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菊花会健康老人评选条例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凡属乡人年在八十以上,身体健康,无分性别,皆得与赛。   凡与赛者,必先到办事处报名并注明年岁住址,俟派员详查合格,由本会致送通知书,方得入场参赛,但须衣履整洁,以壮观瞻。   择定乡中适宜地点,于菊会时比赛,公推乡中各团体机关领袖,及省港同乡或来宾声望素孚者为评判员,以示大公。   评判标准以徒手健行,能绕会场一周,确无龙钟之态者为入选,其最年高而康健者,由评判员投黑白珠以定甲乙。   凡入选之老人,本会均致适褒奖状一张,在二十名以前,酌赠品物。惟一、二、三名,各赠横额一方,大银鼎各一座,并由本会将入选之老人,呈请政府褒奖,以彰人瑞。   本会举行老人健康比赛,系尊重乡党莫如齿起见,如蒙惠赠名贵品物,届时再行编配致送。   我记得比赛结果,获第一名的男性是许少文,女性是刘罗氏,俱九十三岁。八十九岁的潘老光则获第二名,除获大会既定的奖品外,还有中山县长梁鸿洸题字的横额。   前三届的菊花大会,何、李、麦三姓都居主要的地位,是有其特殊的条件的:   三姓的大宗祠及其下代的祠堂,都有尝产收入为基础,更有子孙合款组成,置有产业的菊社,经几十年的积累作为基金,且子孙们富有的居多,为了本族争得荣誉,平日虽很吝啬,也乐於捐献。有了固定的经济为后盾,事情自然好办。   明清两代,最注重科名,第三届大会,已是民国时代,人们的思想,仍未能彻底改变,而三姓的科名人物,比其他各姓为多,趁菊花大会的机会,炫耀一番。   三姓的子孙中,多藏有名贵的古董和字画,平日秘不示人的,亦乐於借出宗祠展览,为族增光   三姓的宗祠,事前发出请柬邀请附近各县的同宗及分支各地而自成一族的房亲,来榄参观,厚予接待,而就邀前来的各地宗人,亦带厚礼助庆,熙熙攘攘,倍增热闹气氛。   三姓的子孙中,有许多闲居无事的人,家有园圃,寄情艺菊,积有经验,盛会躬,自是有一显身手的机会,故宗祠只雇一两位名匠作指导,不假外求,自有一批义务的得力助手。   三姓的宗祠,各有其下代祠堂环绕左右,特别是李姓,面临大涌,一字儿排列十馀间,纷外壮观,每逢盛会,各成一区,不致分散。   笔者在第三届菊会期间,虽曾遍到各展区参观,但在短短的五天五夜期间内,毕竟是下走马看花,云烟过眼,没有留心细看,而对我所属的何氏内阁大宗祠(舄环堂),则早晚流连其间,印象比较深刻,所以那里的一切情况,犹历历在目,特将所见所闻,据实写出,以飨读者,想其他各氏族的情况,当亦大同小异,举一隅可以三隅反了。   谈到何氏本族活动,筹备委员会成立后,首要工作,就是将宗祠及其左右相连的下代祠堂六间数值饰一新,祠内外的匾额及高脚牌重新薄金,凡是与科名有关的陈设,尽量恢复原状,更加制民国后的新高脚牌,如“陆军中将”、“陆军少将”、“广东省会议员“等等。   大会前一月,已发柬邀请番禺沙湾,新会何村,顺德大良,水藤,羊额,青槎,马宁以及舄环堂分支的龙站县,广州北郊下塘村,流庆堂分支的顺德桂州、东莞大汾各地的宗亲前来参观助庆。   大会前之日,宗祠挂上冯玉祥手书“梅阁添佳色;葵溪蘸晚香”的门联,中堂陈设各子姓珍藏,借出展览的名画和古董,其中最名贵的就是明代林良吕纪合绘飞、鸣、宿、食的四幅鹤形图,和董其昌(香光)所写的画赞。古董则有明崇祯御赐给何吾驺的商代提粮卣等等,其琳琅满目,不能尽录。