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纵队分兵耕垦大雁沙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黎一乐
1950年3月,我两广纵队(注)主力正在加强海边防,请匪肃特,支援配合解放海南岛、万山群岛之际,特别派出一支队伍开进大雁沙十二顷围:边剿匪,边生产。该围原是大天二梁自带霸占的产业,其暗藏的爪牙还扬言威吓:“谁敢在老子头上动土,谁就没有好下场!”解放军的进驻,就要在在天二头上动土!
[center][B]土匪横行大雁沙[/B][/center]
大雁沙在中山县港口乡(今中山市港口镇)境内,地处石岐东洒水道中下段北岸。其南岸是沙边村、濠头四村(今均属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地河汊纵横,土地肥沃,历来是土匪出没藏匿之所。有一位老人自新时交待,说年青时加入过土匪,清朝末年曾结伙抢劫大环村(今属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眼见头目开枪打死一名农妇。
十二顷东堤的“死仔鲎”是乱葬坟地。南端与东河水道汇合处,水面宽阔,是历年来匪徒们因绑架勒索不遂而把人质抛入大河溺毙的去处。此地是穷苦人民血泪的见证。
人们不会忘记,民国16年(1927年),反共头子吴义和率民团及天子堂匪徒在大雁沙一带杀害了来白沙湾村、羊角沙(今均属中山市东区)方向的队伍好几百人。十二顷围西南角土墩处的“兄弟哥庙”底下堆入着300多个骷髅,就是这起血案的见证。
十二顷围的业主,原是顺德大良龙姓族人,在血案发生后,便将土地卖掉。经吴义和的撮合,转让给东乡一个姓蔡的钱庄老板。吴则成了该围的护沙头子及二路地主;吴死后,接替人是天子堂另一头目梁自带。1934年,蔡老板死了,梁便霸占了这1200亩土地,直运载中山解放。
抗日战争初期,梁自带的堂口接受国民党军队收编,番号是“挺三暂编第三支队”,梁任支队长。中山县解放后,其残部分散隐蔽活动,成为政治性土匪。
有压迫,就有反抗。1947年,盘踞在大雁沙的一股土匪,欺压农民群众,一名迫得走投无路的青年,当即持菜刀砍死了土匪小队长。
[center][B]决定进军大雁沙[/B][/center]
中山县解放前夕,梁自带逃往香港,其在十二顷围的管家乘社会秩序尚未建立之际,竟把该围1949年下半年的收获,全部送到香港去。
11月间,一名解放军战士因征集稻草路过十二顷围西堤,被暗藏的匪特杀害。有个是非不分的青年还当众把战士的遗体推下河中。
1950年2月16日(农历除夕),距大雁沙东北十多公里处,发生了东十顷事件,匪徒袭击解放军,有5名战士牺牲。2月23日(正月初七),港口乡工作队在西街受到匪徒突然袭击,队员黄风兰身负重伤。
上述情况表明,匪特活动猖獗,企图变天。人民群众受到威胁,还未发动起来。
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到处生气盎然,田野上一片大忙,唯独十二顷围还是冷冷落落,不见春意。
港口乡是中共珠江地方委员会四个建政试点乡之一,由珠江地委第一副书记、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洙江军分区第一副政委、两广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亲自掌握指导。当时,他扣取了该乡工作队负责人李浩关于十二顷围的反常情况的汇报后,就在党、政、军会议上作出为了打开局面,派军队进驻大雁沙边生产、边剿匪的决定。
[center][B]分兵耕垦大雁沙[/B][/center]
1950年3月下旬,两广纵队兼珠江军分区从直属机关部队中,抽调于干部战士约300人组成直属生产大队,任命黄兆麟为在队长,古兴为政治教导员,在两广纵队驻地沙涌村(在今环城区)誓师出发,奔赴大雁沙十二顷围。到达目的地后,黄、古两位负责人认真贯彻执行纵队首长的指示:发动群众,清匪肃特,执行纪律,迅速恢复生产。他俩根据该围地形、敌情和生产任务作了部署:第一队,蔡传崇负责,驻扎本围东北部;第二队,胡国兴负责,驻扎本围中段;第三队,薛进兴、曾英雄负责,随同大队部驻扎南部,并派出大队通讯班驻守东南角。各队在完成大队规定的生产任务的同时,均须扼守所在地段河岸,联系附近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发动,摸清匪特活动情况。
大田平整和抢插高峰时期,上级还增派100多人前来支援。这部分人员,多数安排在沙边村民房里住宿,日间则到大围里劳动,晚间回村休息。
春天多雨,当时寒潮又连续袭来。为了抢季节,不误家时,古兴教导员首先扛着锄头,脱下鞋袜,走进冰冷刺骨的、没膝深的泥畈里去平整田地。他的无声命令鼓舞着大家去战胜春寒,去夺取春耕春种的胜利。
