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源流变革考
自1925年香山县改名中山以来,除1930至1934年曾把县城搬往唐家外,石岐历来是中山的县城,解放后仍是。1952年至1958年,石岐一押立为市,属粤中行署。1959年恢复为镇。至1983年12月,中山县改市 建 制,石岐镇撤销,其原扼行政区域、行政机构不复存在。现中山市的新市区,在原石岐镇范围的岐江、烟墩、莲峰、中区、西区、东区、郊区等七个区的基础上,增添环城、中山港两个城区,合共必个区(街道办事处),面积198.3平方公里。扼人设想:扼市区便没有石岐,市区代替石岐。但多外实践表明,有800年聚落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一体相同的石岐,在社会生活和群众印象中实难一笔勾销。石岐作为一个地理实体,仍在继续发挥作用。请看广州、江门、佛山等市汽车站、客运站的车船行线牌吧,一律写的”广州一石岐””江门-石岐””佛山-石岐”。其余城镇,只要同石岐有直接交通联系,莫不毕然。又看华侨乡亲、港 澳同胞的心目印象,总习惯将石岐同小榄平列并称,视作同等 型类、同样令人向往的两个城镇。石岐咀香杏仁饼、石岐乳鸽等特产,更是有口皆碑。再看石岐本身,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都难以将”石岐”这个传统观念一下摆脱,甚至还有意识地牢牢牵住这个亲切、熟悉的名字,不让消失。如石岐范围内有些区的名称,前面仍须冠以“石岐”二字,否则就会概念不明,象石岐中区、石岐西区等就是。有些区本可必冠”石岐”二字的,但出于习惯,仍然冠上。象石岐岐江区、石岐烟煤墩区、石岐莲峰区便是。石岐镇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原属各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无论机关单位或居民群众,众口一词,一律称之为石岐城区。而且设立机构,颁布设施。如公安系统专设城区分局,交通警察和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专设城区大队,粮食、医药等专线业务,也专设城区公司,银行也区支行,等 等。这些专设机构,职责只管石岐城区,设施也只限于石岐城区,不包环城、中山港两个区。本来按照通例,城区即是市区,如北京市区即是北京城区,广州市区即广州城区。而石岐却有点独特,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只好不拘一格,破例称作”城区”,与市区融洽相处。星这个理由,《中山市地名志》不得不郑重地将不属行区划的”石岐”,也列入词目规划,而且排名仅次于”中山市”。虽非政区,但确是一个不能不承认其客观存在的传统聚落。 石岐不仅,名称也多元。本地、外地普遍熟悉的名字叫石岐,这是主名。但它有个别名,在外地鲜为人知,叫”铁城”。这两个名字的起源是怎样的,相互有何关系?应当进行考证。又如石岐这个主名,也两种写法:一作”石岐”,一作”石歧”。是会么原因?应以好个为准》也要考究清楚。 [center][B]古石岐考[/B][/center] 古代乃至近代的石岐,是指石岐山南面、西面直至石岐河岸滨这个范围。其早期聚落是由聚居在这块滩涂、岸地上的渔户、客旅、商点、居民发展而成,因石岐山得名。据《石岐志》(1963年初稿)载:”远溯石岐历史,开埠始于隋唐,建城始于宋。”开埠以前是会么模样?《石岐志》也有记述:”古代石岐山之周围为海洋,经过大自然本身’沧海桑田’之变化,长期潮汐之一涨一退,西潦东注,上流而下,土块和冲积层便顺沿山边,渐次形成海滩。后经人工修筑,把山边砂石填覆于海滩之上,构筑成一条大堤,横卧海边````````。”又云:当时居住在石岐山下的渔民,”傍晚于山上点起烽火,指示方向,渔船归航。”从以上记述看,在石岐聚落形成之初,便 同”石”字发生关系。