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的内战风云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梓湘
由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说到抗战胜利,在这十多年的中间,其中所经过的重重内战,犹如在舞台上大打出手般的一幕又一幕的演过去。这亦是当年阅墙之祸,而造成国家今日这样地步的重要因素,真是欲哭无泪!
笔者每每一杯在手(咖啡),亦从“思往事”中泛出了这么的无限感慨,所以亦冯当年目睹、记忆所及,将这痛定思痛的过去内战风云,如数家珍的一幕一幕的来作一个勾画的略写出来,以之当作讲古也好,当作狂歌一哭,以吊中国于危亡绝续之今日也好(至于由民国十五年以前,军阀时代的内战,不在本篇述谈之内)。
[center][B](一)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的序幕[/B][/center]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国父毙中山先生逝世。民十五,国民政府成立于广州。继承国父遗志,与师北伐。当时国民革命军兵力的组成,是以黄埔军校第一、二、三期毕业学生来作基干,将原驻粤的各部队和广西的李宗仁,湘南的唐生知,共编为国民革命军八个军。
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党军,后为何应钦任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阎(湘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彝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粤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粤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湘鄂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桂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湘军),航空队队长:林伟成(国父手创的空军)。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兼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参谋长:白崇禧(兼东路前敌总指挥),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在粤的六个军,除一、二、三、六军和航空隧全部出发外,第四军则抽调第十师(师长张发奎)、第十一师(师长陈铭枢)、和两个独立团(叶挺、贺龙分任团长),由副军长陈可玉率领连同出发,同时七、八两军,也分别在广西及湘南出动。浩浩荡荡,大军启行,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戏欢唱:齐欢唱!”的革命进行曲,大踏步前进,这就是当年北伐序幕开始的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镜头。
[center][B](二)中央对桂系之战[/B][/center]
当时革命空气蓬勃,不三年,北伐成功,统一全国。民十七,奠都南京,着手裁军,将全国军隧编为四个集团军。以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从事编遣。当时他们如果能够和衷共济,实行三民主义,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锐意建国的话,那就不辜负抛了这几许头颅,流了这几许热血,换来国民革命北伐的成功。可是,各持已见,终至裁军破裂,内战重演!