而各地宗亲均应邀分别派出或多或少的族老为代表团前来助庆,最大规模的就是沙湾何留耕堂,租用十艘紫洞艇,艇首挂上两个何留耕堂的大灯笼,分载族老辈三十多人,衣冠楚楚,浩浩荡荡地在沙口登岸,由流庆舄环两堂的族老接领,先到云路街的仆射何公祠拜祖,行封建时代最隆重的祀仪式“三献礼”,然后分别到太卿和内阁大宗祠,行礼如仪,先由流庆堂设筵接待一天,翌日由舄环堂接待,晚上游罢。返加泊在沙口的紫洞艇住宿。其次是东莞大汾房,他们是流庆堂的分支,所以平时和小榄的宗亲较为亲密,菊会时租了一艘大船,载上五六十位子姓前来助庆,其中有前任虎门要塞司令的何震,他们除资助流庆堂外,还送来许多套烟花,由流庆堂在凤山廿八级处(现菊城宾馆餐厅址)搭了一座高棚架燃放。当时的烟花,不像现在冲上高空然后开花的,而是一套历史故事的公仔在棚架上放演出来。此是三届菊会唯一的大放烟花,引动观众逾万,涌上凤山观看。   流庆堂子姓何守荣,毕业广於德国空国军学校,当时在第一集团军空军学校任教官,於菊会开幕之翌日中午,驾了一架飞机,在本镇上空低飞盘旋二十分钟,他的母亲和家人在其祖居新市横街的古楼上挥手致意。从来本镇上空很少飞机飞过,许多人是初见,引为奇观。何守荣现年八十七岁,全家侨居美国。   何、李、麦三姓,在第一届会前,由子姓们组成的菊社,均置有产业,积累资金,备作下一届菊会之用。可算是固定的基金,但第三届菊会,因农村破产,祖尝收入不多而开支比前届浩大,虽有子姓们乐助,收支亦不能平衡,悉将菊社的产业变卖,方能解决问题。   何族花楼在市边冲内阁大宗祠前,高七丈,花塔亦在该处,高约四丈。李族花楼在沿书大宗祠前,高九丈,罗伞顶上竖国旗一面,远在顺德容奇各乡亦能望见,为各展区花楼之最高者,花塔高七丈五尺,内分五层,亦在该处。麦族花楼高七丈五尺,花塔高八丈,均在麦氏六房祠前(?口冲边)。大榄花楼高六丈,花塔高五丈,在妙灵宫前;北区花楼高八丈,花塔四丈余在?口,以上花楼花塔均雇用外地巧匠用竹搭的。惟北帝庙之花塔完全用杉木做成,颇为坚固,高约六丈。在该庙前。   三届菊会期间,外地来参观者不下百数十万人,大都从水路前来,沙口至鸡肠窖沿岸,泊有许多私人雇用的紫洞艇和经济艇,载客来往各地轮船,川流不息。有些投机商人,知道小榄旅店不多,难满足需求,遂包租多花尾大渡,连日泊在沙口码头,权作临时旅店,租与游客住宿,生意亦颇不恶。晚间沙口河面,灯火辉煌,俨如海市。   会后我从各方面获知,在大会期间,当时的“南天王”陈济棠夫妇,广东省主席林云陔,公安局长何荦,民政厅长林翼中,财政厅长区芳浦,建设厅长何启澧,教育厅长黄麟书,西南政务委员萧佛成、邓泽如,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第二军长香翰屏,第三军长扬敬等,先后分别乘专轮来榄参观,闻说多在晚间,事前没有知会当地机迎送,所以知知者甚少,他们都是当时本省的政要,对菊如些有兴趣,足见六十年一届的吸引力之大。   所值得一提的就是三届菊会期间,做得比较出色的保安和防火工作,当时除了当地公所,护沙局,公安局和中山县派来三四十名县兵外,各氏族的宗祠和各街坊展区,均各自组织临时的保安人员维持秩序。镇内所有花楼,花塔,戏棚等,全是葵竹搭成,最易惹火,而照明用的,又是大光灯和汽灯,稍有?忽失火,全镇将成火海。幸而管理得当,五日五夜,没有火警发生。而往来游客,不下百万,水陆交通并无意外事故,即剪绺小偷亦少发现。而最不幸的:只有何氏舄环堂一位负责保安的子姓,因佩枪跌落,失火自伤身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