渔民点烽火的石岐山,流经石岐山西面的石岐海,都 是”石”字头。横卧海边的”大堤”,更是用大小石头叠成。这些石头那里来的?是石岐山上的吗?从历代《香山县》的记载得到他定。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与莲峰对峙,高厚多石,直入於海。”又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石岐山在县西半里,````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抵於海。”两志所术石岐山的距离、牲虽略有差异,但”多石”之论断则一。大量采用的石岐山之石,为石岐开埠、建城服务,在石岐的每个角落,均可找到物证。今日这孙文西、凤鸣路、南基路等,据老人回忆,民国13年改马路前,几乎全是石板街道。而这几条古老街道的横街小巷,至今仍保留下不少石级、石柱。城区各公园内的石亭、石景、石碑、石兽、石栏、石台、石凳,众多民居中的天井、天阶、鱼池、园景,乃至近郊村落残存的坊戈、社坛、墓铭等等,莫不都是以石建造的。千百年来到底耗用石岐山多少石块,自当无从统计。但只要登上今日提石岐山一览,你便会暗自吃惊。昔日“多石”著称的石岐山,如今竟是土山一座。“??山石”已不可多见,仅留下寥寥几枚作为园景点缀而已。为石岐建埠提供石料,石岐山可谓罄其所有,难怪石岐山得名了。石岐开埠、建城以来,用石岐山之石建设起来的大量设施,不少是以“石岐”命名的。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西门二里外,迎恩里西端,有一处“军?杂居”的关隘(位于石岐河边,故有?民杂居),名叫“石岐闸”(是当时全县四大关隘之一)。又载:“在县西石岐山下”有“接官亭”,是“旧寨迎送使客”之场所。后来清康熙《香山县志》直称该亭为“石岐接官亭”,亦算是以“石岐”命名。清康熙《香山县志》又有这样一段记载:“迎恩亭在县西一里石岐街,元季毁。”可见在元代以前,迎恩亭所在的街道,除称迎恩里之外,也称石岐街,是以“石岐”命名的。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石岐津渡”(即今岐江桥所跨的河面及两岸码头,其晚渡写照,宋元明清各代均被列为香山八景、石岐八景之一。元代邑人黄棠诗咏,《石岐晚渡》云:“云际斜晖挂树腰,登瀛门(县西城门)外望兰桡,人来人去潮消长,千古石岐难动摇。”(录自明嘉靖《香山县志》)这个津渡码头不仅体现出以“石岐”命名,还可反映古代石岐交通发达情况之一斑。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当时通过这个津渡,“长洲以西各乡往来由之”(这指的是过海横水渡)。与此同时,从这个津渡启航出发的,还有“广州渡二,……自石岐通於广州”,“江门渡,自石岐通於新会之江门”,“顺德渡,自石岐通於顺德”,“大榄渡,自石岐通於大榄村”,“高沙渡,自石岐通於高沙“等共七条航线。至清康熙《香山县志》,增添一条“佛山渡”,发自石岐通於南海之佛山”。至清光绪《香山县志》,发自石岐的航线除上述者外,又增添南海山根、东莞石龙、斗门小赤坎、澳门大码头、唐家海门、翠薇三灶、茅湾平岚雍陌、古鹤界涌平湖等,共二十七条航线,均属数十里以上的内河航线(当时称长行渡)。而且终点站已超越本县,遍及珠江口两岸各个县份,直至广州。 石岐津渡也是一个接驳陆路交通的枢纽。当时石岐河西岸各乡之乡道,故然必经此津渡才能入城;且凡来自广州五羊驿以及南海、新会、顺德等地旱路的车马客商,一律也要经此津渡入城,这也说明为什么石岐接官亭要设在离此津渡不远的石岐山下的因由。与此同时,县城的官民取道陆路前往广州、南海等地,香山县南部各乡的乡民,凡来自南干大道(即县城至沙涌、平岚、雍陌、前山路线)或东干大道(即县城至陵岗、南?、翠亨路线)乃至澳门,如欲接驳广州、南海、新会的旱路,也必须从此过渡。 现再探索一下石岐的商务发展史。 石岐的商务萌芽於宋代。