首先的是中央支桂系开火(民十八年即1929年春),当时桂系势力,相当可观,白宗禧管北平,李宗仁雄视武汉,李济深节制广东,黄绍竑坐镇广西,由平汉线以迄奥汉线和两广,俱在范围以内。可是中央方面,棋先一着,首先将由粤晋京的李济深予以扣留,即行委任地的所部长陈济棠,为广东军事特派员,继李主持粤局。再使用权桂系在武汉的重要将领杨腾辉、李明瑞、俞作柏率部脱离桂系,响应中央(中央委杨为广西军事特派员,李为广西绥靖主任,俞为广西省府主席)。现时复令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由鄂北宜昌率部出动协同中央军向桂系作主要的进攻,所谓铁钢两军就是这样的以硬斗硬的打起来(北伐时期以勇猛长胜,故四军称铁军,七军称钢军)。而且附属于第四集团军而非桂系之其它部队,也同时看准了风头,纷作异动。结果,经过了一场相当剧烈的战争,桂系失败。李宗仁、白崇禧分别化装潜回桂省,收集余部,解决了杨胜辉等在桂的军事势力,再行整理,这一幕内战的奏演,至此暂告停锣。
[center][B](三)中央对护党救国军之战[/B][/center]
中央桂系之战,甫告停演,旋面张发奎的第四军和中央方面,又告闹翻,随又发生了一幕不大不小的战剧。及后张率了所部入桂,实行和桂系合作,组织了“护党救国军”。旋于民十八年冬,由黄绍竑、白崇禧、张发奎分别率领所部东下(时人呼这为张桂军),两路攻粤,有名三水白坭之战(白所指挥之一路,逼近穗西外郊),和穗郊之战(张所指挥之一路,逼近广州市北郊,时人称为埋城之战,当时张有下令即日进入广州市食晚饭之豪语),就是指这一次战役的进行而言,当时护党救国军对于广州志在必得(该军的党、政、军等地下工作人员,事先经已秘密进入广州准备作胜利的接收)。而陈济棠因应付粤省内部战事,兵力分散在东战船和南路方面,一时未能迅行集中,也作了准备于必要时放弃广州的撤退。战事进行激烈的非常,其时粤方无兵可调,逼得连宪兵也调上前线作战,粤方师长张芝英在这一役的白坭阵地受伤,而桂军旅长王应榆也被粤方所俘,白崇禧也几乎在这一役(白坭)而告阵亡,因为当时粤方的空军,向白氏所在地的身旁附近,投中了一枚巨型的炸弹,但他命不该绝似的,炸弹着地后,竟然的一声不响,不发生爆炸,否则后来我国对抗战,就要少了一位主要将领的了。但是陈济棠也是洪福齐天,终于由东路赶到部分援军,与空军方面加紧协同作战,而作了最后背城借一之举(粤人所谓缸瓦打老虎,尽此最后一煲),结果,护党救国军终以后援不继,逼而反胜为败,撤退回桂。广州乃得以转危为安,不致摧残,从此陈济棠安安稳稳的做了七年的南天王来了。
中央方面为求撤底消灭护党救国军起见,随即于是年(民十八)委任陈氏以第八路总指挥名义,率领所部海、陆、空军入桂进讨(陆军方面为畲汉谋、香翰屏、李扬敬、蒋光鼐、蔡廷楷五个师。海军方面为陈策的部份防舰队。。空军方面,为张惠长广西军事特派员,兼广西省主席,及兼任第八路副总指挥,协助陈氏。此外复调中央朱绍良,毛炳文两师南下加入作战。同时云南的龙云也奉中央命令派军长卢汉率了相当的兵力进军桂西,围困南宁(其时笔者服务于广东空军第一也,对于桂林、南宁、柳州、桂平等军事要城,出动轰炸,可谓亦曾参加内战之行动)。护党救国军应付两面三刀面作战,和经过年畲的激烈战斗,广西地方和人民饱受了相当的摧残,所仅余具有军事价值的地区,只得桂林、柳州、南宁的几个要城,作为军事据点的支撑(桂军有名的黑豆节,就是指这一次南宁被困,守军以黑豆充饥而终于得到解围的来作纪念)。不久,护党救国军于民十九处夏,另作个图,由桂北出生命河南,进军武汉,大有再来一次问鼎中原之概(当时事先已取得北方冯玉祥,阎锡山之默契),当它的先头部队越过衡阳的时候,华中震动,中央方面登时也为之着急起来,于是即令陈济棠由桂回师急从粤北进军湘南,遏阻护党救国军的前进。这一役打的是相当的灿烂,因粤方出动的部队,其中蒋光鼐、蔡廷楷两面三刀师,是北伐时期和铁钢两面三刀军齐名的长胜军,恰好这一次,就在衡阳和铁钢两军,发生激烈无比的遭遇战,双方伤亡惨重,蔡部有名悍勇的旅长张世德就在这一役阵亡(张阵亡后由其弟团长张炎接充其缺),这就是有名衡阳七里塘之战也。同时中央方面也出运下当兵力拦截,结果,护党救国军被阴退转回桂。这时张发奎的第四军交由吴奇伟统率,而张本人则出国去了。不久,第四军脱离桂系,由吴奇伟奉中央命令率部进入江西剿共,而护党救国军的幡号也就宣告瓦解。但李、白的桂军余众,仍复回桂,继续与留桂的粤军作慢性的间歇周旋战。于是中央和护党救国军之战,就如此这般的无形中暂告和缓(此一役所谓中央与护党救国军之战实在系两面三刀广军事实力互相摧残拼斗)。而在这时期,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离开广西到中央方面而去(黄氏旋被任为淅江省府主席)。
[center][B](四)中央对阎冯之战[/B][/center]
