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组织群众 恢复发展生产
——回忆解放初期中山农业工作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林克
1949年10月30日,中山解放,我任石岐市管会交通科第一军事代表。1950年3月20日,县政府设立各部门机构,我任建设科长,负责农林、水利、交通、营建等工作。刚解放的当时,广大农村,满目疮痍,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百妆待举。入城接管后,我们即着手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很多群众对党的政策还不理解,而阶级敌人又不甘心失败,造谣破坏,群众生产有顾虑,不敢放心耕种。有些田没人种,丢荒了。当时中山县拥有人口80多万,耕地90多万亩,是全省粮食主要产地,举足轻重,生产能否迅速恢复,收成好坏,直接影响国计民生。1950年初,县委在区委书记、区长会议上提出全县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动群众,搞好春耕,不荒一亩田”“生产救灾”等等。我们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解除群众顾虑,稳定农民生产情绪,号召群众,生产自救,宣布谁种谁收。全县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和农民一起,搞好春耕,还发放了农贷。县委决定各级贷发放额,迅速发放,解决农民开耕,缺肥等困难。
5月1日,建设科进行了调整,吸收了农校农科毕业生10多人并分了工(该批同学后大部分成了中山县农业生产干部和骨干),并将农校迁来石岐。建设科机构逐步健全,分设农林、水利、交通、营建等部门,明确了分工。设技术指导站,粮产、特产、林业、家畜、保育、病虫害防治均分工有人负责。在旧县府工作坚持留下来在人民政府工作的人员,我们也团结他们,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各区逐步配齐了生产助理员。建立了检查汇报制度,经常下乡了解生产情况。5月底下乡全面了解一次生产防洪情况,6月9日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县防洪会议。6月10日成立县防洪委员会。7月友开了县电话会议,布置生产工作。两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区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群众生产、防洪、修整堤围,积极行动起来了。6、7月份还进行了普查选种、注射牛瘟预防针、防虫等活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大田选种活动。
夏种时,经我们调查了解,发现丢荒的田地比预料的还要多,光十区就丢荒5263亩,三区丢荒4000多亩,我们发动群众千方百计的种下去,力求不荒一亩田。
群众迫切要求修筑堤围,搞好防洪抢险,我们下乡到二区横栏、三区太平(今属坦背镇)。所到之处,群众都自动地围拢来,反映情况,要求组织起来把堤围修筑好。我们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为保证丰收,我们还和一切灾害作坚决斗争。1950年5月10日,我们接到了岐南发现甲虫害的第一份报告。最初有些干部和群众认为虫害年年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年也损失了10多顷。在我们请求下,省5月17日派人来开会,介绍了一些办法,但效果不大,灾情继续扩大。6月中省灭虫队带来喷雾器杀虫,建设科同时派员及动员学生去捉虫,最后还有38顶稻田受到了损失。但也有四区的沙边,依靠群众防除了稻飞虱虫害,后来提出杀白翼虫用爱克粉,播秧先把秧苗用烟骨水浸过才插下去的办法,为我们日后坚持科学除虫,发动群众除虫打开了先路。
在林业方面,当时接管了县的两个林场,在原有的基础上,1950年又培育树苗24433棵。树苗除供给本县外,还供给邻县顺德,共得树苗款1190万元(旧人民币)。但开始我们对林业是不够重视的,有过一些曲折,后来才逐渐有所发展。
经过1950年和1951年的艰苦努力,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1952年2月,县召开区长会议,解决“动员在原耕基础上下秧,谁种谁收”的问题。秧大体上都下了,进一步解决“吊耕田问题”。县府派了四个生产工作队下去调查,农贷发放了33亿余元(旧人民币)。
县决定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发动群众,搞好春耕生产。县委县府把生产作为全县的大事来抓,抓政策,促生产。在1952年4月6日全县的生产会议上,县长谭桂明同志分析了全县的形势和农业生产的情况,布置了倩的农业生产工作,动员组织全县干部和群众搞好农业生产。
当时全县已有一半农村完成了土改,但还来不及将农民组织起来。土改区农民生产情绪是高涨的,安心生产,分余粮,填坑补缺,添购农具。港口农民买艇500多只,岐北农民纷纷购买水车。家家农具店都生意兴旺,水车店定货要一个月后才能交货。农民购肥也很热烈。
未土改的农村,农民则仍有顾虑,不知土改时如何,谁来种谁来收等等,对政策不够了解。
敌人则仍在活动,破坏生产。
当时县领导要求各级干部组织发动群众,一方面展开政治攻势,打击敌人,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秩序;另一方面集中力量,领导生产,做到不荒一亩田,要求各级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提高对领导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生产是关系全县人民的大事,一年之计在于春,特别当时是挣稿,一插两造。春耕搞得不好,影响农民一年生计,影响国家收入,谁关心群众生产谁就有群众,重视领导生产就是关心发行人生活。土改是当前农村的中心任务,生产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生活问题,都要重视,中山县要多产粮食,要想办法增产。那时候我们中山的干部是很自豪的,都为我们中山被称为中国的乌克兰,中山农业对国家贡献很大而感到自豪。
会议后我们宣传十大政策,宣布未土改的乡谁种谁收,解除农民生产顾虑。早造收获与新分户分成,照评产分收三七五、六二五(约数);晚造分收、补工,由大家讨论办法。组织区乡干部、群众巡视耕界,看有无荒田。吊耕田由所在的区乡负责。组织群众搞好水利,防水排水,防虫除虫,加肥积肥,解决春荒口粮,发放农贷,贷种贷肥。1952年的春耕生产是热火朝天地展开的。由于有了前两年组织农业生产的经验,由于党和政府领导抓得紧,抓得准,抓得及时,春耕搞得好,1952年是增产的,当时估计可增产800万斤。由于年年抓,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中山县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胜利地完成了三年恢复经济时期的任务,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上交任务数量也逐年有所增长,为国家作了较大的贡献。农业打下了基础,也为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
今天我满怀豪情地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怀念当年共同战斗的同志们,更衷心祝愿中山干部、中山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前进,步上新的台阶,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199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