据《石岐侨刊》(1984年第三期)“石岐主要街道简介”一文记述:“孙文路西段,早於宋绍兴年间香山建城时,就有商业店铺十八间,位於今邮局附近(石岐山下正南),故有‘十八间’之称。“此说可在清光绪《香山县志》续编有关“庆隆里,十八间横街”(庆隆里今犹在,位于石岐山下正南)的记述,以及《中山文史》(1956年第二辑)《“十八间”劫祸》一文的内容,得到印证。孙文西路的发源地——“十八间”,由於位居县城西门至石岐津渡这条要道的中心(即接官亭所在地),也处於县城近郊各乡以及石岐河东西两岸一带的中心。在这里设商业点,既服务来往客旅,也便利县城及四乡居民。况且建城之后,这条交通要道上设施逐渐增多。除前面提过在石岐闸、迎恩社、接官亭、迎恩亭外,陆续建立的还有:社稷坛(石岐山南)、观潮亭(石岐津渡侧)、府馆(石岐山下)、石岐大庙(石岐山南)、天妃庙(石岐山)、三元观(石岐山东南,内有三元泉)、吴相公庙(宋末人,殉端宗难,邑人於葬所立庙,位三元观右)、众香亭(三元观右)、河泊所(石岐山下)、忠孝节义名邦坊(石岐接官亭正坝头)、两都京兆坊(石岐接官亭后)、岐海流芳坊(石岐津渡侧)等等。而且,石岐山上还有烽堠、花塔、隐泉寺、赤松堂、宝莲寺等名胜,故前来观光、游览、敬神、拜佛者,犹如趋鹜接踵,日渐增多。这便为石岐商务的发展,造就条件。以宋代的十八间为起点,至宋末、元初发展为石岐街,至明代发展为石岐埠。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石岐墟、石岐市(集市),至清光绪年间,更发展成为影响全县及出入口的商业枢纽。且回过头来看看古代香山全县商务的发展情况。据明嘉靖《香山县志》、清道光《香山县志》及清光绪《香山县乡土志》载:明代县城内及城门近效的墟市有四个(所前市、南门市、堑头市、东门墟),全县墟市有九个(除上述者外,加上龙眼都的坑日墟、田边村的山仔墟、大字都的南 墟、前垄村的水撤墟、黄梁都的斗门墟)。及至清道光、光绪年间,县城内及城门近郊的墟市已发展为县前街市、南门头市、新墟市、沙岗墟、石岐墟、上基市、万安街市、沙围市等共十一个;全县的墟市已发展为榄边墟、南 墟、古镇墟、大榄市、雍陌墟、下栅墟、乌石墟、黄圃墟、香洲埠等,连同县城内外的,合共三十七个。清光绪《香山县乡土志》及清光绪《香山县志》续编更强调指出:“县属商务,除澳门外,以城西石岐为总汇。” 光绪年间的石岐,包括县城西门外主干大道的武峰里、怀德里、岐阳里、迎恩里、观澜街,及其横街:三元坊、兴宁里、西厂、仁里、彩熊里、步思里、康衢、凤鸣里、青云里等。此时,主干街道店铺林立,横街小巷也屋宇密集。比起“十八间”年代,扩展何止数十倍。这个商务“总汇”,已成为全县地方产品输出及洋货输入的转口站和集散地。据《香山县乡土寺》记载:当时输出地方产品以粮、禽、渔、蔬果、丝绸、土特产为大宗,输入洋货、港澳物产则以洋布、煤油、荷兰薯、椰菜、咸鱼、虾酱、蚝豉、药材、钟表、西洋日用品、海味等为大宗。斯时之石岐,俨然是个小型的出入口商巷,可谓开全邑外贸商港业务之先河。 以上是宋、元、明、清石岐聚落发展之梗概。 [center][B]古铁城考[/B][/center] 铁城是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后建设起来的香山县城。据历代《香山县志》记载:香山县北宋时本东莞县香山镇,设寨官一员。宋元丰五年(广东)运判除九思请建为县,不果行。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进士陈天觉(邑人,任寨官)以“岁输粮莞城常被海寇”盗掠,“请改寨为县以便输纳”为由,联同东莞县知事姚孝资,请州闻於朝,终获诏准,?立县也。 香山立县后关于兴建县城及号铁城的史事,历代《香山县志》均有记载,但情节各异。除宋、元期间的香山史籍因全部亡佚,无可查考外,明嘉靖《香山县志》和清康熙《香山县志》所载完全相同:“宋始开设土垣号铁城(志自注:初陈天觉奏允欲其乡釜涌建置,众以非势,争之不可。