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卢信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卢信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早期会员之他曾先后在香港和日本的革命党人主办的报社工作,宣传革命思想,特别是在檀香山较长时期地主持《自由新报》,在宣传鼓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制度以唤醒民众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他在办报的同时还潜心研究美国宪法,他的一些见解对于民国成立初年制订的《临时约法》,也起过积极的作用。由于他在舆论宣传方面有过卓著的贡献,他曾被选为南北统一后第一批华侨参议员之一。他是一位为新制度在中国诞生而大声疾呼作出过贡献的早期著名华侨报人之一。
卢信(1885—1933),字信公,别号梭功,广东省顺德人。1885年10月24日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自从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反清的革命斗争日渐开展。卢信的家乡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得风气之先,使勤奋好学,喜读古文诗词的青年学子卢信,接受了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摆脱功名仕进的反抗精神,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
1902年,卢信17岁时,其父令他赴试,以博取功名,但卢信以非已所愿,不予赴试。翌年,经王军演介绍,赴香港,应陈少白的邀请,任《中国日报》记者1,年仅18岁的卢信开始步入人生的征途。《中国日报》是香港兴中分会的机关报,为中国革命党报的鼻祖,它发刊于1900年1月25日,由孙中山委派的陈少白为社长兼总编辑。
1905年8月,孙中山创设中国同盟会本部于日本东京。9月,孙中山首派冯自由、李自重二人至香港,成立同盟分会。新旧同志先后加盟者有陈少白、李自重、冯自由、李纪堂、容星桥、邓荫南、郑贯公、黄世仲、卢信等。举陈少白为会长,冯自由为书记,郑贯公为庶务,黄世仲为交际。卢信成为香港同盟会首批加盟者2。
卢信在《中国日报》任事不久,其父病逝。卢父生前经营银行及丝绸商店,家业颇厚,并有良四数十亩。但是卢信投身革命后,已以身许国,无暇顾及先人遗业,于是变卖产业,东渡日本攻读政治学。时值同盟会成立不久,卢信常与孙中山及诸同志谈论革命大计。
在东京攻读期间,卢信与留日广东学生黄增?、夏重民、龙裔禧等创办东京《大江报》月刊,专事鼓吹三民主义,并以灌输海外华侨新知识为宗旨。出版数期后,因卢信赴檀香山主持《民生日报》而停3。
檀香山是兴中会发祥地,是孙中山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海外基地。但在1899年以后,由于梁启超以“名为保皇,实则革命”为幌子,把檀香山变成保皇派的基地。保皇会是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商李福基、冯秀石等人创立的“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的简称。其后发展到加拿大各处,以后又陆续发展到美国、墨西哥、中美、南美等地、共建立总会11个,支会103个康有为任正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保皇会的成立标志着康有为政治活动中反动性的一面开始日趋增长。
1903年10月,孙中山自日本抵达檀香山后,发现檀香山舆论完全为保皇党的《新中国报》(1900年发刊)所占领,乃令程蔚南将创刊于1894年间、完全为商业性质的《隆记报》改组为兴中会机关报《檀山新报》,并亲自撰文驳斥保皇报的谬论,扫除保皇流毒,重新夺回这块海外革命阵地。1907年,檀香山同志曾长福又改《檀山新报》为《民生日报》,作为檀香山同盟分会的机关报,主持人为原《隆记报》记者张泽黎。因缺负责人,曾长福等人致函东京同盟会部部,请求派人前来主持。其时卢信仍在日本留学,由于受孙中山的委派,他毅然辍学,并放弃东京《大江报》而赴檀任该报主笔。卢信到檀后,相继在《民生日报》上课文,言辞激烈,无所畏惧。时值西太后寿典,卢信发表《贱奴祝寿》一文,鼓吹革命反清。卢信的方论遭到保皇党的攻击和《民生日报》股东的干涉。卢信愤然辞职,拟即离檀,曾长福坚持挽留。卢信提出必须另创一报,编辑人须有绝对言论自由,不受股东干涉。曾长福即另行集资,卢信以全权创办新报,即《自由新报》。卢信取此名,意在宣传言论自由。该报于1908年8月创刊4,每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它成不檀香山中华革命军(即同盟会)机关报。卢信自任社长,黄坤为司理,孙科为译员,曾长福、黄亮、谭逵、梁海、杨广达等为董事。该报发刊后言论自由,不受股东拘束,因得高谈革命反清,无所顾忌。发刊词体现了其编辑人卢信痛山河之沉论,急欲唤起民众,荡除清廷,还我河山的决心:
