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把青春贡献给社会团体

——记澳洲侨青社永远名誉主席杨广钊先生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周毅光  
  杨广钊先生原籍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父亲杨杰,母亲阮少珍,育有一女三男,均已到澳洲。杨广钊排行第三,其父青年时代曾往中美洲千里达谋生,约于1948年由亲戚申请移居澳洲。一向在悉尼市经营中餐馆和西饼店,历时30多年,于1978年在悉尼病逝。其母亲于1969年移居澳洲,现年8:岁,神采奕奕。杨广钊先生于1961年(十二岁)由父亲申请来澳,迄今已32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他把宝贵的青春贡献给澳洲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的华人社团——澳洲侨青社,现在是该社永远名誉主席。 [center][B]故乡过童年 只身来澳洲[/B][/center]   杨广钊先生生于华侨家庭,6岁开始于本村小学就读。至三年级时申请往香港随姐姐生活,继续进入小学读书一年多。19S1年他由父亲申请来澳洲。当时,他只有独自一人乘搭一般客货轮船来澳。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有这么大的胆量,首次离家远行,在海上漂泊了半月之久,终于安抵澳洲悉尼港,与父亲团聚生活,的确令人赞叹。 [center][B]导国续深造 艰苦练本领[/B][/center]   为了适应澳洲的生活和将来创一番事业,杨广钊先生来澳不久,就遵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校读书,由小学六年级直至读完中学。在此期间,他常常利用晚上和假期帮助父亲料理餐馆。生意兴旺时,只好放下功课。1968年中学毕业后,他本想继续升大,但见父亲年迈,故打消此念头,全心全意投入父亲的餐馆工作。同年,他的胞弟兄杨广桥也来到了澳洲。兄弟俩人同心协力,经营好父亲在蓝山开办的杨氏餐室,一天忙到晚,没得到分文的酬劳,工作仍任劳任怨。1972年后,兄弟俩为谋求事业的发展,在悉尼开设来力西饼店。杨广钊先生利用这个机会,一边刻苦工作,一边求教于西饼师傅,很快学会了整套制作饼的技术。后来,来力饼店的业务不断发展,1978年增设了两间分店。到1990年,他将原来力饼店的产权全部移交给长史杨广河经营,自己再与胞弟杨广钊到悉尼附近开设西饼店。由于兄弟通力合作,管理得法,制饼质量上乘,深受顾客欢迎。尽管近几年来,澳洲经济不景,但他兄弟俩所经营的饼店,仍取得佳绩,客似云来,生意蒸蒸日上。       [center][B]以社团为家  不惜献年华[/B][/center]   杨广钊先生在蓝山中学读书时因受种族主义的歧视,极为愤慨,希望有朝一日,能为侨胞伸张正气。当他听到澳洲侨青社是合法的团体组织,为华人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特别在澳洲推行“白澳政策”期间,为海员工人和侨胞争取工作及居留权益,与澳洲政府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取得了可喜的胜利事迹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决心争取早日加入侨青社组织,为澳洲华人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努力,1987年,他终于加入了侨青社。收于他年青有为,不到数月就被推选为委员。当时任侨青社主席是郑嘉乐先生(中山人)。郑先生富有组织领导才能和积极为华人办事的踏实作风,对杨广钊先生以后为侨青社工作起了良好的影响作用。当时,饼店只在白天经营,晚上,他便可利用休息时间,除攻读商业专科课程外,几乎每晚都与胞弟杨广桥参加侨青社活动,久而久之,逐渐爱上了侨青社,并把它当自己的家一样。二十多年来,他为侨青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在1978,他以侨青社名义发起一年一度的悉尼华人篮球联赛,迄今止已延办了15年,这对加强华人的联系,促进华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项赛事,现已成为澳洲最大的华人体育比赛。1993年的赛事有25个球队参赛之多。侨青社在开展舞蹈、话剧、乒乓球、篮球、武术、歌唱、龙舟、魔术等活动时,他既是参加者,又是组织者。1987年,侨青社急需全职人员,他毅然放弃饼店生意,支持侨青社工作。历一年半之久。收入大大比不上饼店,但仍刻苦工作,每周做七天,每天工作10多小时。他入社22年来,不仅出力,而且出钱帮助侨青社发展。如1976年,侨青社发动等款购置社址时,他一马当先,捐了七千多澳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捐款。他还积极发动侨胞捐款,使新社址得以在1985年上半年落成。杨广钊先生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广钊先生入社时,还是个20岁的青年小伙子,岁月催人老,现在他已是40多岁了。在这悠长的日子里,他把青春几乎全部献给社团工作。1974年,他还被推选为澳中友协新南威尔士州分会副主席,出任进澳洲中山同乡会和新州多家服务团体、地区商会的执委和委员。1984年,他发起组织全澳华人大会。多年来,他对中国来澳洲的艺术、体育团体、学者访问和公派留学生及中国驻澳外事机构人员,都给予热情的接待、帮助,受到人们的称赞。 [center][B]爱国爱乡   传播中华文化[/B][/center]   1970年澳中还没有建交,当时澳洲华侨回国探亲的较少,尤其是一些老华侨,由于对中国华侨政策不理解,加上受“文化在革命运动”的影响,思想顾虑重重,对回国探亲多持观望态度。可杨广钊先生与众不同,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又在故乡生活了10年才到澳洲,故对家乡有着恋恋之情,渴望早日回故里一行。1970年,他首次回归故里,虽然中国当时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但家乡的面貌已有所改变:困难生活的年代已过去了,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虽逗留时间短促,接触面不很广泛,但已给杨先生在乡情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回澳洲后,就着手发起组织“澳洲华裔青年学习寻根团”回中国,希望通过寻根问祖、旅游参观,学习中华文化,使那些在澳洲生长的华裔青年对祖国、对家乡有个全面的认识。1975年首次组团回国,收获良多;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曾中断了几年。到1984年,他又恢复组团回祖国直至现在,从没有间断过,且越办越好。杨先生也亲自率团四次回中国,每次都必返乡一行,亲眼目睹祖国和家乡改革开放后,面貌日新月异的巨变,看在眼里,甜在心头,从而增强了他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无限关心。他经常对乡亲说: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使我们海外侨胞感到无比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