乃阴布铁砂於今城址,曰: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乃取二处土称之,竟以铁砂土重,遂建焉,因号云)。”按这段载述,清楚说明了陈天觉“欲就其乡”建城的衷意,且用“阴布铁砂於今城址”“取二处土秤之”的办法,终於实现初衷。细惴文意,“其乡釜涌”与“今城址”,应是同一地段,查古代釜涌原是一条河(今干涸),源于长命水,流经釜涌村及县城东南而入石岐河。釜涌村位于釜涌腹部而得名。而釜涌、铁城城址均在釜涌流域范围之内,且两地相距仅一里之遥,故两地同源、两地毗连是合逻辑的。更且釜涌村位于四面环山之谷底(釜也),有民居,自难建城。在釜涌周围选一平阳广地,作为城址,也是合逻辑的。至于“以非形势”之“众”究为何人,其另倡建城之址究为何地,则未有明言。而清乾隆《香山县志》的记载则大为迥异:“宋始立县,陈天觉欲就其乡釜涌建城,众以形势固争,乃阴布铁砂於今城址,曰:建城必贵地,地贵者土重。因秤土,重倍釜涌。遂建焉,号铁城。“细看这段载述,并与明嘉靖、清康熙两志比监,首先是将“陈天觉奏允欲就其乡釜涌建置”的“奏允”二字删去,同时还将“众以非形势”的“非”字也删去。於是,文意便完全相反。“众以形势固争”及“乃阴布铁砂於今城址”,应是同一方之所为。是“众”以“形势固争”,也是“众”“阴布铁砂於今城址”。这个“众”是谁?文中虽没有言明,但论推理,按逻辑,自属居於今城址地段的人了。这样一来,陈天觉“欲就其乡”建城的初衷,似乎就实现不了。而那个“众”的“固争”,却得全胜。到底孰真,孰伪,孰是,孰非,确有查清楚之必要。按理,乾隆志的载述,应来源於嘉靖、康熙诸志,这是常规。当然,不一定原文照录。如发现谬误疑点,可进行考证。然后将考证所得,注入新志。古往今来的志书、史书都是这样做的。但清乾隆《香山县志》更改了陈天觉悟建城的这段史述,更改的角度也够大的,却并未提出质疑,更没有谈及考证问题。这真教人拍案称奇,奇之又奇。再看清道光《香山县志》的载述,虽仍原文照录乾隆志中的记述,但提出质疑了,并详加分析注解:“按陈氏族谱邑郑姓者欲建城於今之雍陌,天觉难以口舌争,乃屑铁和泥置今城址,云:土贵则重,秤土果重於雍陌,城址遂定,与旧志(指乾隆志)大异。又据谱天觉始居即今城址(注:陈天觉你陈文龙墓确在城址内),其后裔乃徙釜涌。然则所谓欲建於其乡者,非釜涌审矣。旧志(指嘉靖、康熙志)因其裔在釜涌,传闻久而讹,遂据以为实耳。姑附录此以俟考。”笔者十分赞赏道光志这段注释,既指出乾隆志中之谬误,又列举陈氏族谱的史实以纠正之,维护了志史之严肃性。这样一来,陈天觉:“欲就其乡”建城之初衷,又得到维持并达成。而且,“以非形势”之“众”是何人,其另倡建城之址是何地,也一目了然。原来“秤土”之争乃源自今城址与雍陌两地,并非今城址与釜涌两地。至於明嘉靖志、清康熙志的记述中是否误写“釜涌”,抑或“釜涌”与“今城址”乃同源之地,则属枝节问题,不乱主题,无伤大雅。容许“百花齐放”嘛!可留待有志者进一步稽考。笔者查阅过1980年由加拿大陈焯联慈善基金会重印的《库充乡陈氏族谱》,其记述与清道光《香山县志》相同:“时邑人郑姓争建城池於雍陌,斯时公难以口争辩,但云:土重则贵,方可建城。於是私炼铁砂和泥后兑,果重於雍陌,其事始定,争执乃息,故名其城曰铁城。”足见道光志之言不谬。又据《陈氏族谱》载:陈天觉不但在建城卜址上出了力,还在建城筹资方面立下功劳。陈天觉真不愧为勋劳桌著的香山先贤,是早期香山县受人尊敬和爱戴之人杰之一。考证至此,铁城名字之由来,已经清楚。为了集中记述陈天觉对立县、建城的功劳,摒除城址争议之枝节,《中山市地名志》在有关铁城的记述中,按照清嘉庆《一统志》的扼要载述:进士陈天觉建香山县城,“布铁砂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古代的香山县城曾两度兴建。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香山故城在城南,宋陈天觉筑,缭以土垣。元因之。周四百五十丈。门四:南曰阜民,东曰启秀,北曰拱辰,西曰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守御千户陈豫广之,作砖城。