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百家姓寻源(四)

徐、孙、余、高、林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徐[/B] 源出赢姓。夏禹封伯益子若木于徐,历夏、商、周三代世袭诸候。周穆王时,传至徐偃,国力渐强。某日,徐偃乘穆王离镐京远游之机,联合卅六国兵马进攻周京,穆王闻讯及时返回,率军反击。徐偃乃罢兵,弃国出走(一余战败出逃)躲于彭城(今徐州)附近深山。由于深得民心,跟随进山的百姓达数万之多。以后,周朝承认徐偃后裔为徐国诸候。公元前五一二年,徐国为吴所灭,其子民以故国名为姓。   古代徐氏名人:   徐福:又称徐市,秦朝方士,他上书秦始皇,说东南海上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生长着长生不老之药,需有童男童女三千上山,才可采得。秦始皇信以为真,让徐造楼船,并派三千童男童女随同前往。岂知徐出海后一去不复返。   徐伯,西汉齐(山东临淄)人,武帝元兴六年,主持开凿漕渠工程成功,成为治水名家。   徐庶,字元直,三国时与诸葛亮、庞统齐名,初投刘备,后因被挟,迫归曹操,官至中郎将。   徐晃,三国时曹魏名将。   徐盛,东吴名将。   徐世?,唐初名将。   徐熙,五代时名画家。   徐达,明代开国功臣,封中山王。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中山徐族来历:   石岐麻洲徐族始祖先,原籍江西瑞金县,明代游历至广州闰甫,定居香山。三世祖伯良授都察院都事、祀乡贤。伯良孙观、常、统、贞四人,皆进士、贡举。子孙分居员峰、三灶等处。   小榄徐族始祖容祖,于明代徙自隆都山奚角。   隆都板尾园徐来历未考。   中山徐族名人:   徐伯良,贡生,明永乐六年授都察院都事。   徐观,字澜若,伯良孙。明景泰五年甲戌进士,时年仅十七岁,授刑部郎中。   徐镇球,曾任香港中山侨商会会长。   [B]孙[/B] 一出于卫国,姬姓,卫武公有个儿子名惠孙,其孙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名为姓,称孙武仲。一出于楚国,芊姓,楚君有个儿子名为章,为章的儿子吕臣以父名为姓,称为吕臣,为吕臣的敖,字孙叔,是楚国著名贤臣。孙叔的子孙以孙为氏。一出于 齐国,田敬仲(即陈完)的后代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之于长安,赐姓孙。著名兵法家孙武,军事家孙膑,是田书的后代。   古代孙氏名人: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国东吴建立者,孙权称帝五十九年。   孙思邈,唐代名医。   孙光宪,宋代词人。   孙承宗,明代兵部尚书。   中山孙族来历:   中山翠亨、沙边、涌口等处孙族来历,至自东莞县长沙乡等处,详情未考。   小榄孙族始祖永奇,系明代官军广州府后卫陈宪部属,原籍南珠玑巷,迁广州,移居小榄。   中山孙族名人:   孙中山,原名文,字逸仙,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公子科,字连生,号哲生,历任南京非常国会秘书、外交部秘书,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委、广东省建设厅厅长、代省长;国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铁道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等职。   孙眉,字德彰,号寿屏,孙中山胞兄,旅檀香山华侨,以开拓海岛农业,经营商业称著,是孙中山倡导革命大业的忠实支持者。   孙乾,号治乾,孙眉子昌次子,孙中山侄孙。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抗日战争前,历任广州燕塘军校教官、中山县警察局长、南京参谋部参谋,中央陆军大学工兵科教官等职。抗战期间,历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高级参谋、第十二集团军通讯兵少将团长,一八七师副师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参与内战,辞去军职。一九四六年冬接张惠长?任,任中山县县长。   孙康,抗日战争时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曾领导中山青年抗先队保卫中山。   [B]余[/B] 春秋时,西戎国臣由余奉出使秦国,由见秦穆公贤德大度,遂留居,穆公任之为臣。后,由为秦国谋划征伐西戎得胜,使秦成为西方霸主。由余原系晋国人,其祖先因避乱逃亡西戎。由余的后代称余氏。   古代余氏名人:   余天锡,宋代副宰相。   