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三届菊会诗选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镇海楼怀古(限东韵)徵诗第一名岑材 越王朝汉故时宫,万顷波涛一望中。 三月木棉歌舞地,重阳蛮鞠海楼风。 龙川令去无黄屋,鸾道人来有落红。 陆贾不逢山色暮,远听渔笛大江东。[/center] [center]镇海楼怀古 拟作 江孔殷 筹边无计阻艨艟,倚槛沦溟指顾中, 珠海南襟杨子宅,玉山北枕越王宫。 冈头士女犹歌舞,楼额新陈有异同。 怕上五层高处望,夕阳西下水流东。 栽菊 拟作七绝四首 江孔殷 曾向东陵学种瓜,艺兰以得又黄花。 旁人莫问园谁主,当作柴桑处士家。[/center] [center]赏菊 留将晚节酬知已,傲骨如今孰与筹。 祗许篱花共消息,一般老气要横秋。[/center] [center]采菊 风前标格故仱持,可许幽人撷一枝。 珍重霜天留有待,断无摇落晚芳时。[/center] [center]餐菊 何心咀嚼问残羹,肉食情知误一生。 便道诗人应乞食,几曾饿死到渊明。[/center]   最近我看到邓义同辑录的“香港学海书楼主进翰林文钞”中载有民国甲戌中山榄镇菊花大会徵诗首。邑人黄慈博先生评阅。 [center]诗题:对菊有怀陶靖节(七律不限韵) 冠军:温肃 清光绪?卯翰林顺德人 一夕西风两鬓霜,篱花每发忆浔阳。 云停八表昏同慨,桑种三年采未遑。 自是无心知魏晋,只应有梦寄羲皇。 微瑕白壁谁能议,人世唯争晚节香。[/center]   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用笔能放能收,一结尤警绝,足以独步词坛矣。 [center]亚军:赖际熙 清光绪癸卯翰林 增城人 用不着“香港更生老人”应微 半庭夕照半篱烟,坐对秋花忆古贤。 晚节官抛彭泽后,时光人爱义熙前。 素心我亦忘天下,佳色今还到酒边。 又是饥驱惆怅者,餐英惟恃保颓年。[/center] 评: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诗中斫轮老手也。   我一向只知三届菊会的徵诗,诗题为镇海楼怀古,评阅人江孔殷太史,从未知有黄慈博评阅之徵诗,想或由旅港及旅省的同乡会所主办。现特将之录出,以待考证。   熙攘攘 其次是募捐股,因大会是仓促成立的,既无固定的基金,亦无公款的拨助,更无外侨的支援,惟一来源,只有向镇民劝捐,但当时的菊会是寓有竞争性的,谁也希望自己的集体取得荣誉,例如三大姓的子孙,都乐於捐助自己的宗祠,其他氏族没有举办的,就乐於捐助自己所居住的街坊,对大会的存在,漠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况农村破产,普遍入息不多,难有余力应付多方面的捐献,所以募捐工作,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实上大会亦没有什么大的开支: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的,而且大半是挂衔,只有两个什工受薪,会内外的盆菊由各展区的花场送出,堂内借用书室原有的家具布置,大会事前没有发出请柬邀请处地的达官贵宾,不必多费应酬,有客到访,奉上清茶一杯而已。但据我所知,祗有江孔殷太史和其清客一行来榄,文艺股在会内高筵接待一餐,并询他的请求,为他设法借用李氏半农祠头座,开设江兰斋蜂蜜展销场,以酬谢其允予代为评阅徵诗之情。   大会期间,各地的新闻记者纷纷到会采访,由交际股主任谭民三出面接待,介绍大会情况。他於民国初年曾在广州办过报馆,且口才甚好,应付裕如。六十年前,录像机仍未普遍使用,遑论电视台,但大会后不久,我在广州永汉戏院看电影,见插片中,有小榄菊花大会开幕时主席何仿檀讲话,谭民三接受记者访问及各展区的部分镜头。足见外办对本镇菊会的重视。   大会各股的办事人员,在各自的小团体中,如本族,本街坊等,都有其专职任务,大会给他们挂上一个衔,不外表示大团体总其成的意思而已,所以在大会内,除了个别股员外,大部分没有实事可干的。   