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阳公园史迹考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悦生
中山市迎阳公园,以其秀丽的风景和古老的名胜,被列为铁城(今石岐城区)八景之一。笔者近数年来先后与祖辈任过公园的花王、华光庙管理员的孙儿杨换林,世居迎阳石侧年已80多岁的老妇人高金爱、高善明、杨金杏及其儿、媳等座谈回忆。现将公园历史史迹记载如下。
[center]迎阳胜境辟公园[/center]
迎阳公园遗址,座落于中区南下村麻州街外,距城区中心1.5公里。现有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21.1米。因像笔架,故初称笔架山;又因其东有东林山,西有西林山,像双星伴月,故清道光年间有人称之为月山,俗称晒麻山。
相传迎阳山原有原始森林,直至清代仍有老虎、豹狸、水獭兽类出没和白鹤、乌鸦、斑鸠、相思等雀鸟投林。由於环境优美,又靠近城区,因此历代常有人到此游玩。山上曾有宋朝石刻之诗,据说明朝以前,迎阳山的东、西、南面是一片大海,东部海面为狮子洋,往前是浦鱼洋(现市牙颐老院一带),水域暗礁垒垒,潮水汹涌。山的南面,有一块高约7米、宽约5米的大石,从上伸延到海边,像海疆卫士,踞守在铁城的南端。
相传,过去来往浦鱼洋和狮子洋的船只,经常因风浪或触礁沉没,不时造成船翻人亡。故古人有云:“过得浦鱼洋,过不了狮子洋”。为求神灵保佑,古人早在唐朝后期,就在迎阳山大石前建了一间华光庙,祈求华光以三眼三关,监视海面,制止“妖魔”兴风作浪。接着,又在华光庙不远的地方,再建起金花夫人庙、白石庙、康公庙、三仙娘庙。祈望众仙保佑过往船只。
迎阳山上风景秀丽,原来古树成林。至1958年尚长着四人环抱的大榕树、三人环抱的白榄树、两人环抱的人面子(艮捻)树以及粗壮的洋桃(三捻)、荔枝、龙眼、石榴、乌榄、黄皮、枇杷等果木,生长十分茂密,是鸟类投宿的好环境,故有“百鸟归巢”之称。现在仍常有数百只相思鸟栖息。迎阳山又是城区观日的最佳景点。游人站在山巅,早晨可见冉冉初升的太阳;傍晚,可以欣赏夕阳西下的美丽彩霞。
迎阳山山青水甜。华光庙旁的一口古井,从岩层深处不断涌出的矿泉水,清洌甘甜,被誉为石岐四大古井之首,城区居民向来喜欢用之煮沸泡茶,不少茶楼、酒家,都派人到此取水,以“山水名茶”招揽顾客。直到民国期间,石岐琼芳酒楼、四强酒家、品香酒楼、新嘉宾酒楼等都有用此井水泡茶。
迎阳山的庙宇,原绘刻首许多文化遗迹,如华光庙内有著名的壁画,因工艺精湛,历来吸引不少游人。壁画中曾绘画了清代香山县右营守备黄琮,率领800名香山水兵抗击英国侵略者,火烧鸦片商船的故事。至清光绪年间(1895年)重建华光庙时才被拆掉。
据传,黄琮绰号黄胡须,自幼爱好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清道光年间,他曾在迎阳山下打死了一头花斑虎,声威大振,被民众誉为迎阳“活武松”。后来他考中武魁,被朝廷录用为武将,屡立战功。据考证,黄琮为迎阳山下南洲街人,他的祖屋於数年前被拆掉,武魁牌匾下落不明。
重建后之化光庙,庙内曾新绘两幅壁画,长约3米,高约1.5米。右墙绘画黄胡须征剿香港水贼张保仔的故事。据说,后来黄琮得知张保仔劫富济贫,便做好说服工作,使张保仔抽诚。左墙绘画迎阳山下徐郎中(在宋皇宫管理太监),奉旨回乡的情景。两画均有文物价值,可惜后来拆庙时被毁烂。
中山没有开辟公路时,麻洲街是石岐往返沙恒竹、板芙、三乡以至拱北、澳门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路经麻洲街时,多会在迎阳山华光庙歇息。由於华光被称为粤剧始祖,故常有粤剧团、木偶剧团在庙前上演,尤其是名演员邓碧云、罗艳兴演出时,看戏者更是人山人海,华光庙前被挤得水泄不通。
1920年,迎阳山被开辟为公园,由石岐河边街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李平记负责设计及监督施工。公园正门,建有四大砖柱及围墙,从公园口到山顶,有200多级三合土石阶。园内建有了亭、台、楼、阁、石台、石凳和假石山、金兰花、菊花、杜鹃花、鸡冠花等名花异卉及摆布盆景数百,花朵艳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题词,镌刻留念。石岐进修学校李澧川老师写的对联,被选刻在新亭的石柱上,楹联曰:
名士重来莫向新亭感时事,
将军一云长留片石在人间。
迎阳石的石顶平面上亦刻有诗一首,曰:
西风吹帽须毛斑,九日登临到此间。
片石为敬几沧海,新亭又是旧河山。
云烟过眼如人患,观阁倾心爱你颜。
我欲问天天欲枕,寒临斜照暮鸦返。
(据东区槎桥村82岁郭社坤忆述)
[center]宋帝遇难祭华光[/center]
南宋末期,忽必烈入侵中原,宋朝行将灭亡,宋端宗赵是偕弟赵?离开临安南下,乘船经福州、潮汕,从磨刀进入香山境内。景炎2年(1277年)农历10月,宋帝由马庄庄主马南宝迎候,经麻洲街——沙岗村——天皇桥——桥仔头村——新村——古香林山——上塘村驻驿沙涌。据传宋帝路过华光庙时,曾入庙拜祭,祈求保佑。后来,乡人纪念宋帝临幸,特制作刻有“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挂在庙宇门楣之上。
清光绪年间(1895年),当地旅美侨何官惠捐资重建华光庙时,把“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改为石匾,重新安放。