高一丈七尺,上广一尺,下广一丈八尺,周围六百三十六丈,雉堞三千六百四十。门四,各以方名。”自宋绍兴建县城后,城里城外称呼有别,城里称铁城,城外称石岐(清以后多一个沙岗墟)。据《石岐志》载:“城内居民多属官宦、地主、豪绅,人们称为城里人,城外居民一为石岐埠人,多属商贾及外地客商,人们称为石岐大街市人;一为沙岗墟,乃四郊农民土产品集散之市集,逢三六九日热闹非常。”但因城里地头有限。居民逐步向城外扩展。而城外的商户也不断增加,新形成 的街道也日益增多。据清宣统二年的统计:城里街道仅25条,居民1042户。而西门外(石岐)街道增至35条,居民2907户。北门外(沙岗墟)街道增至21条,居民2468户。东门外(东门)街道增至15条,居民1460户。由于城外街道大量发展,古老铁城的城墙越来越显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center][B]今石岐考[/B][/center] 辛亥革命后,清朝虽被推翻,但共和还没有真正实现。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继而北洋军阀混战。孙中山虽在广州号召护法并成立军政府,但屡遭挫折,困难重重。由于全国政局未稳,地方建设也难以进行。回顾香山县建立共和体制的县政府后不久,就遇上“龙济光祸粤“,继而出现滇桂军阀的战乱。直至民国九年,全县各方面的建设,实处於停滞状态。1921年(民国10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全国政局看到一线光明,地方建设才具备起码条件。 1921年11月28日,香山县人吴铁城就任民国政府成立后的首任香山县民选县长。在革新政治、实行地方自治的同时,也拟定拆旧城、筑马路、扩建县城的计划。但吴铁城就任不到一年就调省任职。在接任的诸县长中,热心地方建设的也大不乏人。从1922年至1927年这六年间(含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先后拆除四面城门、城楼及城墙,分批筑起孙文路、太平路、民生路、民族路、长堤和凤鸣路等马路。至此,原来县城内外的泾渭界限已彻底打破,铁城、石岐、南门、沙岗墟、东门等地段,已融汇成一体。由於石岐这个名称远近知名,以之称呼这个融汇一体的新县城,便是理所当然的事。至於铁城这个名字,历史悠久,有传奇性,人们也不会遗忘。从此,这块地方的主名就叫石岐,别名叫铁城,通称县城或邑城。 从拆旧城、筑马路、扩建新县城之日起,随着经济、交通的日渐发展,石岐逐步向现代城镇迈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四、五年间,石岐镇街道已发展到300多条,居民15000多户。其中商业1192户,工业16户(大型工业仅发电厂一间),手工业616户。市面日趋繁荣,有“小广州”“小澳门”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石岐城区的变化更大。街道发展到600多条,居民超过50000户。有国营工厂100多家(含家用电器、电子、建材、化工、机械、食品、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26个行业,产品3000多种),国营、集体、个体的商业公司、商店2000多家。水陆交通更为发达,北通广州、佛山、江门再联接全省及全国各大城市;南抵珠海及澳门;东从水路直通香港;西有岐江公路接连粤西各地。今日的石岐城区,已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轻工业基地和外贸进出口基地,各项建设方兴未艾。 [center][B]石岐山考[/B][/center] 为什么石岐有时又称作“石岐”呢?这与石岐山名字的变革有关。据《石岐志》载述:“石岐原是‘石岐’之变化,从字面上分别其差异,在于‘岐’字是从‘山’旁抑从‘止’旁。”