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铁城崇义会来由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加拿大铁城崇义部会,是中山市乡亲在加拿大的同乡组织,历史悠久。迄今仍本着“铁城崇义“的精神,发挥着团结乡亲,服务人群的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加拿大西岸卑诗省仍未开发,其北部百架委路埠一带发现金矿,美国白人和加洲的华人闻讯,纷纷北上,到达该地淘金,这是华人抵加之始。继后加拿大为了统一全境,亟需修筑横贯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需招大量劳工。白人工会反对雇佣华工,加拿大联邦总理麦克唐纳深知华人有刻苦耐劳的传统,认为“若果要筑铁路,即要开放华工移民来加”。加国承建商委托域多利埠华商联昌公司,负责在香港及广州地区招募华人来加担任建筑铁路工作,这就是加国开放华工来回的始因。
当时清朝政治腐败,国弱民穷,人民生活困苦。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人民,获悉加拿大招募华工,就纷纷设法飘洋过海,远走天涯,只身抵达加拿大谋生,希望有朝一日,稍有积蓄衣锦荣归与家人团聚。来自中山等地的先辈华侨,初到异邦,言语不通,风俗不同,加以智识浅薄,气候恶劣,工作艰苦,生活于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经常遭受白人的歧视斯凌。因此,必须团结自保,互相帮助,以求立足于加拿大。开始时,来自同村或同区的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些叫做“房口”的合作性质的寄宿舍,好让来到域多利的同乡逗留居住,后来来人越多,就扩大到同一县份的人全在一起组成该县的“善堂”。1872年到1875年(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域多利(维多利亚)有这样的“善堂”十所,代表中国广东九个县份和客家人,负责各邑侨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福利慈善事务。来自中(香)山的善堂,叫做香山(即中山)福善堂,为同胞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后因办事人不力,会务遂千停顿。
由于当时,“堂口”组织难以应付恶势力,同乡时受欺侮,华侨中有识之士有见于此,决定重新组织同乡联合机构。林祥、梁启兆、简帝宏、林三合等二十多人,于1914年8月在温哥华发动等组崇义会联络处,以维护邑侨福利。1915年5月正式成立铁城崇义会。
铁城崇义会的名字,是清末派驻温哥华领事馆任职的邑侨张儒伯所命名,它体现了敬恭桑梓,崇尚仁义的深意。香山县立县时,以择“土重为贵”的“石岐”为“铁城”。而铁城东门建有崇义祠,向为邑人所崇祀。因此,旅加乡亲把同乡组织,定名为“温哥华铁城崇义会”,希望旅加邑人在温哥华建立好似家乡“铁城”一样坚固的组织,同心同德,情同兄弟,力行慈善,维护会员福利,患难相扶,发扬崇义精神为已任。七十多年来,该会宗旨贯彻始终,永不忘本。
该会成立时,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会务大受影响,被迫停顿。1919年恢复会务,1921年于域多利开设支会,1923年扩展会务,于亚毕打省,设支会于卡枝利埠,由是会务日进。会务恢复后,有感于加国并非长居之地,总有一天告老归田,落叶归根。华侨先辈原拟在祖国家乡中山县购置产业,兴办医院的计划,以便会员日后回乡定居有所,异种种原因,未能成事,故改变初衷,改在加国置业,加强本会经济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铁城崇义总会和支会,均有自置会址及一定产业,经济基础颇为雄厚,促进了会务的发展。
铁城崇义会热爱桑梓,当仁不让。其中如抗日战争爆发后,该会发动捐款运动,共得加币21/88元,救济中山县伤兵难民。1944年该会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发动第二次献金运动,汇返加元折合国币10.2万元给国府财政部,以作救济伤兵难民之需。又曾捐中山侨立医院和华侨中学等。1949年该会获准为慈善机构,产业免纳实业入息税,捐款帮助侨社和西人慈善工作,办理会员福利事务。是年开始,对卑诗大学、士达孔小学、红羽毛会,救世军残废会、肺痨会、圣约瑟医院、中央医院及中华文化中心、中华会馆、中山公园、中侨互助会等不断捐。
该会重视培养青年,以毋负先贤创业之艰,接班有人。先后创办崇义白话剧社、青年演讲组、青年演讲组、妇女组、崇义青年研究文化体育组,学习中西文化,研究修身、齐家、治国之道。1975年又成立崇义体育会。经过先非的培养教育,不少青年成长为铁城崇义会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