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世人得离苦

-记香港知名人士、全国政协常委李乐海先生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钟文殊综合整理  
  李东海先生是中山市南蓢镇岐山(李屋边)村人,1928年生,幼年在家乡生活,后到上海念书。1949年自广州到香港发展。他的一家虽在早年已到香港和外国生活,然而岐山村仍有他的祖屋,这是他的根,使李先生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80年代,他积极捐资在岐山村兴建“东海”学校。最近,又捐巨资历支持南蓈镇开办理工学校,为家乡培育人才作出贡献。   李东海是香港知名人士、企业家。1952年开始在香港营商,创立东泰贸易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其后扩展业务,先后成立东泰财务有限公司、东泰证券有限瓮、东泰实业有限公司、东泰财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东泰能源有限公司及大时代(集团)有限公司等。现为东泰集团各公司之主席,同时亦出任首长四方(集团)有限公司、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及蚬壳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或执行董事。   李东海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荣衔,在香港交易广场第2座他的定字楼挂有十一帧各国颁发的授勋证书。他早年已获英女皇颁授MBE勋衔及1971年奉委为非官守的太平绅士,1983年8月再获英女皇颁授O。B。E勋衔。由于他对意大利的特殊贡献,二十多年来先后获得意国颁授5次勋衔,由骑士、官长、司令、大官长逐级进升而达至意国最高等级的“大十字爵士“勋衔。他带先后获得法国授予骑士勋衔、比利时授予里奥普二世怀念勋衔。他现任香港东华三院历届主席会主席、东华三院顾问局顾问、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港九电器商联会会长、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副主席、香港童军总会名誉会长、香港意大利文化协会会长等等及社团领袖。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3月,再次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今年3月获委出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center][B]“自强不息,将勤补拙“[/B][/center]   李东海先生才智出众,待人以诚,但他总是十分谦逊,并以“自强不息,将勤补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而他的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他到港后三年,即1952年创建东泰贸易公司,经营电器为主的出入口生意。可以说,电器贸易是李东海先生事业的开始。这时,他的岳父陈知新是港粤沪华美电器行的老板,为电器业的翘楚,然而,李东海并没有倚赖他老人家的帮助。很多外间人总以为他是继承泰山的事业,到日后才逐渐独树一帜。其实不然,李东海是专攻无线电专业的,对电器业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东泰的出入口贸易是独资经营,以电器入口及冻是出口为主要业务,他一直胼手胝足,边做边学使他的生意逐渐发展起来。   李东海属下的东泰贸易公司于七十年代成为上市公司。此后,他亦因而跻身证券行业,成为经纪。   除了成立东泰投资及东泰证券公司之外,在1973年又创设了东泰财务公司,向客户提供各种投资方面的财务协助服务。   李东海经营手法灵活,在1973年,他曾以四位于原价的钱将公司出信,又在1983年把公司买回来。他认为此一买一卖的交易,与买卖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卖出东泰贸易公司时,价钱十分理想,这是主观诱因。客观环境是当时股市已从最高峰开始下泻,情势相当艰险,故而出售获得可观的收益,是非常正确的抉择。至于再买回东泰,也可以从主观客观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前者是东泰的潜质及声誉依然良好,后者乃是香港前途并不如以前那样渺茫难知。他对前景深具信心,因而再注资在驾轻就熟的生意上,是顺理成章的。   在七十年代,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股票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李东海意识到投资事业在本港会持续发展,故他决定实行“自强不息,将勤补拙”八字箴言,开始留意市道,勤奋新闻记者有关财经的知识学问。跟行内出色人士密切接触,汲取意见,集思广益,继而跻身于金融投资待业。   后来,李东海曾任海外信托银行董事、香港华人银行董事、友联银行董事、海外银行与日本大和银行联营之大和海外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参与这些企业经营,使他对金融事业获得丰富的经验和良好声誉。 [center][B]港意贸易的先驱[/B][/center]   李东海先生四十多年来,积极推进香港与意大利开展贸易,及后又发展了文化方面的联系,因而多次荣获意国的高荣衔。   李东海是在五十年代开始与英国贸易往来的。那时候,他眼见英资、美资公司在港势力庞大,很难与它们竞争。