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BITTER MELON)导言——华人在美国加州建立乐居镇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旅美)平平口译 黄胜元执笔整理
乐居镇是美国加州沙加缅度河三角州平原上的一个小乡镇。因为它是我华人在美国建造和居住的小乡镇(直到现在才有白人开始搬入这个地方居住),所以与其他华人聚居的唐人埠有明显的区别。1882年,美国发布排华法案后,华人没有被逐出这个地方,相反成为华人在美国垦荒耕作而作出贡献的一个缩影。
从1850年——1920的,曾有许多旅美华人在农场做工,除了在沙加缅度三角洲外,还在加州其他地方垦荒,发展农业生产。而最大贡献的还是在沙加缅度河——三奎吾(SACRMENTO——SWJOAQUINRIVER)河三角洲,成为最早垦荒耕作的华人。华人在北美洲已生活120年了。没有取得合法永久居留的移民当局的遣送出境,在这里从事农业劳动,建立永久居住的地方。例如乐居镇的建立,就给华人以庇护和帮助。
最早在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的华人,因见那里土地肥沃,便利耕作,生产农作物品又可安定自己的生活,于是就在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垦荒种植。后来华人商人见金矿矿工需要粮食,就把大米、干粮和其它副食物运去土矮拉·内华达(SIERRA NEVADA)山脚下出售,获得利润,有见及此,一些原在金矿淘金的华人,就迁往农村种植蔬菜、马铃薯和水果。这时在沙加缅度、内华达等地及重要的公路旁都可见到华人种植蔬菜。因为他们觉得种菜可以攒钱,所以许多人都租地或买地耕种。种植面积约有一百亩地,华人的种植生涯,从1870年至1880年,达十年之久。
最有挑战性的是华人,他们在沙加缅度河和三奎吾河,两河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垦荒种植。这两条河流的汇合出口处较为狭窄(与美国别的河流的出口不同),因此,每年的春夏之交三角洲的沼泽水位上涨,滩涂被水淹没。把生长在那里的许多植物淹没腐烂,使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
虽然很早以前有许多人知道这里土地肥沃,在修筑河堤后避免水淹和土肥流失,但白人害怕修筑堤坝后,要用一种很尖的工具,花几年时间整治泥土,泥尘会吹进房子,危及他们的鼻子和皮肤,而不敢垦植。他们认为华人是唯一能做这样工作的人。于是那里的雇主就找华人替他们垦荒,华人就是这样留下来了。被喻为“手推车队”的华人取得了三角洲的居住权,并开始筑堤垦荒,直至1880年前,第一批(图里草)TULE农民之后才利用挖泥机。往后又增加多种工具代替年轻力壮的中国人艰辛的手工操作劳动。华人那里开垦之后,到19世纪未期,日本移民才来到这个三角洲。
我们华人总是在艰辛劳动的,而且收入低微,但为开发美国作出过许多贡献。早在1860年至1870年期间,白人放弃了金矿,华人仍继续去找矿淘金。但当他们找到金矿后,白人就用机器采金,把华人赶出矿区。修筑铁路工作艰苦,白人不干,他们又要中国人干,第一个美国铁路建筑公司就请了1万多名中国劳工,在1869年修筑完成了贯通美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接着,中太平洋铁路公司又按照别的雇主的主意,解雇了几千名中国劳工,迫使他们出售廉价的劳力,修筑堤坝,垦荒造田。例如德国移民佐治·罗拨(P·J·VANLOBENSELL)在加州三角洲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取得了1万多亩的水田(沼泽地)后,就大量雇佣华人劳工筑堤垦荒。在1867年的一个证听会议前,他先估计雇佣3—4千华人劳工才能整修好3—4万多亩土地。于是他就和华人经纪商议,压低工价雇佣华人劳工修筑堤坝,原来每亩垦荒需用7美元工钱,罗拨却只给1美元工钱,同时又以2—3美元的低价,大量购买未经修整的土地。待雇用华工修整好土地后,他就以每亩20美元甚至100美元的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当年,从1860年开始也有华人在此三角洲平原租田耕种。租用方法有三种形式:一是租种白人拥有的种植果树的堤坝,利用其空隙种植各种蔬菜。此时,每个华人可租用40亩地耕种。二是向白人租用平原(在三角洲的北面和南面)沼泽地围垦耕种,最早每人能够租用100亩,一、二年内可不用交租,以后逐年交租。华人在那里种植小麦、谷物、马铃薯、洋葱、豆类和蔬菜。三是在三角洲的岛屿之间处于水平线下的土地,种植马草和马铃薯。一个名叫陈玲的华人种植马铃薯很出色,被赞喻为中国的“薯仔王”。后来因土壤里产生细菌,不适宜种马铃薯,到20世纪初,许多华人又改种篱(芦)笋(ASPANAGUS),使之成为世界上生产最多篱(芦)的地方。他们还把篱笋用罐头或木箱包装出售,不久又使这个三角洲平原建立起许多罐头工厂,其中以华人谭马·周欢(THOMAS FOON CHEW)的罐头工厂规模最大。他们为美国发展篱笋罐头工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乐居(LOCKE)镇没建立时,我们的华人已在加洲三角洲耕作50年了。当华人很想找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而乐居镇的建立并成为华人村镇,在那里拥有服务待业,对中国移民劳工比较适宜,于是不少华人迁居到此。
