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鼎华与“中区抗先队”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05日 作者:李海
古鼎华,中山县人,国民党政府时代的一个抗日、爱国、比较开明的军人,据说是属宋子文系的人物。抗日战争初期,他任国民党广东省第一行政区保安司令,管辖珠江三角洲及粤中地区的一些县份,下辖保三团、保七团和保十团三个团,防守在江门、新会前线,司令部设在开平县长沙镇。
1939年3月底,江门、新会为日寇所陷时,古鼎华在前线指挥他的部队作战。保七团在其团长杨乾吉率领下,在新开公路沿线抗击日军,作战英勇,对老百姓也比较开明。保十团最差,其团长持“反共”态度。
在江门、会城沦陷后,中共新会县委直接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在前线发动群众救护伤兵,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及严查汉奸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给前线部队帮助不少。“抗先队”的男女青年抗日热情很高,他们出钱出力,不辞劳苦,而且表现十分勇敢,给在前线打仗的保七团和古鼎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时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古鼎华并不因为“抗先”是左翼的青年组织而加以歧视和压制(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先”是持压制态度的),相反,他还对新闻记者发表公开讲话,指出:“此次(江、会)抗战中,抗先队员非常勇敢,努力发动群众,支持前线抗日。抗先队员出入枪林弹雨,与军队一起抵抗敌人,这种精神值得敬佩。”(见《新会党史资料》1994年3月第2期第14页)。
自从新会“抗先队”在前线与保安团和古鼎华初步接触后,当时中共粤中区特委为了扩大抗日统一战线,派出特委青委书记陈能兴(他同时也是全省“抗先”的负责人之一)到长沙与古鼎华会谈,向他建议在保安司令部下设立“政工队”,以加强抗战动员工作,政工队员全部由“抗先”队员担任,番号及经费全由保安司令部提供。古全部接受了这一建议,广东省第一区保安司令部政工队于是马上就成立了。由“搞先”派出廖健同志(中共党员)任队长,长驻在司令部工作。该政工队下分为几个分队,一个分派往保三团,一个分队派往保七团,一个分队派往保十团,一个分队派到新会江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还有些人派到“模范舰”上协助缉私工作。全体政工队员都是“抗先”队员,其中主要骨干都是中共党员。古鼎华对政工队比较信任放手,工作怎样搞,差不多全由政工队自己决定,古鼎华不大干预,因此,当时政工队的工作是相当顺利的。
“抗先”是个全省性的进步青年组织,粤中区各县都成立了“抗先”,中共粤中区特委为统一开展本区各县的青年抗日活动,由特委的青委筹划建立“抗先粤中区队部”,征得了古鼎华的同意,由他来担任“中区抗先队”的队长,特委的青委书记陈能兴同志担任副队长。中区队部设在开平长沙,办公的地方也是由古鼎华帮助解决的,当时合作得很好。
但是,保十团的团长却是个很反动的家伙,他对派到保十团的政工队在前线发动群众抗日很嫉妒,监视他们的活动,直至制造事端,以“违抗命令”之罪名,将政工分队队长陈家志(中共党员,离休前任佛山地委统战部长)扣押,并准备杀害(连埋尸首的坑也挖好了)。中共粤中区特委闻讯,迅速通过政工队长廖健向古鼎华说明情况进行营救。古鼎华表现很合作,迅速打电话给保十团团长,令其将被扣押的陈家志同志“解送司令部处理”,保十团团长不得不服从。当陈家志被“解送”到司令部后,古鼎华亲自接见并亲切地称他为“同志”(当时社会上很少用“同志”相称,只有在进步的青年团体内部才流行用“同志”彼此相称),问明情况后,陈家志马上被“释放”了。
在抗日战争初期,古鼎华与我党(通过“抗先”)一直合作得很好。1939年秋冬,第一次全国反共逆流以后,古鼎华奉调到别的地方去了(一说是调到暂二军,待考)。
说明:古鼎华肖像由五桂山镇政府办公室陈锡伦同志提供。
1995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