宋帝临幸华光庙拜祭的史闻,传遍香山各地,从此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及春节,尤以九月二十八日华光诞,前来拜神求签的人往往过千,有的病患者还求神赐药方,华光庙十分兴旺热闹。
卫疆明将刻“迎阳”
据清同治12年(1873年)出版《香山县志》记载:“迎阳石在麻洲街尾乱石中,此石特出,大四五丈许,上平可坐十余人,壁峙路旁。成化间(即1465——1487年),巡海都督张通题,字书盈尺,遒,林木阴森,佳境也······”。
相传,自宋代起迎阳石附近海边,是驻守兵营的地方。元朝末期,官府撤走迎阳山营地的驻军,自此香山县海盗猖獗,经常滋扰县城。明朝天顺2年(1458年)3月,广东副总兵都督同知翁信,本奏朝廷有海贼400余人,侵犯香山,放火烧毁储备兵粮的大船。初,朝廷曾派巡海将军张通,追剿海盗,但张一时麻痹大意,贻误战机,未能奏效。事后,张通请求戴罪立功,驻守笔架山捍卫香山。不久,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横行作恶,祸害百姓。明宪宗朱深委派张通指挥抗倭斗争,卒将倭寇打败,回防香山。成化了3年(1467年)的一天早上,张通巡海至挂榜石边,刚好日出东方,冉冉而上。他见朝阳直照在一块平若经磨的巨石上,心中远念朝廷嘱托,倍感责任重大,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挥动画戟,在挂榜石上刻上“迎阳”二字,字迹雄浑,约有2.3—3.3米见方。后人遂把字迹凿深,成为香山一大三古迹,人们都称之为“迎阳石”。
迎阳石下向有天然大水池,水从岩层深处不断涌出,一群金鱼在池中戏水,池上曾搭造石桥,供人们观赏金鱼游跃。清康熙元年(1662年),一次飕风把“迎阳石”旁的一棵大榕树刮倒,3人环抱的树干把迎阳石砸裂,并将石向下压深下了几尺,形成45度倾斜,“阳”字深埋了没于地里。金鱼池也从此变小了。清道光七年(1827年),当地乡亲迫切要求修复此景,县衙才准拨白银六十两修复了古迹,使之成为铁城八景之一。
[center]文武双全的张通[/center]
迎阳山下金花夫人庙内,原有一牌匾,简述张通事迹。据老人忆述:张通曾自香山调往台抗击倭寇,因屡立战功,由将军升任都督。他喜爱诗书,除在香山挥写“迎阳”二字之外,还在台山一块巨石上,用戟双钩楷书“海永无波”四个大字,笔势雄劲,现仍保存完好,成为我省内摩崖石刻之一。
据《香山县志》记载,张通驻守迎阳山时,曾在扦笏山的西林庵(石岐莲塘路庵前街,中山市陶瓷总厂现址)题诗一首,云:
宝地高攀绝壑间,回看下界回人寰。
天涯沧海自消长,洞口白云空往还。
岩鬓逢秋休着意,名山对酒且开颜。
肩与兴归尽未晚,又得浮生半日闲。
抗日英烈葬迎阳
1939年7月,抗日战火烧到中山。日军乘军舰在横门口登陆,直逼大王头,中山人民奋起抵抗,七、八月间打退日军我次进犯,将日寇赶走。是役表现了中山军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中山历史上抵御外敌入辉篇章。战役中,中山抗日将士伤亡不少,战斗结束后,军民用木船把阵亡的近百名烈士遗体运回石岐,葬于迎阳山,以示纪念。
中山沦陷后,日军为巩固对石岐的占领,于1943年在迎阳山设立据点,强拆附近民房,把建筑材料运到阳山上建了军营。1944年至1945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桂山抗日游击队,为配合全国夺取抗战的胜利,利用晚上,多次袭击迎阳山的军据点,使敌军伤亡惨重,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县光复,国民党当局曾于1946年把迎阳公园改为中山县抗日烈士坟场,并把横门战役阵亡后安葬在其他地方的100多具抗日官兵的骨骸,集中安放到迎阳山,建起了一座大型烈士坟墓,墓前竖起一块2.30米高、0.75米宽的石碑,上刻曰:“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周围还竖起刻有部分烈士姓名的小石碑,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
[center]期望迎阳变新颜[/center]
可惜今天的迎阳公园已面目全非。自1943年日寇侵占迎阳山作据点后,公园遭受严重的破坏,加上从1947年起园内无人管理,花草树木几乎被,亭、台、楼、阁和石台、石凳被夷为平地;华光庙、夫人庙、白石庙、三仙娘庙等庙宇亦于1959年先后拆掉;著名的迎阳石、狮子石也于1967年“文革”期间被爆毁。现保存完好的仅有“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和华光庙龙井。迎阳公园遗址变成了种满竹子,野草丛生的山岗。
近10多年来,迎阳山所在地的南下管理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指引下,发挥靠近城区的有利条件,经济迅速发展,迎阳山周围建起了座座崭新高楼。随着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当地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他们对过去毁坏的公园设施和文化古迹深感遗憾,现在(包括旅居港澳及海外乡亲)强烈要求重建迎阳公园,恢复历史古迹。使城区南部有个郊外休憩场所,以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1993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