“呜呼,神州已矣,痛黄裔其长沉;奴隶甘乎?哀人心之尽死。昊天不吊,二百年憔悴谁怜?虏运未终,四百兆酣嬉若梦。问汉家宫阙,哭断冬青。睹胡族衣冠,悲兴胡黍。回观大陆,尽是秋城。千重之毒雾重埋,半角之斜阳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声;帮国濒危,言其无罪。迩者人联同志,结文字之因缘;报号自由,振天声于海国。或者谓贾生痛哭,徒托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实际?今者力唱民族,疾呼同魂。文主激而不平,锋过刚而易折。志士舒投时之策,坚心权;少年编革命之书,即成党狱。旗未张乎独立,版曷出乎自由。不知七尺之躯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写恨,著作呜愁。问天而首难搔,避地而身焉托。风沉雨晦,呼始祖 ”而哀余;火热水深,问同胞其何似?江南已矣,子山挥泪成文;以宣尼变鲁之思,为庄生悲越之吟。有托而成,无微不到。发谈言之公是,借题目以予虚。措词则胸臆直舒,动听则心脾渐泌。善乎白香山之体,以远俗而祢精;江文通之词,以移情而见诵。惟老之可解,岂大雅之是。纵非锦绣能工,要亦辘膔自运。而况万流为海。奇才多入中,异彩定腾海外。江山异色,擇述何心?怕闻亡国之杜鹃,怜渠泣血,朝恼能言之鹦鹉,撩我伤情。谁鸣警世之钟,独树登坛之帜。先乎言论,继收实行。文字收工之日,还我山河;英雄应运之秋,荡平丑虏。”
《自由新报》发刊后,大遭清领事梁国英及保皇党徒之忌。他们以卢信所持入境护照虽为教员凭证,却另任报馆主笔,而报馆主笔不在美国移民法律只许中国官、商人、教员、学生、游客五种人入境之列为理由,向檀阜移民局指控卢信,说依照法律,卢信不得在檀居留,应即遣送出境。曾长福等立即延请律师向华盛顿工商部抗争。数月后,得工商部复电,解释报馆主笔亦属教员一类,可居留美国境域。结果卢信全获胜诉讼,并开创了中国报馆主笔取得入美境权利的先例。
卢信在〈〈自由新报〉〉上积极鼓吹革命反清,使该报成为檀香山销售量最大、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它公开宣布以“颠覆异族政府”和“建立中华共和国”为宗旨。除本岛和入口中国外,还远销南美洲、非洲各地,影响颇大。第二年(1909),卢信和孙科、许棠等,又创办〈〈大声报〉〉为〈〈自由新报〉〉之助。卢信还编印了〈〈自由言论〉〉、〈〈革命真理〉〉和〈〈扬州血泪〉〉等小册子,以高唱革命反清、光复旧物为职志,一时声名大著,几乎无日不与保皇会的〈〈新中国报〉〉展开笔战。
卢信在其所择〈〈人道〉〉一书中,专事評击世界不良的政治、军事与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富豪,反对战争。它于民国初年,风行一时。卢信工于写作,时人把他与廖平子、伍宪子并称为“顺德三杰。”
卢信在檀香山既为贯彻同盟会纲领而战斗,又结合过去在日本所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潜心研究美国宪法,为将来中国革命成功后的共和国宪法作宣传准备。1999年初,由日本东京秀光社印刷出版了他翻译的〈〈美国宪法志〉〉一书(两年后该书曾经再版)。卢信在该书序言中写道:“现在人民论其获享自由稍称完备者,莫亚于美利坚和众国,若试推究其原因,诚不得谓非宪法之力。余维中国情势与美国颇相类,土地广大,物产富饶,一国之内殊种杂处,是故合众国不行共和政治则不足以保持国内之治安。今中国时局,内忧外患继踵并起,将欲内之平种族之界限,则非取法美国必无以收长治久安之实效。”不过,卢信在肯定美国宪法的同时,又指出这部宪法不是最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种种弊端,希望将来的新中国能从此得到借鉴,取长补短。在他看来,美国政治最大的缺点和弊端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对立的问题与妇女参政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为美国宪法所未及注意。他指出,“然至于今,则风潮汹涌,社会之扰乱正未已?。焦头烂额,何如曲突徒薪。吾国人诚能注意此点,谋所以消融贫富之阶级,恢复妇女之大权,则美国以是而受困者适为吾国人借镜之资。”卢信看到了美国社会中的一些弊端,希望在中国未来的社会中不会重蹈覆辙。他研究和介绍美国宪法,对武昌起义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临时约法〉〉曾起过积极作用。
1907年卢信到檀,主持党报,并奉命开设同盟会(1903年后的檀香山兴中组织称之为“中华革命军”,1905年东京同盟会成立后,檀香山兴中会未邃改称),但直到1910年3月,改组才正式进行。当时孙中山自北美抵檀,在〈〈自由新报〉〉社召开会议,将中华革命军改组为同盟会,加盟者计二十余人,公推梁海为会长,曾长福为司库,卢信为书记。孙中山居檀二月后赴日。在檀时,卢信、孙科等陪同孙中山访问檀岛各阜,进行宣传演说。卢信、孙科与孙中山还合影留念。(附图)
孙中山临别时对卢信等人说:“吾辈宣传革命工作,已有党报为利器,不可不培养人才,为播将来革命种子,是以檀香山一阜,宜设一中文学校,为吾党之助也。”卢信受孙中山指示,与谭逵、杨广达、曾长福、程就、雷官进、黄坤、钟宇、李烈、梁海等人会商,各人认捐一百元,以为首倡。此举得到各界支持,邃开办由孙中山命名的“华文学校”,于1911年2月8日开学。此为檀香最早的公立华桥学校。同年4月,卢信返香港主持《中国日报》笔政时,代聘谢英伯为华文学校校长。1928年,该校为纪念孙中山而更名为檀香山学校,为培养革命人才,作出了卓著成绩。卢信为开办该校作出了贡献。