甲戌年十月初十日即1934年11月16日上午九时,大会正式开幕,肯堂书室门口贴上“欢联玢梓,兴寄柴桑”的对联,门前打搭上一座板台,华光庙至圆美巷口之涌,已由刘荣阶先生出资搭板架覆盖,两岸连成一片。容纳多人企立。是日人山人海,在台下观礼,大会的正副主席有各股的主任坐在台上,由李绍纲司仪,正主席何仿檀穿上长衫马褂,演讲十五分钟左右,在群众欢呼鼓掌和炮竹声中结束,全镇各展区开始了各自的序幕。   大会前后期间的十天内,有乡人自发出版一份“菊花大会日刊”,逐日采访报道全镇各个展区的动向消息,花絮新闻,以供众览,每份售价很平,购者踊跃,大有求过於供之势。   该报主编人:何华石,住本镇御龙社,旅居新加坡,早在新病故。   采仿撰稿人:杜镜光,又名杜又明,住东庙对面涌,后往新加坡当作家,笔名于沫我,十年前在新病故。   李日沛,笔名竹影,住大榄永宁,现年八十四岁,旅居香港。   又有一本“民国廿三年榄菊花大会汇编”出版。广州市西湖路蔚兴印刷场承印。   主编人:梁蔚卿,当时六十余岁,永宁人,住永宁乡府现址,青年时出外工作,曾到日本经商,学得印刷技术,返回广州开设蔚光印刷场,生意兴隆,平生笃信道教,好行其善,后入无霞洞道观归隐而终。他平时不遗余力地?集第一二届菊会的有关文献,当第三届接近开幕前还派专人分别到各展区抄录小引和对联等,赶在大会期间将汇编出版发行。从他的序文中,节录一段,便可见他对本镇传统性的菊花大会的重视和其效力的热诚。   “……时局阅世而必更,法制因时南昌递异,惟此乡之胜景,数百年绵延於勿替,尤望数十年数百年后,纵世变沧桑,吾镇菊会努力而续行之,是即保全乡梓,与爱乡之热诚所团结而成,况艺菊比赛,藉以提倡园林艺术,则与耗财劳民作无益而害有益者,有霄壤之别,倘推此爱乡之心而爱国,斯亦民族精神表现之一斑,其事固可传也。本主人幸逢其盛,不揣固陋,爱尽镇人一份之义务,将菊会之场所,全镇地图及历届之文艺,汇辑成书。是编也,纪载必翔实,内容期丰富,参考务详明,取其广流传而资考据,永留纪念云。”   时至今日,益见梁先生的眼光远大,因六十年世变沧桑,如果没有他的汇编残存,则历届菊会的文献,早已散佚,欲考据而无从了,梁先生对本镇菊会之贡献,功不在小。   本届菊会,镇民中动用私款最多的,要算刘荣阶老先生。所谓“甘刘二姓”并非代表两族祖祠,而是他和其在上海公和祥码头当买办的亲家,非园主人甘翰臣老先生两人合办的,由甘在上海搜罗各地名种菊籽,雇了花地名师和现任艺菊顾问何佳先生,在隔桥社他的别墅荣园栽植,除在那里搭有菊棚花塔外,还在府上(现小榄大厦一部份址)门前,搭上棚架覆盖华光庙河涌作为展场,而大涌边的成宝甘公祠前,亦有菊棚花桥等布置,广州许多知名人士如金融界的邹殿邦等都来榄作荣园的贵宾。闻说他为这次菊会个人耗资白银达二千多元云。   香港大英大通银行的买办周雁亭太平绅士府上(小榄大厦一部份址)门联:“萱堂双戏彩,菊会再看花”。当时最脍炙人口,因为他与其兄周竹生都年逾古稀,尚有百龄老母在堂,母子三人都经历两届菊会,全镇只有他一家适合用此对联别家不可假借,故成佳话。   香港榄镇同乡会的名,相信镇民无不知之,但旅省榄镇同乡会的名,五十岁以下的人,或许不知道了。该会成立於一九二一年,置有固定会产在广州光复北路,并在横枝岗置有坟地,以利客死广州的乡人,对家乡的公益事业,颇为热心。最后一任的会长是现在香港同乡会的首席会长陈星海老先生,解放后该会即告解体。第三届菊会时,当时会长李颂文,即与香港同乡会联系,联合举办游艺会以助庆。借主帅庙坊(现蚕种场头门址)似稽李公祠为办事处及会场。门口贴上“故园花事,游子秋风”的对联,场内的游艺有:侨港榄镇锣鼓白话剧,国技,幻术,电影,歌乐,女伶等表演;又设诗钟,灯谜,象棋比赛等。场外则於十二、十三两日举办全镇水色比赛,十四、十五晚鱼灯色比赛,均环游小榄水色河道。并在四亩地(原锁一厂址)盖搭大戏棚,以白银二千零五十元高价聘省港名班“义擎天”演剧三日四夜,主要演员有廖侠怀、谢醒侬、李自由等。当时全镇共有戏场十一个,只有这个场收入场费,余均免费欢迎观看。又举办了老人健康比赛,兹将条例开列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