中国内战,真是注定似的,试瞧,中央对南方这战,尚末完全结束,对北方阎,冯之战,又告启幕,(民十九年秋)所谓对阎冯之战,也就是有名的中原大会战,战线从横数省,国力的消耗,军民的死伤,地方的糜烂,是内战中不可以统计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它的起因,也不就是由于裁军会议破裂,所酿成的恶果吗!因为裁军会议破裂后,冯、阎就有联全加谋企图,于是在政治方面,由汪精卫领导,阎、冯的拥护,乃在北平成立“扩大会议”,配合军事,实行讨蒋(此在阎、冯方面当时的中号)。总共双方投在战场上的兵力,不下百余万,势均力敌,胜负之数,双方也没有估量的把握,双方主帅也披肩戴甲亲上战场,所谓主帅,就是蒋、阎、冯,也就是结盟的三兄弟(北伐时期,他们三人在徐州举行结盟为异姓兄弟,阎为大哥,冯为二哥,蒋为三弟)。当时中央方面使用的兵力,除中央直系部队外,唐生智所握的兵力,也是相当的,于是中央就委唐为前敌总指挥,现时飞调在粤的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北上,担任进攻山东济南方面的主力(蒋、蔡不属陈济棠的军队系统,而是陈铭枢的嫡系,所以陈济棠也乐得蒋、蔡两师北调,也不安于其位,旋即悄钛离粤而赴香港,在香港王后大洒店三楼突遭火灾,由三楼跳下,伤跛一足,及后就到中央方面去了)。此外复调广东空军第二队北上参战,大战开始,杀得天翻地覆,何止尸横成山,血流成渠。但是结果,还是中央方面出奇制胜,第一着,派吴铁城、张群前往东北,说服了张学良出兵入关,夹攻阎、冯部的联军。第二着,说服了冯部的前敌将领韩复榘,右友三等倒戈,这样一来,阎、冯的联军,就为之宣告败绩。冯率残部退走西北,交由张之江负责必拾,而阎也退回山西,旋而阎、冯联同宣言下野出洋。至于汪精卫呢,在雁门关赋了苍凉的一首诗:“残烽费垒两茫茫,塞草黄时鬓亦苍,剩有一杯酬李牧,雁门关外度重阳。“而也凄然出国流亡去而告结束。
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即随这一战事,于胜利后,中央论功行赏,就将之扩编为十九路军,以蒋、蔡分任下副总指挥,全军调到江西方面去剿共(陈铭枢也就凭了这一注本钱,在中央政治局做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要职)。
[center][B](五)中央对唐生智之战[/B][/center]
中原大会战,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唐智,在这一战役中胜利,应该也是特别踌躇满志才是,可是于论功行赏之后,双和中央作对起来,,发表通电,又来一套倒蒋的把戏。他何以又有这一举?自然也有其中的因素存在。然而他何以又有这一举?自然也有其中的因素存在。然而他何以又有这样胆量,凭什么?那就不能估低了他,他是一位雄心万丈,不可一世,敢作敢煌人物。拿他当时的兵力和地盘来计,山东、河南、湖北、洒脱南都是他控制的范转,不大不小,也有数十万足以威胁南京,震憾南京半避的兵力,他在漯河通电发动了之后,同时迅交驻在漯河的部份中央空军的战机扣留起来。其时北方占事初定,中央对他的用兵,也不无有所顾忌,所以也要化了一番苦心。开火初期,唐方军事进展,颇具锐速,但中央方面的军事当局,成竹在胸,下当双方战斗进行如火如荼,而唐方正在有所进展之际,唐之基本嫡系部队的主要将领何键,就突然的宣布接受中央委为湖南省主席,向唐表示罢战。率一发而动全身,唐就因此全告崩败,且从此一溃不振了。
[center][B](六)宁粤分裂西南组府[/B][/center]
民十九的秋冬,中央对阎、冯和唐生智的战事,相继结束了之后,民二十年春,因胡汉民在京失去了自由(时胡任立法院长),在职在野的国内外党国元老以及军政要员,如林森、唐绍仪、汪精卫、孙科、萧佛成、邓泽如、许崇智、古应芬、皺鲁等表示不满,互相号如,齐集广州,同时两广也即行罢战言和,李宗仁、白崇禧也同齐到粤,于是共同决议,在粤另行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通电否认南京国民下府,实行出师讨蒋(当时是这样中号,陈济棠、陈策、张惠长分任陆、海、空军总司令,讨伐军总司令是否为许崇智,笔者已忘记)。其时中央方面,也决定出兵南下。此日南征,彼日北讨,剑及履及,大规模的内战,又是不可避免的来临。当时以双方的军事力量来说,陆海空三军,实力相均。以整个中国大势来说洒脱南的何健,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汀、刘文辉等以及贵州的一家烈,山东的韩复榘,福建的张贞,西北和山西方面,所取的态度,模棱两可。换言之,就是看风头,可宁可粤。同时在所有海外的华侨方面,是同情于粤方的。这也是足为中央的有所顾忌(至于在江西的十九路军,初本倾向粤方,嗣因陈铭枢以丫在中央方面的关系,说服了蒋蔡,采取中立),所以就当时拿双方的军事力量和国内外的大势来作衡量,“页征”、“北讨”,胜负之数,殊难逆料,然总而言之,就是国家之不幸!人民之不幸!
