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本书是我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孙中山研究的结晶。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当年的六种原始报刊,即:1924年和1925年的天津《大公报》、《益世报》;1924年的北京《晨报》、《顺天时报》;1924年和1925年的上海《申报》、《民国日报》。   本书还征引了下列二类资料:   当事人的日记和回忆文章。如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马千里日记》手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的尚明轩、王学庄、陈崧编的《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的《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   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即中华书局1986年7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辑的《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的、由陈旭麓、郝盛潮主编、王耿雄等编辑的《孙中山集外集》。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1924年10月23日至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地区与北方的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等人电文往还及他们有关国内政局活动的情况,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及随员由广州启程北上,途经香港、上海、日本(长崎、神户、门司)、天津,到达北京,直至1925年3月12日的演说、谈话、出席各界各团体的迎送会及有关活动和孙中山先生的病状、治疗、病危至逝世的详情。   本书收录有《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缺载的孙中山先生北上的佚文三十三篇、同题异文十篇。   佚文的具体篇目是: 1、《孙中山在广东大元帅府与部下的谈话》(10月30日) 2、《孙中山致北京有关方面电》(10月31日) 3、《孙中山致段祺瑞等电》(11月4日) 4、《孙中山致段祺瑞电》(11月7日) 5、《国民党中央党部奉孙中山谕,发出北上通告》(11月8日) 6、《孙中山致段祺瑞冯玉祥电》(11月9日) 7、《孙中山在广州发表临行时的北上宣言》(11月13日) 8、《孙中山在沪寓所答记者问》(11月17日) 9、《孙中山在沪寓所与来访者的谈话》(11月17日) 10、《孙中山在沪寓所与〈文江报〉记者的谈话》(11月17日) 11、《孙中山在沪寓所谈北上与各方合作的问题》(11月17日) 12、《孙中山在沪寓所对国民党上海区分部代表发表演说》(11月21日) 13、《孙中山嘉纳护法议员意见》(11月22日) 14、《孙中山离沪时与左右的谈话》(11月22日) 15、《孙中山离沪时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11月22日) 16、《孙中山在轮船上与送行者的谈话》(11月22日) 17、《孙中山致北京有关方面电》(11月29日) 18、《孙中山在天津张园的书面讲话》(12月4日) 19、《孙中山发表到津后之宣言》(12月8日) 20、《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某人的谈话》(12月10日) 21、《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杨毓洵的谈话》(12月20日) 22、《孙中山在天津张园坏蛋蒋梦麟的谈话》(12月23日) 23、《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某人的谈话》(12月25日) 24、《孙中山在天津张园关于善后会议的谈话》(12月26日) 25、《孙中山在北京饭店与某医生的谈话》(1925年1月3日) 26、《孙中山在北京饭店而谕汪精卫辞谢执政府招待》(1月13日) 27、《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与某人的谈话》(1月26日) 28、《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谕汪精卫广州中执委移北京》(1月28日) 29、《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与张静江的谈话》(2月2日) 30、《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与克礼医生的谈话》(2月4日) 31、《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与泰尔医生的谈话》(2月4日) 32、《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顾钧宅与何香凝的谈话》(3月11日) 33、《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顾维钧宅与左右及家属的谈话》(3月11日)   同题异文的具体篇目是: 1、《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告别演说》(1924年11月3日) 2、《孙中山复加拉罕电》(11月5日) 3、《孙中山在沪寓所招待新闻记者会上的演说》(11月19日) 4、《孙中山在长崎对中国留学生的学说》(11月23日) 5、《孙中山在神户上海丸船上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11月24日) 6、《孙中山在神户上海丸船上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11月24日) 7、《孙中山在神户旅日中国国民党员举行的欢迎会上的演说》(11月25日) 8、《孙中山在神户旅日中国国民党员举行的欢迎会上的演说》(11月25日) 9、《孙中山在神户高等女学校的演说》(11月28日) 10、《孙中山在神户东方饭店各团体欢迎宴会上的演说》(11月28日)   上述《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和《孙中山集外集》缺载的孙中山晚年北上的佚文的同题异文,可为海内外史学界及热心研究孙中山事迹和思想的各界人士提供文献资料。   