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孙中山招待新闻界记者并发表演说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1月19日下午三时许,孙中山在寓所招待新闻界记者并发表演说。据1924年11月20日上海《申报》载《孙中山昨日招待新闻界纪》云:
“孙中山到沪后,与各方文电接洽,颇为忙碌,昨日下午三时,特在莫利爱路二十九号寓内,招集本埠新闻界茶聚,表示意见。到者有陈布雷、潘更生、康通一、严谔声、周孝谔、许建屏、戈公振、沈能彀、毕几庵、吴瑞书、余谷民、孙东吴、邓仲辉、沈卓吾、严慎予、王景石、郑青士、陈其熊、陈冰伯及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知识真治等三十余人。由汪精卫、邵元冲、叶楚伧、戴季陶等招待。先进茶点,次由孙氏起立演说,历一时之久,其词详记如下:
诸君:
兄弟为主张和平统一之人,而曹锟、吴佩孚则为坚持武力统一者。今曹、吴武力统一,已为国民军所摧败,和平统一于此或得实现之机会。余在西南二年,虽无成绩,而一年来谋所以抵抗曹、吴之武力统一者,实至为完备。以武力反对武力统一,经年余之筹备,于今方告完成,国民军遂于斯时推倒曹、吴,西南武力计画亦可不用。余遂不惜舍弃经营经年之计画,与西南之地盘,只身来沪,不日赴津。然和平统一亦有其方案。此种方案惟冀报界诸君有以鼓吹指导,使民从趋于一致。现在中国为“民国”,吾人须认清此点。必须人民能作主,能说话,方为真正民国。十三年来之民国,有名无实。今曹、吴欲武力压迫民众,统一中国,已遭失败。此实予国民以说话之良好机会。吾民正应以主人地位,出而建言,否则不能徒责武人也。
余此次北行,所有办法,已以宣言发表。其最重要者为国民会议,由国内已成立各团体之代表组成之。国民既得此时机,不可再事蹉跎。余此后已放弃一切,纯以国民地位,出而说话,希望报界以国民地位,引导国民。余前此宣言中,对于各种团体,所详未周,如报界方面亦未提及。然报界是否有此需要及余暇,则为余今欲向诸君一询者。惟无论如何,以报界地位之重要,对工商学各界努力宣传人民对于民国之责任,则随时随地,无可放弃,尤为十三年来难得之机会。否则今之推倒曹、吴,是否即为和平解决之终点,抑为大乱之肇始,殆为疑问。在国民会议中,人民如有何种意见,均可提出研究,如归于一致,即为民意,则任何握有兵权,均当遵此民意而行。
宣言中关于将来办法尚待研究。惟今日最重要之前提,为各团体及有智识的民众,是否赞成此项会议。认为必要、认为足以解决十三年来之纠纷及人民说话之良好机会。建国之初,立国会以代表民意,惟草率促成,分子复杂,实未尽善。后国会播迁,西南有护法之役,及两年前曹、吴赞成护法,西南释兵,国会复归北京。然未几贿选事起,盛闻中外,国会信用,实已破产。国会既负国人,国人自不复能再加信赖。此处时期,惟有国民自身起而说话。国民会议之主旨,亦即在此。
合各团体代表以组织国民会议,或有怀疑此空洞无实力之会议,将不为握有武力者所赞同,虽然,余于此敢明白肩此重任。此次北行,当力向有实力者申说,如彼等不示赞同,余亦得明白宣示于天下。此次之推倒曹、吴,不过为欲继曹、吴之业而已。且今日既为民国,苟不能改易政体。复于帝制,则国民会议殆无丝毫反对之理由;且有枪之武人,在国民视之,不过看门人而已。余寓前有持枪之安南巡捕二人,彼等之责任及权力,仅为余看门而止,决不能任其攫主人之位置,处分余之产业,有枪之武人其责任亦仅如此。如武人起而宰制政局,何异请看家人当家乎?今之军人推倒曹、吴,其功绩伟大,至足佩仰。会议以后,自应有相当报酬。惟如有以天下为私者,余当以主人地位,起而反对。盖武人治国,国终不治,大者王。小者侯,攘夺将无已时也。
经此次之变端,民国前途之治乱,当视国民会议之成绩。如武人会议,则瓜分权利,何与于民。国民会议之办法,如废督裁兵犹为开会后之问题。现在须注意者: (一)为人民生活之救济。(二)为外交方面之挽救。‘四万万同胞’几为国人成语。但此乃民国肇兴前之统计。据两年来外人按食盐比例之调查,则前年中国人口实为三万万一千万人。去年实不及三万万。此十余年中,中国四万万人,实已减少一万万。此乃十余年来战争之结果。苟战争再延长无已,真有亡国灭种之忧。但此一万万人,死于两军对垒中者,吾敢谓十年来不足十万人。其最大多数,则因每经战役,田亩荒芜,庐舍为墟,遂致饥锇而死。此实民生之大问题也。至对外方面,通商以来,因条约之不平等,独立地位已完全失去。