余珍,抗元名将。   余子俊,明代兵部尚书;   余象斗,小说家。   中山余族来历:   隆都叠石村余族祖文举,宋咸淳年间至自南海县。   小榄余族章扶祖,于清代至自新甯良田村。   兆章祖于清代至自新甯白沙鹤咀。和枝、秉章、发章祖于清代自新甯狄海。   隆都下泽、文田两村余族来历未查考。   中山余族名人:   余森郎,隆都下泽人,旅美华侨。公元1907年至1912年任孙中山随从秘书。   余新,曾任香港中山隆都同乡会会长。   余溢中,曾任香港新界中山同乡会监事长。   余文姬,隆都人,又名宝珠。香港富商、著名慈善家林百欣夫人。近年为家乡隆都之医院、学校、道路等多项公益事业建设捐赠巨款;并投资办企业,为促进家乡工业发展,作出贡献。   余菊庵,著名书画家,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协协会会员,中山市政协第四届常委、市美术研究会会长。   [B]高[/B] 源出于姜姓。齐太公六世孙齐文公的儿子名高,称公子高,高有孙子名徯。齐襄公执政时,姜徯与齐襄公之弟公子少白相善。大夫公孙谋反,杀害齐襄公。姜徯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公孙,迎主公子少白为国君,即齐桓公。为表彰姜徯襄助复国之功,齐桓公以其祖父之名赐姜徯姓,是为高氏,并封赠庐邑。高氏子孙世袭齐国上卿官职,乃齐国势族。   鲜卑族原为娄氏,北魏时改姓高。至东魏,鲜卑人高欢任丞相,独揽朝政,其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称帝廿八年,是为高氏另一姓源。   古代高氏名:   高诱,东汉著名学者。   高颖,隋代宰相。   高力士,唐代大宦官。   高适,唐代著名诗人。   高怀德,宋初名将。   高俅,宋代太尉。   高克恭,元代名画家;   高则诚,戏曲家。   中山高族来历:   石岐及附近乡村的高族始祖师曾,原籍福建莆田,宋代任保昌县丞,居南雄珠玑巷,子南洲徙居香山。南洲子维岳居隆都濠吐村,其后代分居石岐麻洲街、治东、朗尾、新村、白庙、长塘、岐坑、大石兜、青姜、长环、寮后及谷都磨刀、占涌等处。   小榄高族元生祖于明代至自顺德马窖乡;元彩祖于清代至自顺德高村;惟任、廷辅、卓生祖于清代至自顺德马溶乡;宪简祖于清代至自顺德莘村。   中山高族名人:   高维岳,宋宝祐元年戌丑科举人。   高添,维岳子,著绅陈天觉女婿。宋景炎二年,端宗皇帝是南逃至香山,添献粮二千石饷军,授参军,封宣义郎,护架至冈州(疑即新会县城,今亦称冈州。有余曾至化州附近之?州或电白海外之?洲。按宋帝是及其弟帝昺逃难时所走路线及当时环境测之,似不确)卒于军。   高宸英,添子,由陈氏寡妇抚育成人。元代大德年间授色仓大使。   高锡均,原名寿祺,宸英后裔。清光绪九年?末武科进士,授蓝翎宫廷侍卫。   高汝骥,新加坡中山会馆名誉会长。   高棣铨,新加坡,马来西亚体育界著名人士。   [B]林[/B] 商纣五叔比干,忠谏纣王不听,被杀害,其子逃入长林山栖居,匿本姓,改称林氏。一说东周时,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林为氏。   古代林氏名人:   林敖,孔子入门弟子。   林鼎,五代时书法名家。   林逋,宋代诗人。   林凤,明代人,澎湖列岛至南洋一带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曾率战船六十多艘,至菲律宾与西班牙殖民者作战,后不知所终。   林则徐,清嘉庆、道光年间,历任东河道、湖广、两广总督,以禁鸦片烟,抵抗英国侵略著称于世。   中山林族来历:   隆都安堂林族始迁祖玄兴,于明洪武初年至自新会县。象角林族始祖仲泰,于明末至自新会县,生二子,长德胜居象角;次青溪居黄屋坑。港头林族始祖凤鸣,于明崇祯年间由本邑东镇陂头迁来。隆圩、格坑、石井、文田、沙棚下、下泽等村林族来历未考。   小榄林族始祖竹亭,至自古镇。   古镇林族来历未考。   四字都大车林族始迁祖小三,宋代至自南雄珠玑巷。林屋边林族始祖孟七,宋理宗年间至自福建莆田县,七世祖分居珊洲坑。西江里林族绍芬祖来自柏山。   谷都平岚林族鼎芙祖于宋代至自南雄县;尚华祖于明宣德初年至自新会县古冈趾山乡。   中山林族名人:   林举,明宣德元年举人,授福建龙岩州学正。   林晖,明正统三年进士,授广西庆远府同知,晋迁镇安府知府。   林汝扬,清光绪元年庚辰武科进士。   林葆恒,清光绪年间留学美国文科毕业,回国廷试成绩最优等,宣统二年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地位名衔相当于金科状元)。   林敏雅,隆都安堂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林玉奇,珊州坑人,新加坡中山会馆第一百廿七届副会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