[center][B](七)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B][/center]
就在这一内战发生之际(当时双主先头部队的前哨已在江西接触,空军方面也采取行动,笔者其时棣属广东空军第一队进驻韶关)。霹雳一声,外患遽起,地就是日本乘着我这一内战不遑悍然不顾,于是年(民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出兵占我东北,举国徨骇,不可终日。宁粤两方至此鉴及?情,和国难严重,遂乃不得不息兵言和,共赴国难,于是双方派出代表(宁方为王宠惠、居正等,粤方为汪精卫、孙科等)共同在上海进行商讨(其时粤方要求将在江西之十九路军全部粤军驻防京扈之安全),几经周折,结果,胡汉民、李济深恢复自由行动。蒋中正下野。取消粤方国民政府,另行在广州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以及推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原为蒋氏)。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原为蒋氏兼任)。不久蒋氏因国难日逼,经政府各要员的敦促,也告东山复起,成立“军事委员会”,而公推蒋氏为委员长。由是因胡案而引起宁粤分裂的这一幕如火如荼的内战,遂乃消散,然而外患因之而启,价目日亟了!
[center][B](八)扈战发生国府迁都[/B][/center]
日本帝国主义者,狼子野心,逼近不已,既亡了我东北,乃继又于翌年(民廿一)一月廿八日,发动扈战,当时我淞扈守军,为十九路军,奋起浴血抵抗,战绩辉煌,震动中外。嗣而中央复加派第五增援,中央和广东宽军也相继出动参占。这一役战斗激烈,亘达一月以上,我守军发挥了无上的搞战精神,卒使日军屡战屡败,三易其帅,举世瞩目。可是终于为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形格势禁,中央方面不得不委曲求全,签订淞扈停战协议。当扈战进行吃紧之际,南京感受威胁,国民政府为坟安全起见,曾一度迁都洛阳,于签订停战协议后,始行得迁回宁。继而北方也被迫签订无理之所谓华北特殊化之种种协议。主权丧尽,莫伊奈何,这就是由于内战为励之楷,可哀孰甚!
