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师范学校志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故邑,地偏海隅,历代贫弱,百姓蒙愚。伟大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改造中国。早年痛感家乡“失教已久,痒序无闻” ,力主兴学育才,振兴家邦。民国初立,提出“扩张教育” 、“倚重师范”之灼见,指示“师范学校宜急办者也” 。   先生仁言,春风澍雨;故乡教育,荒漠绿洲。教育初兴而师资顿缺,先贤秦荣章遂于1913年春创办香山县立师范学校,垂统作训,掌校八年。厥后历任校长,薪火相传,学校规模日渐宏大,设备日臻完善。   1928年改校为乡村师范之后,神洲板荡,夷狄交侵,中山沦陷,校址屡迁。进步师生,走向社会,唤起民众;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中有谭桂明、杨日韶、袁世根等英杰,献身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立下丰功伟绩,名垂青史,光耀母校,垂范学子。   山河光复,中山教育中兴而师资锐减。1946年复办本校,宏道“移风易俗” 、“表率群众之优良师表”。学生装在学期间,接受严格管训与进步思想薰陶,毕业后成为中山新一代教师与中山解放的青年干部。   中山解放后,建设蓝图初展,教育尚未普遍。及泊1968年,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向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知识分子政策,校长重土尊贤,精诚治校;教师作则示范,身教言传;学生勤学苦练,又红又专。毕业后许身教育,服从派遣,以苦为荣,奔赴山区海岛大沙田,为普及中山乃至珠工三角洲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文革祸乱,校园瓦解,典籍灰飞,教师四散。1970年春复校,先后轮训中小学教师与培训高中毕业生,以救教育之创伤,继师资之青黄。   1979年定址螯溪山,拓荒林以建校园,为适应教育之需而开设多种学制,定“全面发展、热爱专业、严格训练”作校训,学校德、智、体三育并重,狠抓双基,发展能力,培养大批合格之农村小学师资。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新秀辈出,弥合师资队伍之断层。学校以优秀办学成绩,多次荣获省、国家表彰奖励,1987年定为省重点师范学校,1988年评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   步入九十年代,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本校任重道远,远瞩未来,高瞻第一流师范学校,锐意开新局,上高台。总结历来办学之经验,制定“爱国、修身、敬业、多能”之校训;借取他山之石,修缮本校制度之章典。学校工作,置德育于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基本功之训练,造就德才兼备之小学师资。政府高度重视师范教育,重点投资我校基本建设。社会热心人士支持,旅日爱国华侨吴桂显先生捐建科学楼并艺术楼,各界士亦多有赠献。至1993年,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之要求;力争三至五年内,完成由普师学制向大专学制之过渡;与此同步,学校着眼未来,加强现代化建设。中山师范学校将以优良师资,先进设备、科学管理、宏伟校舍、优美校园、创办第一流师范学校。   中山师范学校自创办迄今,两度停办,六易其名十二搬迁,其兴替发展,与国运息息关连。八十年来,培养逾万师资,作育千万英贤。今日中山,富丽家园;“人才济济,风俗丕丕”;百业振业,一派繁荣;四方辐辏,举世瞩目。当思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当推中山师范学校百年树人业绩。勉我来者,重视师范,尊敬爱校,踵事增华,发扬母校之光大!                                                                1993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