广州“三二九”起义失败以后,卢信为檀香山筹募员,积极筹款。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南方支部经营的《中国日报》,因革命经费支应浩繁,大有难以维持之势。卢信、黄坤等集侨资负责接办《中国日报》。广州光复后,《中国日报》社迁址广州,至1913年8月龙济光入粤,该报社遂被封禁停版。
辛亥年9月16日,首先光复香山县城。18日,卢信、黄时初由香港赶赴香山,说省城今始反正,需兵镇压敌人,李德铭即率队随卢黄两君,19日赶到省城,驻守东堤,以张声势。在光复广东时卢信有功与焉。
民国成立,卢信任广东省临时议会副议长(议长为黄锡铨),后又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兼院内财政委员。南北同意后,卢信在参议院提议华侨应享有参政权,国民党各议员附和此议案,结果议决参议院设有华侨参议员名额六名,在中央政府所在地选举。此项选举法于1912年8月公布。1913年春在北京选举华侨参议员,当选的有唐倞昌(美国《大同日报》社长)、吴湘(南洋英属侨商)、朱兆莘(留美学生)、谢良牧(槟榔屿侨商谢梦池之侄)、蒋报和(荷属泗水侨商)和卢信(檀香山《自由新报》社长、前临时政府参议员)等六人。
孙中山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专制卖国,卢信不愿与之同流,乃退出政界赴美国游历,不久,进入实业界。
1916年6月,袁世凯暴毙。黎元洪继任总统后,国会重开,卢信于是年8月应召复任参议院议员。1917年,卢信与部分国会议员随孙中山南下护法。同年9月18日,孙中山任命卢信为大元帅府参议。孙中山因受西南军阀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广东护法军政府大元帅职务,退居上海。卢信再次离开政界。
1920年底,孙中山南下广州重组军政府,卢信再次追随孙中山南下,与胡汉民、徐谦、戴季陶、伍朝區共同起草军政府组织大纲。
1922年8月和1926年初,卢信前后两度出任北京政府的农商总长和司法总长,但任职时间都很短。
卢信慨于时事日非,从1926年北京当局枪杀学生的“三一八”案起,任职逾月的卢信,引咎辞司法总长职,从此退出政界,杜门著述,以期对世道人心有所挽救。他先后出版《不彻底原理》、《不彻底意义》和《党争救国论》三书。
《党争救国论》一书是由“党争救国论”、“政党政治与训政”、“政党政治之实行”和“政党政治与时局”四篇时政论著所组成,分别于1927年、1930年。其时国民党已对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连年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卢信揭露“军阀专制,民不聊生,苛捐暴政甚于清代千万倍”,“军人有如毒蛇猛兽,敲脂剥髓,视人民为鱼肉”。晚年生活潦倒的卢信,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愈感不满。他希望通过各党派的互相竞争,由全国人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或国家主席,以便打倒“吾所极端反对”的国民党“一党专政”。他主张“提高各政党之权利,而后可以消灭军阀”。各党政党能否存在和发展,“全以民众之向背为准”,“无论何种强有之人,苛为人民公共之敌,而能永保其地位生命者未之有也”,等等。
卢信素重教育,“曾在顺德南畔村设立一义学,在平倡办立达中学,又常资助贫寒亲友学费”。
卢信晚年“悉惟典贷是赖”。1933年6月12日,卢信在贫病潦倒中逝世,年仅49岁。
卢信育有五子:忠任、忠伟、忠佩、忠健和忠伦。
注: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1978年台三版,第111页。
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1947年,上海初版,第15页。
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1947年,第152页。
《自用新报》创刊时间说法不一,《革命之倡导与发展》(兴中会上)载1908年夏历八月三十日;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载1908年9月;《檀香山华侨史》载1908年8月31日。《檀山华侨》载1908年8月30日。1908年农历八月小,没有三十日,只有二十九日,说该报创刊于1908年夏历八月三十日的实误。可能出版于1908年8月31日星期一。
《华侨革命开国史》,第35-36页。
《革命之倡导与发展》(兴中会上),第309-310页。
陆丹林《革命史谭》1947年再版,第286页。
《革命逸史》第四集,第201页。
《檀香山华侨史》1929年版,第63页-64页。
《历史档案》1981年第三期,第9-10页。
《华侨革命开国史》,第121-122页。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551页。
上海《民国日报》1920年12月6日。
《卢信公先生怖告》,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