一个多月以后,禾苗返青,长势喜人。老百姓见了,赞口不绝:“解放军会打仗,也会种田”,“军队参加生产,国家富强有望”。
[center][B]剿匪生产立新功[/B][/center]
解放军进驻大雁沙,大长当地群众的志气,大灭暗藏匪特的威风。经过同志们深入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群众思想稳定,逐渐觉醒,生产积极性很高,组织农会,实行减租退租,敢于同地主斗,敢于揭发匪特的破坏活动。被我们生产大队聘任为管水员的黄╳ ╳,原是梁自带在十二顷围的爪牙,民愤较大。他任职才两个月,在政府和友邻部队的支持配合下,还挖出了隐藏得很深,分散在港口乡、大南乡等地的原“民利公司”的残余匪帮。他们接受国民党特务机关发给的“反共抗俄救青年团”的番号,对外则以“彩胜堂”的名义进行抢劫、暗杀等破坏活动。
改造、教育被俘匪特分子是直属生产大队的另一任务,由曾英雄、薛进兴、梁华、黄富光等负责教育行政管理。先后对被俘匪特分子三四百轮换进行教育和劳动改造,对悔改有实际表现者,我们及时如实鉴定,报上级优先提前遣送。有些人还要求留下就地参加生产,经批准,留下了两三人。
11月,大围内稻穗都先后倒伏下去了。珠江军分区直属机关即抽调200多人前来支援抢割,政治部主任饶璜湘也来到大围,在动员大会上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到次日天亮,战士们发现,大田稻穗已全被淹没出了。经查明,是水闸下方的闸板被破坏。大家对此二话不说,加紧从速抢割。经过十多天的奋战,共收获稻谷近30万斤。由于稻谷被浸湿,晒谷场地又不足,入仓时部分稻谷未能干透,以后引起发霉,连下万斤种子也霉坏了。后来得知,是匪特的蓄意破坏,这不过是其日暮途穷作垂死挣扎而已。
在剿匪、生产立功运动中,直属生产大队涌现功臣多人,其中教导员古兴立二等功。他是于1943年16岁时在东莞县(今东莞市)家乡参加东江,转战鲁、豫、皖、苏、又南下广东作战。这位身经百战,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的共产党员,于1950年6月间被选为两广纵队的战斗英雄,并出席9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他的光荣事迹,被收入《中国名人辞典》内,书中也提及到他在大雁沙生产的成就。
[center][B]兴学爱民闹春耕[/B][/center]
1950年9月,为了让附近居民摆脱愚昧,培养农村新一代接班人,黄兆麟大队长亲自召集附近农会骨干商谈,筹办学校,指定文化教员乐天(黎一乐)主理校务,派出文化水平较高的黄展鹏、黄富光等同志任义务教员,腾出草棚两间作课室。大雁沙、昌尾沙、濠头口等7个居民点有60多名儿童前来报名上学。黄大队长亲自挥毫题名,写下“雁尾小学”四个大字(至今在中山市大地图上留下了雁尾这一地名)。开学那天,学生家长都来参加开学典礼,人们在大雁沙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上空标扬!
留在围内安家落户的国民党旧军官中,有个罗某人,虐待11岁的养女,此事让洙江军分区的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沃得知,当即指示生产大队收养该女孩,给予照顾教育。彭副司令员对一个苦孩子的关怀,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反响!
冬天,直属生产大队主力到大南沙、浪网沙一带执行新的任务。十二顷围由排长吕天玉、文化教员乐正等人留守,任务是保卫耕春种,把土地移交给农民,支持他们生产。
十二顷围的土地交给农民耕种,每户认耕的均有二三十亩。在备耕中,大家感到困难的是种子、肥料和资金。秧地基肥不足,留守人员把鱼塘底泥肥支援给农民。种子问题,农民还是寄希望于解放军。留守人员经多方联系,终于从第七粮仓(在濠头村)找到。因数量较多,又请示珠江军分区后勤部,黄冠芳部长立即同意批转从军粮指标中调拨。当种子运抵十二顷时,农民们喜笑颜开,正好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二个春天!这是解放军、大雁沙农民群众敢于在大天二头上动土的春天!是军民团结、战斗的春天!
当年在港口乡工作的李浩同志有纪事诗一首为证:
[center][B]军民开耕大雁联围[/B][/center]
大雁联围?顷余,宜粮家牧又家渔。
虎狼靖后军民乐,日里耕锄夜读书。
注:1950年2月,奉广东省军区命令,以两广纵队为基础,和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及原第六军区四个团合编,成立广东省军区洙江军分区。两广纵队番号仍保留。(见《两广纵队史》第128页)
199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