缘石岐以石岐山得名,而石岐最早时称作石歧山。因此山“山麓多石,由今人民会堂起,顺延山势而下,经过大庙,直抵模范戏院附近(当日原是海边),有许多??大石块,叠垒成一条很大的石堤。又钻石酒家左行数十步,有一大石,石面刻有‘石歧’两个大字。……(大堤)由东行经孙文西路(即古岐阳里、怀德里、武峰里)入西门进县城。由东北行经凤鸣路过青云桥出大教场(曾称官基路),向西直行出天字码头、岐江河畔。文书巷之迎恩社,为此三路之会口处,有碑一块,刻书‘石岐’,树立於三岔路口……未拆马路前,闸门石额书‘石岐’。此石碑现在无法复见原物,据说俱多埋藏於人们家里地下三四尺深处。“笔者从这段载述出发,先查明、清各版的《香山县志》,发现各志有关石岐的文段,“岐”字的写法非常统一,均从“山”旁,未见有从“止”者。元代黄棠的咏“石岐晚渡”诗,也是用“山”旁的岐字。再查民国时期的报刊、文献,则“山”旁“止”旁兼有。如民国2年5月26日的《香山纯报》,在版头刊出本报总发行所地址时,则写“香山石岐岐阳里门牌一千五百四下五号”,两个岐字都从“山”旁。但同一版内,在一则“晋省须知”的广告中,写着“现有奇兴新式轮渡行走大涌、石歧、小榄……,沿途驳客。”文中的歧字,却从“止”旁。现时看官方文献。民国19年出版的《中山县政府季刊》合订本中,有关石歧的歧字均从“止”旁。如《招商承办雍陌温泉章程十五条》中第二条:“由歧关西路直达温泉之路,由本府拨款交歧关车路公司雇工筑妥。”文中两个歧字均从“止”旁。又如《最近编为保甲整顿警卫队情况》一文中,提到“有石岐市区八中队”,《最近建设及施行事项》一文中,提到“促进歧关车路建筑西路工程”和“改良石歧市人力手车”等句,其中歧字也一律从“止”旁。但两年之后,在民国21年出版的《中山县政府季刊》合订本中,则多使用“山”旁的岐字。如《县属公路表》中所列的“岐环车路”“岐关车路”以及“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等句,则一律采用“山”旁的岐字。按此情况分析,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元、明以后已统一采用“山”旁的岐字,采用“止”旁的歧字,乃属唐、宁以前的事。二是民国以后出现“岐”“歧”兼有的情况,既无规律,也无准则,应属误写、误用或印刷误排的问题。 细细推敲《石岐志》的载述,既“事出有因”,也并非“查无实据”。如所说的石堤行向和基堤名称,历史上确有其来。据清道 光《香山县志》载:东北行向的基堤,即康衢、凤鸣里、表云桥一带,古代称作“上基”,道 光年间还有“上基市”。又据清光绪《香山县志》续编载:南基以下称“下基”,又称“安澜街”。这些地名,至今仍存,可见所言非谬。而这座“多石”且“直抵於海”的山,正好抵达基堤中部,将石基分为上下。古《释名。释道》云:“物两为歧。”故在石基分歧之处立一块碑,书“石歧” ;导致“石歧”之山,称之为“石歧山”,既符合实际,也言之成理。之后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人们觉得“石歧”之名过於古旧,联想到古代“凤鸣岐山”“凤立丹山鸣晓日”等故事,将石岐山改名为“石岐山”,并将石岐山下的街道定名为“山凤街”“凤鸣里”等,以称庆世道“升平”,这更是言之成理,有物为证的,后来拆建康衢、凤鸣里、上基街市时,还将这条新马路定名为凤鸣路。这便是有关古代“石歧山”和“石歧”的故事。 最后要说明的,今后石岐、石岐山的岐字应以从“山”旁的为准。因为根据志史实载,元、明、清诸代石岐、石岐山两个地名,均统一使用从“山”旁的“岐”字,这是毋庸置疑的。民国以后,也未见有更改此地名的任何资料。按照历史纪录和现实需要,在编篡《中山市地名志》时,有关“石岐”“石岐山”这两个地名,一律采用从“山”旁的“岐”字。而“石岐”“石岐山”则作为已废的古地名处理。这样既能如实反映客观,也有利于实现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