[center][B](九)闽变继起中央用兵[/B][/center]
十九路军于淞沪停战后,旋即奉命全部调驻福建(民廿一年)。到此和中央意见日深,势成水火。翌年(民廿二年),李济深、徐谦、黄琪翔、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友仁乖,在阎之福州成立“人民下府”,以李济深任主席,宣言脱离国民党,改换国旗,实行反中央政治局以资号召,同时微求粤桂加入以同进行,因为那时粤桂两省,对中央下见日深,各行其是,可是,粤桂对于闽方,虽表示同情,但脱离国民党,改善换国旗,极端不满,拒绝参加,而且在军事上亦作布置,以为固吾围之准备。
中央得到这些情报,对于粤桂的动态既可明了,于是就入心于对闽决定用兵。在闽方面,对于军事、政治虽告积极,但脱离国民党,改换国旗,得不到粤桂以及各方的响应,人民的信仰,也属徒然。所以结果,在军事上,与中央军一经接触,前广播师长司徒非则各突变。于是军事先行崩溃,政治就告瓦解,人民政府乃随作晕花一现的凋谢于无形,所谓闽变,就此而告一段落的了。然而这也是丧失国力影响不少的损害。
中央政治局对闽变虽告解决,但是在江西的共产党则依然盘踞。中央心腹之患,也又是中央的绊脚石,因为当时的中国,表面上虽是统一,实际上是地方(各省)和中央,貌合神离,各自为政,形同割据,是以各方诸候,也乐得借助这一绊脚石的存在,藉以要协自重,而中央政治局有了这一绊脚石也就无削藩之力了。
[center][B](十)六一事变宁粤再度分裂[/B][/center]
自从民二十年,粤方取消广州国民政府,另行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于广州以后,西南方面对于军事、政治、外交、教育、经济均行采取独立性质,寻且与中央分庭抗礼,形同独立,至于说到这个机智构的实力,实在以两广为中心,而中心的中心,则又落在陈济棠身上,然而陈氏虽有南天王之称,但堂堂皇皇的表面大招牌,则是以“西南政务委员会”以次号召,而且对于元老方面,亦极尽尊崇之能事(其时胡汉民氏居在香港妙高台),面粤省在陈氏主持的七年中,对于国防性和地方性的建设,积极从事,不遗余力,此外对于民生和治安亦颇安定,成为不康局面,颇得粤人称许。
至于广西方面,在李年黄三位体主持之下,实行“三寓政策”(即寓兵于农,寓将于学,寓募于征),埋头苦干,努力建设,不分畛域纲罗人才,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蒸蒸日上,上下一致,朝气蓬勃,而且实施军训,全省皆兵,在国防上来说,增加不少兵源的实力。
民廿五年,中央和西南已进入政治斗争的剧烈阶段,而且日本逼我日甚,全国愤激,一致高呼立即抗日。于是西南方面则抓着这一焦点,提出主张“立即抗日”以为号召,但中央财主张“先安内,后攘外”之政策,彼此谴责,日益加甚,于是由政治斗争,演变为军事斗争的急转直下,那时共产党已经完全于民廿三到廿四年退江西,向西北边区去了。中央就没有这一绊脚石的顾忌,于是也就急不容缓,决心以军事来解决西南,这么一来,内战风云又复漫天而至。
当时西南方面,组织“抗日救国军”,陈济棠、李宗仁分任正副总司令,白崇禧为参谋长。于民国廿五年六月一日发动,以抗日救国为号召,实行挥军北上。中央也挥军南下,内战重临,瞬即触发,我而这一内战争重演,实为日本军阀日夕所祈求,蓋到了中国国力消耗殆尽于内战之时,中国就不欲亡,也不可得矣。但是也许国父在天默佑吧,就在这场内战重演的急切关头,国父生时所手创的广东革命空军为大义所驱,突然全体自动驾机空群起义,离粤飞赴中央,通电主张不参加内战,呼吁和平,同时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教导师师长李对魂,也事先有计划的发动和平行动,这样一来,陈济棠也为之深所感动,自动下野,还政中央。但是中央与广西方面,因双方仍未协调,中央对之大有用兵可能,其时蒋介石已南下驻节广州。而桂省方面也招纳了十九路军旧部如翁照垣等,组织成军,从事联合,并发动全省民众武装广东之西路及南路趋向桂省进兵,在贵州省的中央军也由薛岳统师入桂。双方的军事行动,大有风雨即来之势。其时笔者服务桂省空军,蒿目时艰,乃毅然效法广东省空军的大义行动,率了部份飞机,投效中央政治局,承蒋先生在广州召见慰勉外,复通电全国,促进和平,同时再经党国元老的极力从中调解,幸而蒋、李、白也就趁着时势,携手言和。至此,遂化干戈为玉帛,完成北伐以来的大统一。翌年(民廿六)七七事变,遂乃得以上下一致,发动中国亘古以来未有的全民对外抗战,卒达到八年神圣抗战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