实际地位较各国殖民地,尤为卑下,盖高丽为日本之殖民地,安南为法国之殖民地。但彼等虽为奴隶,主人只有一个,而中国则主人竟及十余,且日之余韩,虽享有权利,但亦尽相当义务,如日之年耗钜赀于韩国天灾之救济。中国频年灾馑,各国曾不一顾,即有少数教会团体,集款放赈,亦仅聊尽人事之举耳。更有一事足资纪述者,即余来沪时,有一日本记者来见,谓某国将于余抵沪时与以反对。余当谓上海为中国之领土,外人仅处客人地位,如外人必欲无故干涉主人之行动,余必有相当办法以对付之。该记者将此项谈话发表,今日某西报因著论文,颜曰:‘条件神圣’。实则条约者,乃中国人之卖身契也。故余到京后,在国民会议中第一须提议者,为废除一切条约,收回租界及领事判权与一切失地。当世或将疑是言之难于成功。然日本以前对各国条约亦即如是。及战胜中俄,盖行废除。更观暹逻近事,则仅以民意与公理为武器而得独立者。中国苟能努力,奚独不可。况今俄国已自行放弃,德奥以战败关系,亦已牺牲。各国压迫中国垂十余年,良心实有未安。因之有华盛顿会议之招集。但结果亦未实行。中国若从此果能获得和平统一致要求,则此种目的,殆未有不能达到者。
中同祸乱之症结,实为军阀专制与军阀所依赖之帝国主义。必须打倒此二者,中国乃可进行于治平。军阀专制这害尽人能道之。到帝国主义之害,余可举其大者,如通商一项,因外人握得海关权,对外贷轮入征税不能自由,每年损失达五万万,其他各项尤不胜数。而外人因得税厘上之便宜,国货遂不能与之抗衡。故常有华商借重外人名义,以求减轻厘税,致足悯也。又如洋布洋纱,欧战时勃然兴起,今则余由吴淞到沪时,沿途见各家纱厂均已停工。此因关税不自由,保护税法无从实行故也。厂既停工,工人遂致失业。饥饿而死者,亦复不少。中国人口之减少,此亦一原因。革命之初,外人颇致怀疑,而不致轻易有所为。及后则勾结武人,摧残民气,无日不在猛进。初则勾结袁世凯,助款以杀革命党,即此次吴佩榆关之败,至塘沽,本处山穷水尽之境,嗣以某国人之献策,谓长江为该国势力中,大可籍为根据,别谋发展。故吴今后复为中国之患者,胥受某国之赐。又如广东商团事件,亦为某国之??与奖励有以成之。故中国之患乱,由二者相因而成。欲扑灭军阀,必先打倒军阀凭籍之帝国主义。否则,即不帮助吴佩孚,亦必帮助吴佩孚以外人瓜分之说。外人见中国人不易悔,此后乃有所恐惧。因之改利用中国人瓜分中国政策,如在南之助陈廉伯,在北之帮助曹、吴是也。今军阀既倒,欲打倒帝国主义,亦已获有机会。国民会议中。当必势于打倒此二种势力。此次会议,已成为中国治乱之关键。会议不成,,大乱将无尽期。频年变乱,余每撄其冲,如袁世凯,如吴佩孚,均拥有凶恶之武力。余乃先国民而后与之抗。及此次得和平统一机会,亦首先放弃经营经年之武力以为提倡。今后冒险赴京,将置一切不顾,但望国民一致为我后值,使会议得臻成功,尤望报界诸君,一致赞助。”
此文,与《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收录的《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是同题异文。《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和《孙中山集外集》均缺载。
“孙氏演说毕,报界方面相继致答。许建屏谓所受军阀与帝国主义之苦痛,报界所感正同。中山先生所陈各节,自极赞成,尚望早日北行,以促会议成功。陈布雷谓孙氏北行,实有必要。无论北方军人有无觉悟,主张是否成功,但为国民开一是非途径,于国家终有大影响。吴?华谓北方各地尚有水了解国民党主义及中山先生主张者,今此将获一机会。戈公振谓于此各方歧途徘徊之时,行期愈速愈妙。邵仲辉谓中山先生所提报界加入会议一节,应有答复,并望报界团结。次新闻界方面对于加入会议一事,略有讨论。佥主另择时地讨论,乃与孙氏告辞,一一握手而别。时已五时二十分矣。”
11月19日下午孙中山在沪本宅接待新闻界记者及演说之事,1924年11月21日北就《晨报》所载《孙文将先赴日》中亦有披露:“孙文在沪无北上日期。外间所传先行赴之说,似非无因。兹昨各方面消息分纪如下:
某方面昨接(二十日)沪电云:中山于十九日午后三时,在法界本宅,招持新闻记者茶会话会。孙氏演说中国非平和不能统一,今后收拾时局,应召集全国国民会议,解决国事。希望报界一致鼓吹。至何日入京,并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