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长与陈庆云之轵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梓湘
[center]东北军民初次见党国旗[/center]
张惠长氏广东中山县人。父为美洲华侨,出生于美国,幼时回国受教育,及长复回美国留学,因此他的中西学识皆极丰富。早岁为实行中山先生航空救国主张,乃在纽约进入中国国民党空军学校,学习航空。民国六年毕业加广州,在中山先生领导下。与杨仙逸先生等创办革命空军。先后曾任航空队队长、航空学校长航空处处长。民十七年冬,率同杨官宇、黄毓沛驾“广州号”陆机,长途飞行全国。其时东北尚未归国发政府,长氏竟驾机飞临东北,降落沈阳。机身绘有国府党国旗,故东北军民此时始第一次看到国府的党国旗,而为之欢欣鼓舞,更启后来东北顺利易幟的先兆。民国十八年,国府积极建立空军,乃调张氏由粤赴南京,委为中央航空署署长,张氏接任后,即调广东部份空军人员赴京,协助建军工作。同时积极训练人材,乃先行在南京成立中央航空训练班,以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毕业的毛邦初任该班主任。教官方面,则以广东航空学校第三期毕业生及简选国内其他优秀航空人员充任(迨至民廿一年口岸在杭州枧桥成立中央空军学校,乃追认该训练班为枧桥第一期)。后来在台北出任空军总司令的徐焕升和陈嘉尚,均是该班出身的学生。
[center]奠定了空军建军的基础[/center]
张氏在航空署长任内,对于中央空军的发展,不遗余力,终于奠定了中国空军建军的基础。民二十年夏,广东空军扩大组织,张氏乃将中央航空署交由副署长黄秉衡继任(黄氏浙江人,在英国学习航空,回国后曾在广东革命空军服务多年),回返广东任空军总司令。一二八战发生,张氏乃首先派出广东空军第二队,由队长丁纪徐率队由粤飞参战。此为我国空军对外作战之先声(南京中央随亦派出航空队长石邦藩率队共同参战)。民廿二年广东空军改组,张氏以广东空军建设继起有人,乃将广东空军交由其参谋长黄光锐主持。他本人转而从政,旋赴南京,奉派为驻古巴公使,任满返国,又奉派为中山县县长。盖中山县已为国府规定为模范县,直属中央政府,故对于县长人选,极为重视(开国元老唐绍仪曾先张氏出任县长)。迨至抗战胜利,国府开始行宪,张氏被选为国大代表,迄至在陆易手,乃迁居台湾。张氏元配薛锦迥女士,中山县人,早岁在上海就学,及后赴美深造,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识渊博,为妇女中翘楚。张氏有一佳儿,亦留学美国,成就卓越,甚得张氏伉俪欢心。
[center]主持首任空军最高机构[/center]
陈庆云氏,亦出生于中山县,三岁时即随父母远赴日本,于横滨受早期教育,故为旅日华侨。中西常识及日本文字,,皆极有心得,由于家庭关系,对中山先生之革命思想,深受薰陶,尤为热心于航空救国;乃由中国国民党驻日本支部之提名,及中山先生与廖仲恺之特别保荐,遂赴美国进入纽约州拔夫罗市,寇提斯飞行学校,参加国民党航空学生训练。民六年毕业回广州,从事创办革命空军。旋任航空队副队长。民八年,被派赴日本风购买飞机,飞回福建漳州,即出任航空队队长,参加粤军由闽回粤,与 桂系军队作战。粤军获得胜利,遂告收复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嗣而航空队扩编为两大队,由陈氏及张惠长分任大队长。民十四年任广州航空学校总教官。民十六年任广东航空处副处长。民十七年冬率同周宝衡、黄光锐、梁庆铨驾驶“珠江号”水机,作国内长途飞行,经汕头、福州、杭州、南京、长沙、梧州而返广州。民十八年出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嗣又兼任广东海军副司令。民二十年任广东省府委员兼省会公安局局长。民廿三年南京国府军政部航空署扩大组织,改为中央航空委员会,委员长由蒋先生任,秘书长为蒋夫人,而由主任委员负实际责任。这一主任委员的首任人选,非常重视,非出身于空军而深于资历者不足以胜任;于是陈氏乃首膺其选,主持口岸空军之最高机构。
