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记崖口乡化美村三位肖伯母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李兆麟 肖秀莲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山四区崖口乡(今属翠亨村镇)这个战斗堡垒中,化美村的许金焕、陆友妹和梁佩瑶三位肖伯母(农村老、中年妇女)为抗日救国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她们是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有的无文化,有的年龄偏高,本着抗日救国的民族气节参加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历尽艰险,为地方的抗战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现将其事迹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许金焕,是个农村妇女,中年守寡,在旧社会历尽艰辛,才将肖杰明(志刚)、肖翠荷(肖吐)、肖翠红4个儿女养育成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支持4个儿女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肖志刚、肖吐还当上局、处级领导干部。   1943年间,五桂山部队派员到崖口乡一带,开展平原工作,得知许金焕为人老实、简朴、能干、可靠,则选择了她家为据点。从此,部队的同志来联系工作,交换情况等等,都到她家来了。她对同志们热情地接待,犹如亲人一样。在同志们和儿女的影响和帮助下,她对敌斗争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后来,她还积极地参与各项具体工作。   她的家,是个医疗点。五桂山部队的伤、病员送出来,多数是先送到她家,然后再作个别安排的。她对伤、病员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如贺金龙在她家养伤进,她?了家里养的一只老猫给他补身;护理伤病员,她不怕苦、不怕脏,如谭志雄长有鼻瘤,经常大量出血,就为他煲药、喂药、洗伤口等等。她热爱人民子弟兵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桂山部队征收的军粮,部分也存放在她家,她和妇女群众一起,积极帮忙加工(磨谷、舂米),然后再由妇女们一担担肩挑送往部队,解决给养问题。 五桂山部队交给东江纵队的密件,常送到她家,她就将密件放在发髻里,或衫、裤的接角里,傍晚来到崖口乡泗东海,在海边点燃一把火作联络信号,草丛里就会驶出一只小艇,交通员即上岸交接密件。她不怕危险,不怕牺牲,为两面三刀个部队及时互通情,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10月间,崖口乡民主政权成立后,各阶层群众组织纷纷成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老年妇女也不甘落后,组织了“婆婆会”,许金焕被选为副会长。她现身说法,发动老年妇女团结起来,支持年青人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1月1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成立时,她发动妇女们做糕点、粉果,送往部队表示祝贺,又发动妇女们开展为部队缝做军服和捐献一粒子弹运动等等,起了一定作用。   她的家,已公开是五桂山部队的据点。敌人对她恨之入骨,任何时候都想方设法陷害她。狼心狗肺的敌人,终于在1947年间的一个深夜,竟纵火烧毁她的家,使母女过家可归。敌人施行的恐吓手段,不但没有把她吓倒,使她后悔、退缩,反而使她对敌人的狰狞面目认识得更清楚,对敌人更加憎恨,对党组织更加靠拢,更加热爱。   陆友妹,是个老年家庭妇女,可说是个三寸金莲(曾扎脚,后来才放脚)的小脚女人。当时她虽已60多岁,但明白事理,有正义感,心地善良。她积极支持过继的侄子肖伟华、侄媳许纯(许洁)、侄子肖杰华(梁德)、侄女肖洁容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家里4个年青人,夜以继日忙于搞抗日宣传工作,老人家知道他们所做的,都是爱国爱民的工作,从不阻止。他们极少时间在家陪伴她,她毫无怨言。伟华在工作上有困难时,她曾主动拿出金银首饰变卖,甚至卖田地来支援,从不吝惜。   她对人民子弟兵,当作自己亲人一样热爱。五桂山建立部队后,谭桂明、谢立全等负责同志常到她家(在小巷尽头,外人不经过,便于掩护)碰头,商讨对敌策略,她则到邻居家去,借此为他们放哨。有时部队人员到她家作小休,她则煮饭,让他们吃饱后才走。为了同志们在应付紧急情况时能得到掩护,她在厨房里筑了简易的夹墙,可通往邻居肖帝焕(肖轩)的家,平时则用芒草堆起来遮蔽。肖福维(肖辉)和梁佩瑶曾利用这夹墙掩护过。   谭志雄经收的军粮,有部份也存放在她家,肖伟华所带的密件,有时也交由她保管。有一次,她在屋前的旧书房为伟华收藏密件,当用木梯爬上屋顶时,一不小心,将几块烂砖攀下来了,她从木梯上跌落地上,右手跌伤,玉镯也摔碎了。她没有怨言,还认为这是她应该做的。   1947年肖伟华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国民党的走狗还到她家,企图将其妹肖洁容抓走(当时肖洁容已转往广州掩护)。她见两个敌人闯进门来,真是火从眼中烧,随手从大门后拿起扫帚,毫不畏惧地向敌人猛打,边打边骂:“你们这些衰神,我同你搏命!”这两个“野狗”见她怒不可遏,害怕逃跑了。她爱憎多么分明呀!   她的两位亲人肖伟华、肖杰华为革命英勇牺牲,对她老人家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她强忍悲痛,继续支持女儿和媳妇离家闹革命,留下自己孤单一人,在家过着清贫的生活。   梁佩瑶 (梁静修),是个40多岁的家庭妇女,华侨眷属,靠收田租过活,生活较优裕。她的家,靠近后山,又有后院,便于掩护,五桂山部队的欧初、谭桂明、谭志雄、杨金仙等领导同志来她家进行活动,商讨对敌斗争策略等等,她乐意接受,即腾出住房,为他们提供食宿,热情地接待。后来,到她家活动的同志越来越多了,同志们都亲切地叫她“契妈”。在同志们的影响和帮助下,她对敌斗争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她热爱党,并在行动上积极靠拢党。当五桂山部队发起捐献飞机、子弹运动时,她积极响应号召,即捐出金耳环一对。同时还支持身边的佣人肖兆喜(惠如)到五桂山部队参加革命。   1943年冬,她担任婆婆会会长,与妇女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带动妇女们支持抗日工作。如1944年1月1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成立时,她发动妇女们做糕点、茶果送往部队,表示祝贺,还为人民子弟兵缝做军服等等。她的家,已公开是部队的据点,敌人扬言要捕捉她,但她并没有害怕,没有被吓倒。1945年上半年间,日军一次突然包围崖口乡,谭志雄、杨金仙、梁佩瑶等来不及上山掩蔽,与100多名乡民一起被赶往崖口乡皇巡府集中。敌人强迫群众指认哪个是谭志雄、杨金仙、梁佩瑶等等,指定要捕捉他们。幸得群众与革命同志有鱼水之情,想方设法机智地进行掩护,他们才得脱脸。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政治形势恶劣,五桂山部队要撤退,她毅然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冲破封建束缚,跟随革命同志一起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她被派往北京参加女幼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在广州市妇幼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1996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