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楷同志事略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萧嘉
刘秉楷同志,又名刘少中,中山市沙溪?角龙瑞堡人。少年时代就读乡中端本小学,1932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第十八小学,同年升入广雅中学。
他年少早慧,目睹国家民族状况日非,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中学时期便开始参加了学生运动。到1936年,又积极参加广雅中学“12•9”学生和党的外围组织——广州市青年会歌咏团,组织起读书会研读革命书刊,又组织下乡宣传队,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民传播、普及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为革命启蒙事业作了贡献。他亦于193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刘秉楷任中共广雅中学支部委员,参加了省委举办的第二届训练班。训练班结束后,广州形势危急,即将沦陷。他与三嫂俞小曼(中共党员,三哥刘秉钧爱人)奉命率领南海大沥社教实验区及附近共产党员向西江撤退,到罗定县建立党组织,被任命为中共罗定县委武装部长。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从云南迁回广东坪石,他受组织派遣,考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并任工学院党支部书记。1944年中山大学毕业后,他奉命到东江纵队任西北先遣支队组织股长。其间又奉命赴香港工作,公开职业是香岛中学教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原籍梅县的华侨姑娘李英,并与李结婚,李亦同时投身革命,虽曾怀孕,但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决定流产以便轻装上阵。1947年下半年,刘奉命回到广东,任中共佛冈县委书记兼粤赣湘边纵队佛冈大队政委、北一支队第一团副政委。1948年,他率领部队在接应佛冈自卫队起义途中,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展开激烈的战斗,他因掩护战友而负伤(解放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军人证书,享受有关待遇)。但他旋即继续参加解放战争,开赴第一线。1949年佛冈挂牌之役,他所率领的第一团与第四团联合作战,勇歼国民党快速纵队新一军一个营,缴获美制最新制式的快速武器——三〇式重机枪1挺,还有火箭筒2个、六〇炮3门和火箭、炮弹、子弹等一大批,并乘胜攻陷新丰县城,用六〇炮摧毁敌军用以顽抗的碉堡,迫使新丰保安团全部投降。新丰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新丰县军事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并被提升为北一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北江地委委员。大军南下时,他还兼任北江第一支前司令部参谋长。
广州解放后,中山县亦随之解放,由当时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下令,他奉调回到家乡中山,任建国后中共中山县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因分管文教、宣传、卫生等项工作,故又同时兼任中山县立中学校长。解放初年县中大批同学的毕(结)业证书,均是署名校长刘秉楷而颁发的。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他在中山县委任职期间,克尽职事,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广大人民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同时大力办好医疗卫生事业,倾情教育,发展文化,使中山县的文教卫蒸蒸日上,初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培育出来的大批人才,在以后的建设事业中,在各种岗位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作为县委领导之一,他十分关心中山县的建设,曾倡议修建岐江桥,免除石岐与沙溪、大涌、横栏人民过河之不便。建议通过后,县委经费不足,他即赴穗找寻老上级老战友帮助,获得拨款7万元(其中拿出3万元用于岐江桥的建设,其余作为文教卫方面的经费),使岐江桥顺利建成。曾于1946——1947年在香港香岛中学共事的战友黄联安回到中山后,他亦积极作了安排,让他到龙山中学担任校长,把龙山中学的教育工作办得有声有色。
1953年,党中央号召技术干部归队,他亦因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具有技术水平而被调离故乡,先后任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北京农机局、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八机械工业部技术处长和副总工程师。80年代他又通过业务考试和英、俄两种外文考试获高级工程师职称,并获北京市授予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因而享有“三高”(高干、高职、高知)之誉,直至1985年离休。
刘秉楷同志的一生,是正直奋斗的一生。他很早便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以至在香港时为了轻装前进,为不拖累革命而让爱人流产,因手术失败以至终身无生育,但因此更获身旁青年人的爱戴。其爱人李英是多才多艺的归侨,同样不恋生活享受,以革命事业为己任,在香港,在中山,在北方都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在中山时,她任中山二小校长,为党的教育事业克尽厥职。1996年,她不幸病逝。现在,刘秉楷和养女夫妇在北京共同生活,安享晚年。
刘秉楷同志能文能武,又红又专,在解放前亲自参与武装斗争并负过伤,解放后又为发展国家农业机械化而奋斗不息,获农业机械学会颁发农机工作三年奖,是我国农机工业战线的前辈,也是中山人民的典范。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刘秉楷同志能坚持党的原则立场,较好地明辨是非,不随大流“左”右摇摆。他还力排众议,使本质好而有小错误的老红军不致被排挤党外,使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不被错划成右派,因而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敬爱。
说明:照片为刘秉楷同志1996年摄于北京家中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