于是,他便将主力放在对意大利、西德等地的出入口贸易上。在1956年,他代理意大利浓缩茄汁及其他产品,与日本发展三角贸易关系。同时,并开始经营电器产品这门生意。他说:“当时,香港市民所用的电器奏属外来,在供应方面,我本可取得日本电器产品的代理权。但我在当时还年少气盛,绝不能忘记日本侵略我国的仇恨。所以,我放弃了日本市场,稍后便争取了意大利雪白牌冰箱的总代理。“   六、七十年代,香港所用的电器,全部靠欧美及日本供应,法例规定不能输入中国大陆货品,故而发展这门生意只能外采。初期,香港普罗大众的消费能力仍有限,所以,当时一般电器代理商将宣传重点放在洋人身上。不过,李东海却觉得香港既是以华人为主的社会,中国人家庭这一广阔市 场发展潜力很大。因此,他便着力发展这个市场。由于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深厚,经过战争洗礼为时未久,对日本有种挥之不去的抗兰德公司感,并没以有以在商言商的心态处理生意,故推却日本市场,与意大利到得联系。结果,证明他眼光独到,雪白牌冰箱在六、七十年代成为全港最畅销的冰箱之一。   为了进一步与意国发展贸易关系,1968年,李东海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博览会香港代表团体大利进一促进了港意的贸易关系,由于意国当局的赏识,他于1974年起被邀请担任米兰国际博览会驻港荣誉代表,对促进港意贸易建立了功勋。因此,李东海被誉为“港意贸易的先驱“,享有“港 意贸易之王”的美誉。   至于李东海与香港意大利文化协会的关系,则要追溯至1969年.他说,当时的意大利驻港总领事特邀他恢复建立香港的意大利文化协会 ,并担任首届会长。自此,他对意港两地的文化交流费了不少心力,担任会长一职至今。   香港意大利文化协会的会务,主要是促进港意两的文化交流,以及进行一些公益事务或公众服务,如开办语言学习班、筹集善款活动(第年都为大口环根德公夫人儿童病院筹款等)。1967年意大利发生水灾,1980年意国又发生地震,李东海都出钱了力。后来,他又设立李东海奖金基金,每年资助香港一些学生往意大利留学。学习的专业包括文学、语言、时装设计、音乐等。为方便意港两地的沟通,该会又设立了翻译服务。   鉴于李东海对意大利的贡献,意国早在1966年就向他颁发了功绩勋衔;其后陆续于1969年、1972年及1976年先后向他颁授意大利最高勋衔大十字爵士(CAVALIER DI GRANCROCE)予李东海先生,使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意国最高殊荣的华人(大十字爵士衔属意国第一级最高荣誉勋衔,过去只颁授外国元首级人物,在意大利国人800多位外交官中,只有五、六位大使拥有这荣誉)。当时,意驻港领带风趣地对他说:”以后没有更高的勋衔颁给您了,除非请您到意大利当总统啦!” [center][B]身在香江 心系祖国[/B][/center]   李东海先生赴港 经商40余年,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祖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并为此做了益的工作。   1989年6月初,北京发生”六四风波”后,由于西方传媒的歪曲报道,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对华政策。李东海头脑清醒,对情况作了客观分析,认为必须向外国讲清中国的实情这是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6月底,意大利总统邀请李东海访意,目的是为了从这位老朋友口中了解北京”六四风波”的真相,以制订正确的对华政策。   李东海依约前往意大利,向述了北京发生的实情,并向总统坦率而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没有一个稳定环境,建设和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时如果不想```````。还有,在北京发生的这场风波,不象香港和国外宣传的那么严重。北京市郊的农民当时可能不知道城里发生什么来事。我认为事态发展最理想的是:北京政府控制着大局。”   当时的外交部长安德里奥堤(后来出任总理)是虔诚的教徒,他非常关心”六四”后在华神职人员的命运。李东海以轻松的谈叶打消了他们的忧虑:”中国政府不会改变对神职人员的态度,宗教活动不会受到阻止,对神职人员也不会因此事件而留难或拘押。”   以后事态的发展,证实了李东海的说法,意大利总统对这位老朋友更加敬重和信任了。   1991年秋天,意大利总理安德里奥堤(上次总统会见李东海时,他是外交部长)访华回国途经香港时,连港督都没有会晤,却专门邀请李东海到他下榻的酒店促膝长谈。他一见李东海,就连声感谢他在前年为意国真实情况面制订了正确的对华政策。为此,安德里奥堤总理向李东海赠关了一对印有教皇徽号的珍贵袖口纽。同时,再请李东海为他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回去向总统汇报。李东海为意总理作了详细介绍后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功,经济形势越来越越好,如今中国为世界瞩目的庞大市场。”他向这位总理坦言:中国不可能向外国的经济制裁屈服!他希望意大利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并回去向欧共体好好进行宣传。同时,李东海也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由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在财政上有一定困难,希望意大利助中国一臂之力。   意大利总理回去不久,意大利政府就作出一连串改变及加强中意两国外交和贸易关系的重大步骤。   