披露了孙中山先生北上的重要随员汪精卫、李烈钧、戴季陶、孙科、黄昌谷、陈友仁、邵元冲、于右任、邓彦华、喻毓西、韦玉、马湘、黄惠龙、卢师谛、吴雅宽、蒋作宾、朱和中、张洒泰、马超俊、王用宾、赵超等人的活动情况。   辑录了冯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孙岳、米振标、岳维竣、田玉洁、邓宝珊、李纪才、李云龙、冯宸东、曹世英、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刘郁芬、鹿钟麟、孙良臣、蒋鸿遇、孙连仲、续范亭、徐永昌、续桐溪、景定成、凌毅、李含芳、史宗法、何遂、李乾三、李仲三、周耀武、李养倬、胡德夫、刘延玉、张璧、刘世贤、刘士养等人与孙中山先生北上的电文往还,反映了他们真心拥护孙中山先生北上关于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记载了段祺瑞、张作霖等人与孙中山先生北上的电文往还,以及张作霖等人与孙中山先生北上的电文往还,以及张作霖在天津两次赴张园拜访孙中山,段祺瑞在北京两次拜访孙中山的情况。   记述了当时军阀军政界、新闻界、教育界及各团体的名人与孙中山先生北上途中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活动。如徐谦、张继曾作为孙中山的使者与冯玉祥联系、磋商关于孙中山北上的事宜;在广州、韶关、孙中山多次召集胡汉民、谭延闿、方声涛、杨希闵、许崇智、刘崇智、刘震寰、伍朝枢、汪精卫、廖仲恺等研究时局问题;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告别演说前后,吴铁城、古应芬等在香港欢送孙中山北上;上海各界各团体代表赵铁桥、茅祖权、彭介石、李鸿钧、光云锦、叶楚伦、石表阳、居正、沈卓吾、杨庶堪、谢持、周佩箴、林焕亭等人迎送孙中山的情况;;冯玉祥的代表马伯援、江苏交涉使陈世光、张作霖的代表杨少甫、段祺瑞的代表光云卿至上海迎接或拜谒孙中山先生情况;上海新闻界名流陈布雷、潘更生、康通一、严谔声、周孝谔、许建屏、戈公振、沈能彀、毕几庵、吴瑞书、余谷民、孙东吴、邓仲辉、沈卓吾、严慎予、王景石、郑青士、陈其熊、陈冰伯等拜谒孙中山的情况;复旦、上海、东吴、法政等大学教员、学生何世桢、喻育之、何葆仁、汤宗威、吴芬等在沪拜谒孙中山的情况;国民党上海市各区分部代表周颂西、石克士、徐畏三、蒋作新、叶其英、周钊寒、吴公望、陈达、胡菊生、童里璋、高子培、陆济、黄俊等在沪拜谒孙中山的情况;旅日华人各界各团体代表杨寿彭、杨永康、黄哲民、郝兆先、陈锦豫、杨睦凤、雷昺、汤志先、郑祝三等在日本的长崎、神户迎送孙中山的情况;张作霖、卢永祥、吴光新、曲同丰、梁鸿志、曾毓隽、柏烈武、许世英、叶恭绰、黎元洪、杨毓洵、蒋梦麟、段宏业、张允荣、徐季龙等赴天津张园拜谒孙中山的情况;天津各界各团体代表马千里、邓颖超、宋朝义、宋则久、李仲吟、谌小岑、汪志清、史汉清、鲁嗣香、崔物齐、程介三等赴张园慰问孙中山;韩麟符、于方舟、安幸生等曾在津发起组织了迎送孙中山的活动;孙中山在北京时,段祺瑞亲自探视,并派段宏业、许世英、叶恭绰、蔡延翰;黎元洪派黎澍、张作霖派郑谦、唐继尧、李石曾、徐绍桢、田桐、杨庶堪、石青阳、居正、张静江等探视孙中山病情情况。孙中山在铁狮子胡同行馆将离人世之前,宋庆龄、李大钊、顾孟余、汪精卫、孙科、何香凝、黄昌谷、戴季陶、李烈钧、于右任、林森、孔祥熙、吴敬恒、邵元仲、邹鲁等,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守侍等情况。   载录了当时的国内外著名医生田村、小管勇、石密德、西美德路士、克礼、周君常、邵乐尔、刘瑞恒、戴纳、泰尔、萧方骏、陆仲安、唐尧卿、葛心慈、周树芬、王纶等,在天津和北京为孙中山先生诊视病情及孙中山先生病状的具体内容。 披露了孙中山先生与苏俄的加拉罕,朝鲜的吕光,日本的各界名流犬养、古岛一雄、高见之通、望月小太郎、三本、神田、森田、砂田、头山满、宫崎龙介、内田嘉吉、高木、关一、山本、大久保、泷川、吉山田纯三郎、菊池定一、茅野长智、井止谦吉,葡萄牙的菲瑞特斯等人具体接触的情况。   记述和辑录了孙中山先生北上途经的广州、香港、上海、日本(长崎、神户、门司)、天津、北京的各界各团体的人们热烈真诚欢送孙中山先生的具体情形及其致函、致电孙中山,支持孙中山北上主张的具体内容。   披露了孙中山先生北上的滞留上海、天津期间,帝国主义者极力反对孙中山先生的言行。   此外,根据原始报刊资料,为《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以下简称《全集》)所收的《北上宣言》(1924年11月10日)和《在上海与欢迎者的谈话》(1924年11月17日)补充了两文遗漏之句。   在本书出版的时候,得到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天津市委主委陈培烈先生为本书撰写了《水龙吟·中山先生颂》;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洪祥先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为书稿作了《序》;中山市第6届政协主席林藻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在引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所限,本书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葛培林                            1994年7月20日                              于天津寓所穿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