、起居习惯和宗教信仰。   虽然,远适异邦,极难舍弃祖国之一切,从头做起,临时与西方同化。所以,在金矿区内,华工有中国之铺店、庙宇、医生,以至娱乐聚集,呈现东方色彩,保持一异乎澳洲人之生活规律。至今,澳洲各地,仍留存中国庙宇。他们的淘金方式和探索程序,也有高明妙法和集体分工合力。以勤补拙,耐老坚忍,远腾欧西劳工多筹,足以损其白钟人之自傲。排斥心理,油然而起。   其四,开矿寻金,是一种辛苦工作,时有风险。幸运致富者,仅属少数,而一般劳工仅得糊口,勉强维持生活。是以澳洲劳工,认为华人淘涌而来,分了一杯羹,视为劲敌。   当年,在维多利亚省的阿拉烈(BARARAT)和白克伦BUCKLAND,新南威尔斯省的蓝坪州(LAMBING)和昆士兰省的巴马(PALMER),均有华人寻获巨金传说,更激发排华泄愤之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惨案,牺牲了不少华人之生命和财产,此种狭义民族性见解,可叹亦可悲。   其五,当日华人来澳谋生,从未有在澳洲作归化籍及久居打算。只要略有积蓄,立即筹资回乡,与家人同团叙,此种落叶归根心理,与其他欧西人目的不同。昔日,携带家属老澳者,可以说万中无一,同时,限于种种法例留难,亦非易于办到。   按照澳洲官方调查,于1857年,在维多利亚省,有25424名华人,仅有妇女3名。于1871年,有17795名华人,而妇女仅有31名。   在新威尔斯省,于1871年,有华人7208名,而华人妇女只占12名。   由于男女分配的不平衡,澳洲人对于金矿华工,全部男性,常常存怀疑,造成不良谣言。   以上五点之外,主要因素,是言语隔膜双方不能沟通。许多悲剧和误会,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