李东海对祖国特殊的贡献,受到国内和港澳兴论界的称赞。 [center][B]服务社会 公尔记私[/B][/center]   李东海先生不公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香港社会的杰出人士。20多年来,他、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东华三院是在1870年成立的慈善医院。其创院宗旨,是赠医送药,为香港人士(尤其是华人坊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此项免费医疗服务,在东华成立后第68年曾受到严重考验。由于经费枯竭,当年董事局要求政府资助,得到有条件的承诺,使该院的免费服务能保持124年不变。但大量的经费开支(每年约开支18亿港 元),要靠社会热心人士赞助。李东海积极参与该院活动超过20年,并曾担任东华三院历届主席会主席,任此职务,除他本人有特殊的威望外,更重要是他肯出钱出力。   1970年是东华三院成立百周年纪念,他被推举出任董事局主席。在任期间,兴建了1所安老院、2所中学及文物馆、百周年纪念楼、纪念亭等。他主持修订了该院法则、编纂史略、制定了发展计划。可说是功绩卓著,建树辉煌,故现在仍被政府委任为东华三院顾问及至1976年被推选为东华三院历届主席会主席,以迄于今,受到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敬重。 [center][B]关怀桑梓 情谊深厚[/B][/center]   李东海先生对中山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在港的中山同乡组织和乡亲关怀备至。香港中山侨商会及香港中山南朗廿四乡同乡会,每次新任理临监事就职庆典和举行同乡联欢活动,他在百忙中都应邀出席,参加主冖或监誓。中山市、南镇的干部和岐山村乡亲港探访他时,均得到他的热情接待,把酒话家常,询问家乡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显现出他的深厚桑梓情谊。 [center][B]致力于香港的平稳过渡[/B][/center]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李东海先生,近几年来积极宣传《香港基本法》,并于1989年3月17日,发起组织成立一个有在港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知名人士参加的”香港友好协进会”,被选为主席。他团结爱国爱港人士,推进中外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依插基本法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为1997年7月1日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贡献自己的力量。   5年来,该会不断壮大,迄今已成为爱国爱港,服务社会,服务港澳台胞及侨胞的一支有生力量,会员人数从最初的30余人,发展到近150人,透过连年发展的活动,与爱护香港人士联络了感情,为香港繁荣稳定努力工作。1993年5月,李东海和香港友好协进会诸同仁成立专门小组,编辑、出版了《基本法一百问》。这本袖珍不册子,依据基本法,以深入浅出的通俗语言,对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百个问题作了解答,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该会还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到港演讲中国经济形势;全国政协常委、秘书长宁德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任涛到港作讲座交流,增进了两地的了解。   1994年4月,李东海在接受香港《紫荆》杂志的采访时表示:平衡过渡乃港人之福。他说:邓小平早就讲过,主权的不可以讲座的。所以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先例主权不容置疑。既然如此,在香港过渡期内不应搞对抗,而应努力保持平稳过渡,这是港人的愿望,也是各方有识之士的共识。他还说:平稳过渡对大家都 有好处。香港和内地唇齿相依,经济发展越来越趋于一体他。香港的经济与广东乃至文教大内陆腹地,关系密切。十几年间,香港的加工业大量向内地转移,内地政治、经济的状况已经直接影响着香港股市的涨落。经济的联系既已建立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不愿看到因动荡而受损。香港平稳走完过渡期,香港受益,内地受益,英国也将因与中国的这种特殊关系而获益。   李东海变为,应该从这种共识出发,尽力维护香港的平稳。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他不赞成在过渡期内进行过激的政制改革。他还说:”香港的民主进程决非一朝一夕而能成就”,”在短时间内政制反复改动,香港社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损失将会是不可弥补的。”为此,李东海早在1993年初,就与20位香港的太平绅士联署一份公开声明,要求立法局各位议员考虑平稳过渡对香港的重要性,支持政制发展必须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相衔接。近几年来,他一直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九九四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