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肖伟华烈士传略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李兆麟 肖秀莲  
  肖伟华同志是个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组织性纪律性较强,疾恶如仇,从善如流,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同志。他为中山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   肖伟华,乳名张兆、字永年,别名君略。1912年3月22日出生于香山县崖口乡(今中山市翠亨村镇崖口管理区)化美村,其你肖国梁,其母许金桃。   肖伟华小时候随父母到武昌生活,13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次年,其母带他返家乡,并把他过继给伯父肖仲庭(归国华侨)和伯母陆友妹。他在崖口小学读书时,性格内向,勤奋好学,还喜爱阅读文学书籍,喜欢书法和绘画,深得老师好评。伯父与世长辞后,他仍跟着伯母在乡间,仅靠三四亩田收租,省吃俭用过着清贫的日子。   1935年夏,伯母托其表弟许瑞华带到上海,并安排他在江苏省通县金纱镇的棉花收购庄工作。每次收购任务完成后,他总是看到还有很多棉花散落在地上,觉得这么好的棉花,都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白白浪费了太可惜,就把它收集起来。因此,经他每年收集散落的棉花为数不少,曾受到领导表扬。后来,他先后转往上海永安纱厂和永安公司工作,目睹工人阶级与资本家斗争的革命情景,那时革命种子已播下其心灵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全面开展抗日战争。当时日机频繁轰炸上海,永安公司被迫裁员,他则转回家乡居住,在一所小学里任教。 这期间,中山县和全国一样,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高潮。他积极参加了由谭桂明、肖志刚等负责在崖口乡组成的抗日救亡工作团,并成为该团的积极分子之一。同年10月间,他先后动员表妹许纯(后为爱人)、弟杰华、妹洁容加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由于他对抗日工作表现积极,1938年冬,谭桂明介绍他加入共产党。1939年下半年,崖口乡建立党支部,谭桂明任支部书记,肖志刚任组织委员,伟华任宣传委员。伟华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为了支援抗日前方战士,在募捐大会上,他竟将在上海做工节省下来的存款和准备结婚用的两枚金戒指捐献出来。在他的积极带动和影响下,会上即掀起捐献高潮。此外,他并将担任小学教师时的工资收入,仅留下少数作生活费用,其作的交党组织作活动经费,以及帮助有困难的同志。   1941年夏,他在五区三乡大布学校教书。他对同志十分关心,如得知胡旭老师(即解放初任台山县长的司徒毅生)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主动为他延医、煲药,照顾其生活,直至胡老师康复。   伟华不但对革命同志爱护,对生母和养母更为孝顺,对同辈和幼辈也一样和蔼可亲,待人热情。他作风正派,与人为善,在乡间威信很高,当人们谈起他时,都是满口称赞的。   三乡大布学校成立党支部,高平同志任支部书记,伟华任组织委员。后高平调离工作,伟华即任支书,并兼任五区区委组织委员。当时的形势十分复杂,地下党的领导方式多为单线秘密联系。伟华坚持利用课后的休息时间,到各乡村去深入了解同志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同时听取同志们对当地人和事的反映。他对敌伪的动向了如指掌,能及时向五桂山部队提供可靠情报,又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党的对敌斗争方针政策,结合形势提供个人意见,以指导党员顺利开展工作。   1943年初,根据上级决定党的领导由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胡旭同志调中山县本部任特派员工作,中山党的工作后隶属南番中顺临时工委和珠江特委领导。那时二分区委(四、五、六区)党的工作则由方仁牧和肖伟华负责。   当时四区崖口乡是对敌斗争基础较好的地区,一有群众基础,二有武装力量(乡警队),三有党的组织。伟华为开展崖口乡的工作,他从大布小学转到崖口小学当教务主任,实际上学校的领导权由他掌握。该学校基本上是党组织在四区的活动中心。不久,先后调入崖口小学的有地方党员和进步教师,更充实和加强了学校力量。他既要管理好学校,又要抓好四、五、六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是十分繁重的。7月,党组织决定将李兆麟同志从合水口里小学调入崖口小学,接任肖伟华之职。伟华重返大布小学任教务主任,继续做五、六区的组织工作。   胡旭同志回忆说:“伟华作为抗战时期区一级的干部,工作非常出色,斗争非常坚决,对党也非常忠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不管有多么艰险,他都能很好地完成。在他联系的地区,从未发现有党员同志变节或因害怕而逃跑。”曾经和伟华在一起工作过的地方党党员郑文流同志说:“伟华对革命的忠诚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人敬佩。抗日战争时期,我和其爱人许纯同志在茅湾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党的工作时,伟华常在课后到来向我们传达抗日形势和布置工作任务。我们向他汇报工作完毕后,经常已是黄错时刻。每次留他吃饭或住宿,他都说还有任务,婉言谢绝了。”   伟华积极抗日,不但带动了爱人(许纯),弟妹参加革命队伍,甚至连高龄的伯母(养母)都受到他的教育和影响,从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他的一家,可以称为革命的家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可说结束了。但国民党要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已将伪军改编为接收的先遣军。他们要抓抗日有功的共产党员、游击战士和爱国进步人士。伟华得知敌情和传达上级党组织作出的将党员迅速转移到东江的决定,并作了迅速行动的安排,决定与有关同志一齐到崖口全胜围集中,准备乘坐五桂山部队的船只集体到东江去。但当时敌人的巡逻艇在珠江口一带加紧巡逻,海面吃紧,一进难于横渡珠江。为争取尽快撤退,保证人身安全,伟华当机立断,决定凡有港澳关系的同志与他一齐改乘崖口乡委会的船只先到澳门掩护,然后再设法转往东江。到达澳门后,他自己一人先去东江向党组织请示,回来后向党员同志传达了上级党委作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结合各人的具体情况,他决定李兆麟、肖妙银两人各利用亲戚的关系到香港掩护,方仁牧仍留在澳门,以摆书摊作掩护,他与许纯则返回崖口乡继续坚持工作。当时崖口乡的形势极为恶劣,乡的民主政权已解散,主要领导已撤往港澳。但伟华并没有因形势险恶而害怕,他毅然接受了党的任务,返乡坚持工作。返乡后,他与一直在乡坚持工作的原乡委会成员谭华兴同志合作,仍像以往一样不辞劳苦,争分夺秒地与四区仍留下来的党员联系,传达贯彻和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在他的积极活动下,党员们及时认清新的形势,稳定了思想,使党的“积蓄力量,准备斗争”的战略方针,深入到每个党员心中。   1946年秋收在即,国民党县政府委任的乡长谭良明,加紧进行密谋策划,企图抢夺崖口乡的经济命脉——乡的几十顷围田的田赋税收入。谭良明认为要抢夺这笔巨大收入,非杀害肖伟华和谭华兴不可,便暗中与国民党驻军谢文泉加紧密谋,设法杀害肖、谭二人。8月10日上午,谭良明得知伟华和华兴正在新兴商量工作,即火速通知谢文泉。谢即派出10多名武装包围新兴围,攻入后,谭华兴当场中弹牺牲,肖伟华当即被捕和押往杨家驻军的碉楼,敌人对他进行酷刑审讯,企图从中得到情报。但伟华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没有任何情况。群众得知伟华被捕的不幸消息,十分关心,即千方百计设法进行援救。敌人对伟华进行了半天酷刑迫害,毫无收获则恼羞成怒,同时得知群众进行援救,恐情况有变化,于当日晚上约9时,便将肖伟华押到化美村后山秘密枪杀。肖伟华牺牲时年仅34岁。肖伟华同志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真不愧是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是值得我们敬佩、学习和永远纪念的。                             1996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