[center]异姓兄弟感情久面弥篤[/center]
陈氏接任后,殚精竭虑,积极从事,成绩卓著。迨至民廿五年,始奉命移交与周至柔接任(周氏出身保定军校第八期),而陈氏则改调为口岸空军军官学校校长(校在杭州枧桥),全力从事于作育空军人才。民廿六年因国府计划长期抗战,陈氏乃将航校西迁昆明。嗣而国府计划动员华侨捐款构机抗战,陈氏被提名为募捐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民廿七年前往南北美洲,奔走募款,成绩斐然,约一年之入,任务完成。回国后,口岸以在抗战期闻,对于华侨之联系,殊属重要,乃调陈氏为口岸海外部副部长,旋任部长。至民卅八年,国府迁台,始告离职,接受儿女们的邀请,偕同夫人前往美国,居留纽约。陈氏元配黄秀霞女士,为广东台山县望族,书香世家,容德兼备,对于中国传统旧文学,极富修养,一子四女,早经留学美国,现俱发展事业,所谓儿孙饶膝,,其乐也融融。
张、陈两氏自结为异姓兄弟,迄今已是五十多年,情谊久弥篤,始终无间。自大陆易手后,张氏迁居台湾,陈氏则旅居纽约,劳燕分飞,瞬已廿年光景。直至1971年春,张氏因参加中华航空公司开航之便,乃作赴美观光之游,而且特别由美西三藩市前来美东之纽约,下榻于其三北陈庆云寓年。久别重逢,其乐可知。其时笔者亦旅居纽约,自与张氏在香港分别,亦已是十年于兹,异地聚首,恍如隔世!曾赋七绝一首留念,兹录如下:
河山破碎已多年,海外重逢一惘然。
师弟相看头竞白,感同隔世话缠绵。
同时我又特别和他们两兄弟合摄了一张并肩照片,又题俚句于其士,每人分送一张,留作纪念,名云:
五十年前两少年,航空救国其争先。
不分伯仲功名显,难得金兰兄弟贤。
廿载别离怀末了,一朝重聚乐无边。
飘零我亦天涯客,喜见吾师复并肩。
[center]冯吊五十年前飞翔之地[/center]
张氏抵纽约的第三天,即约同笔者和两位空军旧同学容君章炳、郑君大兴,一同驾车前往寻觅他五十年前学习航空时的机场和学校(陈庆云先生因事未同往)。可是所驾之车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这所地方。及后他说,记得机场附近有一海湾,名为“OYSTER-BAT”的海湾,也全部变样,美丽化了,正所谓沧海桑田,不无令人感慨!倘非张氏来此省办,有谁知道此一地段,即当年我国革命军初播种之区?又有谁知道今日到来这里冯吊的这位折头先生,曾是当年这里朝夕飞翔的航空表年壮士?张氏默默无言的作了一番冯吊,我知道他怀有无限的今昔之感,同时我也因景生情,感触到我从前初学航空时之广州大少头机场的旧地来了,不知今日的大沙头,又是烃成怎么样?览游之余,日已云幕矣,我们于是驱军返回纽约市唐人街,登上酒家楼,把杯同醉,以志此日之游。
笔者旅居纽约,忽忽十余年,海外余生,每有意往怀旧之感,因与陈庆云先生时有过从,看到了陈先生所珍藏他们当年毕业时的那一帧珍贵照片,不失为我国空军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有价值史料,逐引起笔者写这篇纪念文字的意念,因疏于写作。屡搁寄请春伙发表,与世人相见。而个人并对我国空军硕果佶存的张、陈责任无进籍志景仰之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