乐居镇原是一批广东中山藉的华侨建立的。他们初期在汪古鲁(WALNUT GROVE,四邑华侨称为核桃溪镇)和四邑(台山、恩平、开平、新会总称)人居住在一起,汪古鲁在佐治亚·斯庐(GEORGIANA SIOUGH)北面的古练(GRAND)和安祖里斯岛(ANDRUS)之间,自然环境较好,盛产水果、马铃薯、洋葱、豆类、番茄、西芹和篱笋等。1915年发生一次大火后,汪古鲁的房屋被烧掉了,于是几个中山华裔决定带领同乡另觅新的居地。与四邑人分开来住,原因是中山籍与四邑籍有语言差异,因此以后产生、成立了同语系的同乡、同区或宗族之类的公所或会馆。自此,中山的移民居住在三角洲大河的北面,从事种植水果生产;而四邑人则住在三角洲的南面沼泽地带,主要种植马铃薯。他们隔河相对而居,没有损害对方的利益。
汪古鲁原来交通很不方便,1970年南沙加缅度铁路公司(也称南太平洋铁路分公司在这里修筑了一条铁路,由沙加缅度去汪古鲁运篱笋,该公司并在汪古鲁北面的码头建造一间专门包装蔬菜,水果的小工厂。一位名叫佐治·乐居的白人,原在加州首府沙加缅度专门经营门帘,窗格,墙纸和地毯的生意,后来他也在汪古鲁的北面投资开垦了490多亩土地,种植桃树。1909年,中山籍的侨民陈庭山被吸引到那里,租用佐治·乐居一块地,开办起一士多杂货店兼营酒吧。是逝世,至1914年,他的代理再把“乐居”一块土地租给了陈庭山。自此,中山籍华人接踵而来,一位叫欧阳永松的中山人,开了一间客栈(象公寓一样,只出租床位),另一位叫阮流生的人,在陈庭山士多杂货店旁边开了一间赌馆……,这是乐居镇建立前的景况,那时仅是一个给华人提供工作,生活,娱乐和购物小镇雏型。后来中山商人领袖李炳由汪古鲁来到这里,和几个商人投资,由白人承接建造起新的餐馆,旅馆,士多店,五金店和两间赌馆,又建造了镇厅(后来改为中文学校),从此乐居镇形成了城镇的规模。乐居镇的兴盛历史达50年之久,主要的居民均来自中山的移民。后来,虽然美国实施了排华法案,但在这里仍可找到新的中国移民,可见乐居镇对移民的重要性,1940年,一本叫《苦瓜》的书指出: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加州三角洲平原,由于盛产农产品,能给华人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尽管这里工作,生活十分艰苦困难,一个劳动日的代价仅可糊口,但华人仍在这里开荒种植,还在河边和沼泽钓鱼,以维持艰辛的生活。祖籍中山大环的梁仲好女士也曾对后人讲过:那时,在乐居可以买到价钱便宜的肉类,在屠宰场购肉几乎达到不用钱的程度。在美国禁酒时期,许多白人常在周末这里饮酒,赌钱和嫖娼,而居住在乐居镇的人,就这样挣到了许多钱。加州沙加缅度三角洲平原是中国移民重要聚居的地方之一.
在乐居镇建立之前,加州乡镇的华人家庭已逐渐形成,中国移民妇女在这里开始定居下来。据1900年人口调查(每十年调查一次),在加州三角洲59名已婚华人妇女中有21人与商人结婚,有9人嫁给其他生意人;有2人嫁给洗衣店业主;有5人嫁职工;有6人嫁给有土地的农民;有10人嫁给农业雇工,另有6人嫁给厨工。当时中国妇女移民比较少,在19世纪末来的妇女大多数都被迫做妓女。到1910年调查,在26名已婚华人妇女中,嫁给商人的10人;嫁给农民的7人,其余分别嫁给旅店业主,旅店职工,香烟摊贩,职员,补鞋匠,酿酒工人,农场管工和其他雇工。华人所生的孩子,当时都进入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在社会上受种族歧视情况十分明显。美国人和英国,德国移民拥有土地,并租给中国移民和日本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大门雇用新来的深色皮肤的移民耕作。华人在加洲三角洲,特别是在乐居镇觉得很舒服。这种感觉,是中山籍移民周炳辉(BING FAI CHOW)讲给别人知道的,他说:“他们(中国移民)过去常常遭受白人掷石头,我们华人简直不敢一个人外出走路,除非到了乐居镇。‘乐居’真是我们的地方。“
我们的地方,真是我们的地方!乐居镇不单是在美国最后的一个中国乡镇,它的拥有和继续拥有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中国移民在美国加州的勇气和坚持!”
1992年4月中旬寄自美国
注:该文由平平口读翻译,我用中文执笔整理,资料据《苦瓜》中的导言P18—24页(1987年1月出版)。该导言由陈素清(SUCHENG CHAN)在加州山他库士(SANTA CRUZCALIFORNIA)撰写——黄胜元
(本刊发表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