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岐江 会师铁城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黎一乐
1949年10月30日,前身是武工队和民兵中队,长期在五桂山区坚持革命斗争的中山独立团举行入城(石岐)仪式,并与南下广东作战的两广纵队胜利会师。这天标志着中山县的解放和新生,也标志着中山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胜利。
[center][B]维持石岐治安[/B][/center]
10月中旬,逃入中山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共一万多人,已集结于唐家、前山、南屏和三灶岛等地,准备逃窜入海,盘踞岛上,企图负隅顽抗,而石岐成了一座空城。这座空城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开明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发动青年团员、工人、店员、学生护厂,护店,掂校,维持秩序。城区内治安良好,市面照常营业。
在此之前,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已处在分崩离析之中。是年8月,中山县警察局长陆文浩下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中共中山县特派室负责人黄旭与陆在香港进行谈判有关起义事宜,获得了很大进展。中山县保警四个营,除第二营被我消灭外,其三个营先后起义或投诚,接受独立团的改编。我党又争取警察局督察关仕达为内应,负责提供情报及联络事宜,协助我方主持石岐城区治安。特派室亦确定情报员杨昕在地石岐专事活动,搜集情报及与警方联系。
7、8月间,石岐地区党、团组织有较大发展,党委、团委分别建立起来。县立中学的地下学联印发了中山特派室的传单,编写文章,宣传党的政策,报道解放战争的形势及发展进程,为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造舆论。
8月下旬,县委派吕华等人多次进入石岐活动,与开明民主人士、工商界人士苏翰彦、郑彼岸、陈思危、李德联等在西山中山纪念图书馆召开座谈会,号召大家做好保护石岐、迎接解放军进城及支前等工作。
10月中旬,中共中山县委宣布成立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山县人民政府。黄旭、黄乐天为军管正、副主任;谭桂明、黄乐天为正、副县长;负责筹备接管政务事宜。
下旬,中山独立团各营、连已先后集结在离石岐四公里的大鳌溪及附近乡村,配合和迎接西渡江的两广纵队主力进入石岐。
[center][B]迎接先头部队[/B][/center]
10月26日凌晨1时,正在酣睡中的杨昕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接过听筒一听,原来是警察局关仕达打来的电话。对方又惊又喜地问道:“昕仔吗?两广纵队一个营到达开字码头(今岐江桥畔南岸),由郑少康领队。你认识他吗?快来接头!”杨昕、关仕达立即走出住处,在街上会合后,一起赶往天字码头,寻访郑少康同志。
郑少康是三乡人,当时是两广纵队的后勤部长。该纵队挺进珠江东岸东莞、宝安等地后,10月25日,由郑少康率先头营从东莞乘船西渡向中山县开进。该纵队进军中山县的任务是追击歼灭国民党支部的残余部队,肃清土匪特务,建立人民政权,征集粮食,支援前方。
当杨昕、关仕达在天字码头与先头部队联系时,杨昕及时认请来人,说道:“郑少康同志,我是昕仔,杨天韶的弟弟……”两人见面,高兴得拥抱起来。原来,在抗战前夕,郑少康与杨日韶、谭桂明等一起在翠亨村乡村师范读书时,与小杨昕有过几面之缘。杨昕、关仕达立即将石岐等地有关情况作了简要的报告。郑少康部长将先头部队分开,分别部署在烟墩山会堂、西山图书馆以及安栏路至老安安沿江之间的一所医院(今海关大楼)里,控制城区制高点及水、陆交通要冲。
清晨,杨昕快马加鞭奔赴长命水村向中山独立团汇报。团部及有关首长即商议了会师日期、入城仪式及追歼匪军等事宜。入城会师的喜讯从此传遍中山县城乡各地。独立团派出后勤负责人李斌率领前站工作组,提前两天进入石岐,筹备入城、会师、建政、支前有关事项。
[center][B]仁山广场会师[/B][/center]
10月30日,正逢重阳佳节,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早晨,石岐南门外华佗庙车站附近,城区内的工人、店员、学生以及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等成千上万的人群在公路两旁列队等候部队入城。人们也注意到,在最前头有保安警察一个连,官兵均摘掉了国民党的帽微,把枪头调转过来,等待向入城部队投诚。
同时,在大鳌溪公路上,以中心村小学、大鳌溪小学组的彩旗队、洋乐队和文工团的秧歌队为前导,在军管会负责人黄旭、黄乐天以及谭桂明、梁寇、吴当鸿等有关负责人率领下的1080人武装队伍,迈着矫健齐整的步伐,向石岐挺进。
上午9时,入城队伍临近华佗庙车站时,欢迎的人群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高呼口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当黄旭等首长走近保警队伍面前时,他宣布:欢迎的群众纷纷向首长们和游击队员们献上鲜花。在鼓掌声、口号声、锣鼓声和炮仗声中,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欢迎的人群紧跟着入城部队在城区内游行。他们沿着民生路、孙文西路走去,到达天字码头后,折回原路走进仁山广场,参加会师大会。
石岐市内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县挂着五星红旗。在仁山广场内外,满街通巷挤满城内和乡村的群众。纪念中学的师生由铜管乐队开路,从翠亨村步行30公里提前赶到会场。
人们期待着会师盛典的到来。当两广纵队和中山独立团步入仁山广场时,受到群众极其热烈的欢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广纵队行列。他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身上扛着的武器有从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过来的,更多的是从蒋匪军手中缴获过来的美式装备,此外还有重机关枪、步兵炮等多种重型武器。许多指战员的胸前配戴着银光闪亮的“淮海战役念章”。这支在三年前北撤到山东的广度抗日游击队,在解放战争中,转战近半中华大地,锻炼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今天他们又在南下广东作战的征途中,胜利地与老根据地人民重逢。中山县群众都以一睹这支野战军的雄姿为快!
在会师大会上,黄旭代表军管会和独立团向两广纵队代表郑少康献旗。他们分别作振奋人心的讲话。这两支队伍的会师是中山县人民的盛举,宣告了中山县的解放,结束了长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局面,从此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指导我县城乡社会广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大会结束后,军管会人员往孙文东路学宫内办公;独立团指战员往烟墩山团部(会堂内)接受新的任务。第二天,两广纵队司令部把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一”军旗竖立在仁山广场东南侧的大楼上,在阳光下迎风飘扬。
两广纵队和中山独立团会师后,即指向唐家、前山、南屏、湾仔乘胜追击,歼灭国民党残余敌军。以后,这两支队伍连同边纵第四支队落地生根,合并改编为广东军区的珠江军分区,驻守祖国的南大门,建设富饶的珠江三角洲。
(本文经黄旭同志审阅原稿后,据其意见重写)
199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