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应彪与孙中山关系史料透视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马应彪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为振兴中国民族商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是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的赞助者,他的生平事迹,是一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笔者十多年来接触到一些马应彪先生的生平事迹资料,在他与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关系方面,与史实在甚相符者颇多。为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在此将马应彪与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史料作一粗浅透视,以就教于诸学者 [center]关于马应彪参加兴中会、同盟会问题[/center]   1987年,笔者先后拜读到《马应彪先生简史》和《一位淡薄名利的革命前辈》二篇文章,文章内容完全相同,前者是铅印本,后者是手抄复印件。作者都是郑卓德。作者称:“回想1894年本人只得十二岁”,“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当时我担任的职务是个秘密交通员(亦称谓小鬼队)”“因此就认识马应彪先生”。 ①   广东省统战部主编的《粤海同心》1994年第3期邗载一篇题为《爱国侨领、辛亥志士、商界巨子——马应彪传》文章,更具体地描述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时,马应彪“也在入会时,庄严地宣了誓”,“从此,马应彪便成了参与推翻千年帝制的兴中会的骨干。”文章列举1895年广州重阳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这一系列的起义及活动,马应彪不仅捐助大笔资金,而且厕身其间。其风险可想而知”。 ②文章进不步描述,“因此,到了1904年……联合为同盟会时,好被任命为管理起义急用的军需的庶务长”。 ③   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称:“统计上述兴中会员姓名,共为二百八十六人,系由甲午年十一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至甲辰年春旧金山兴中会成立时止。”④在1894年至1904年的286名兴中会员中未见马应彪及郑卓德二人姓名。又据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中国同盟会最初三年会员人名册》载:“立党初期乙已、丙午、丁未(民前五、六、七年)三年会员人名册一本,……册内所列姓名共九百六十人,照录如左。” ⑤在1905至1907年同盟会最初三年的960人中,也无马应彪、郑卓德二人姓名。 [center]关于马应彪任职问题[/center]   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没有设“军需庶务”此一职。同盟会设总理一职,下设执行、议事、司法三部;执行部下分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经理六科。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协助总理主持部工作,总理不在时,代行一切。⑥有文章说马应彪“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府庶务长,财政厅总参议”。⑦据查,1911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胡汉民任广东都督职。军政府组织如下:都督胡汉民;总参议朱执信;军事部长蒋尊簋、魏邦平为副;财政部长李煜堂、廖仲恺为副;民政部长黎国廉、伍藉般为副;司法部长王宠惠、汪祖泽为副;外交部长伍廷芳、陈少白为副;交通部长梁如浩;实业部长王宠佑、利寅为副;教育部长丘逢甲;部顾问官何启、韦玉;枢密处朱执信、李文范、李杞堂、廖仲恺、黄世仲、陈少白、李茂之、杜应坤、陈融、李海云、刘古香、胡毅生、谢鲁倩、姚雨平、谢良收、谢适群、毛文明。在陈炯明代督及胡汉民回任粤督期间,又先后任用李树芬长卫生、程天斗长公事务、钟荣光长教育、邓铿军政、陈景华长民政、廖仲恺长财政、罗文干长司法、朱执信长核计院、邹鲁任官银钱局总办。⑧光复后的1911年至1912年的广东军政府期间,都未发现马应彪在“光复后,任大元帅府庶务长”,统管物资军需。9大元帅府是孙中山南下护法期间成立的,并非“光复“期间。   孙中山于1917——1918年和1923——1924年两度在广州就任大元帅,大元帅府未设立“庶务长”此一职。10 马应彪唯一一次被任命为大元帅府筹饷委员的时间是1917年9月16日,任状号数是107号。11 1923年——1925年孙中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期间,未任命马应彪任何职务。 [center]关于马应彪到哈尔滨会见吴禄贞问题。[/center]   《马应彪先生简史》和《一位淡薄名利的革命前辈》记载:“1920年,孙中山先生开府广州,马先生经常由香港到穗云会晤孙中山……孙先生说黑龙江督烟吴禄贞以前是个革命党人,他那时你可以开个地盘。可是,马先生并不认识督军其人,在孙先生到哈尔滨云。”作者不察,吴禄贞于1911年11月7日在石家庄被袁世凯的人暗杀了。12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同处3月4日发布《令准陆军部呈请奖恤吴禄贞等文》命令:“吴禄贞,张世膺、周维桢三氏者,为同胞惨死“,”查吴禄贞应该照大将军例,赐一时恤金一千五百无,遗族每年恤金八百元“。13 吴禄贞被害于1911年,1920年孙中山何来叫郑卓陪马应彪到哈尔滨去会见“督军”商洽开办先施公司事?至于那些绘声绘色描述“我们”如何乘俄国船到天津转搭火车去黑龙江,又如何去参观成成吉思汗陵墓(其墓在内蒙古而不在哈尔滨——笔者注)等等显然是子虚乌有。 [center]关于马应彪担任筹赈灾才长问题。[/center]   1915年7月1日起,广州及北江、西江、东江等在面积地区普降暴雨,造成这些地区火灾严重。当时许多慈善机构和人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救死扶伤,收尸殓葬。当是龙济光为首的政府成立了一个《救灾公所》,负责救灾工作。有许多慈善人士到“救灾公所”协助工作,“义务员”到各处查水清、送草包,大米、饼干等救灾物资,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这些救灾物资款项虽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还尽了他们的努力。笔者查阅当时广州出版的报纸,该报逐日报导灾情及报载多批“义务员”名单,以及第一次,第二次“助赈芳名列”,《港商赴三水散赈之报告》、《全省筹赈处职员一览表》等许多名单,未发现马应彪其名。14 因此有这些文章载马应彪“担任筹赈灾团长”一事,15 根据亦不足,至于孙中山为关心广东此次水灾打电报给马应彪等人,马加电给孙中山,来往电报经郑卓德亲手办理的描述,16 经查《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均无此电。 [center]关于马应彪向孙中山赠款赠衣问题。[/center]   《一位淡薄名利的革命前辈》的作者称:孙中山“经常写便条向有钱的同志借贷,字句很简单,例如:‘请借五百元,文’,我拿着这条子去找马应彪先生”,“至于马先生自愿交给孙中山先生多少钱,我也记不清楚有多少,总之马先生捐助革命经费是一个可观的数字”17 而苏柏干远以《爱国爱乡的商业巨人马应彪与伟大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为题,1989年在香港演说时谓:”据现尚健在的一百又六岁的孙中山侍从武官郑卓先生说,’当时我经手拿孙中山条子向应彪先生取款每次五百元(等于现在8万元),忘记多少次了。”而《马应彪传》称:孙中山侍卫郑卓德拿着孙中山的条子向马应彪借钱,马二话没说,从身上拿出了500元交,交给了郑卓德,”这样的事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据史料记载,光新金山捐资,便达四万元之巨,而这仅仅是几个月这内。具体数字为4256712银元”。⒅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世人视凶的手迹为无价之宝,马先生为何没有留下一张孙中山借条作为传家宝而轻易将无数次序据”撕得粉碎,扔了”呢?费解。   郑卓德说他于1912年初受孙中山指派到上海先施公司购了一百二十多件皮大衣,孙中山在谒明孝陵时,”所有同云的广东人士,都已穿上了厚实,暖和的皮大衣”。这一百二十多件皮大衣的款,马应彪一笔勾销了。⒆   据查,马应彪在上海开办先施公司的时间为1917年10月20日。⒇而孙中山率领文武百官谒明孝陵的时间是1912年2月15日。郑卓德怎么可能在上海先施公司开办前五年多就受孙中山派遗向先施公司赊购一百二十多件皮大衣呢?马先生又怎么能“不作保留,也不挂账”呢?   多年《民生日报》1912年6月6日发表题为《卫生司传马应彪认疫》一文日:”广东卫生司谕马应彪文:防疫发生,殛应先事防范,以杜传染。故本司特箸防范疫说,分发各府、州、县,书,诸多不埔之处,实属闭塞民智,且与本司行政,大为障碍。为此,谕传该民,遵即于本月初六日上午句钟以前,到司将理由明白解释,勿得延缓云云。”   当时广东卫生司司长为李树芬。孙中山解临时大总统职后,于同年4月25日抵达广州,参观、访问粤、港、澳后于6月15日离穗赴港返上海。广东卫生司6月6日谕传马应彪时,孙中山仍逗留广州   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4月8日发表题为《孙总统欢宴商记》一文,日:“日昨香港殷高马应彪等数十人,应大元帅之召,已抵省,大元帅特在士敏士厂大本营请宴。三十一日四时,各商在亚洲酒店会齐,乘坐电船,往河南大本营联谒大元帅。”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抵广州,重建军政府,任陆海军大元帅,他很重视华侨包括港澳门同胞的联络工作,希望华侨在经济方面支持广东军政府。   马应彪是不是“参与推翻千年帝制的兴中会的骨干”,同盟会、广东都督府、大元帅府时期的“庶务长“等问题,从上述列举事这就一目了然了。他是一位爱国爱乡的殷商。在其家乡兴办许多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已有多篇文章论述。在此须作一补充的是他对岭南大学的贡献。1918年和1920年,他独资兴建“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和”马应彪招待室”,1920年他与其他慈善人士合资兴建“十友堂”,十个人,每人出资一万港元兴建而成。因马先生对岭南大学出力甚大。因而被选为“第一届私立岭大校董”之一。第一届岭大校董18人,钟荣光被举为校董会主席兼校长。该校董会成立于1972年1月,3月向国民政府呈页立案,8月1晶成立私立岭南大学。早在1918年,岭南学校举马应彪为董事,是国人任该校董事的第一人。 注: 郑卓德《一位淡薄名利的革命前辈》1987年6月手抄本复印件,第1页。 ③谭元享《爱国侨领、辛亥志士、商界巨子一马应彪传》载《粤海同心1994年第3期,第16页。 ④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第15—65页。 ⑤冯自由《革命逸史》第6集,第64—86页。 ⑥《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350页。 ⑦华键《爱国华侨,商界巨子马应彪》、载《中山文史》1985年第五。六辑合刊。第107页。 ⑧吕芳上《朱执信与中国革命》,台1978年版,第131页。 ⑨李未泯《爱国爱乡的马应彪》,载《中山文史》1985年第五、六辑合刊,第109页。 ⑩《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541——608页。 ⑾《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549页。 ⑿赵宗颇、夏菊芳《吴禄贞》1982年上海版,第90——91页。 ⒀《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73页。 ⒁《华国报》1915年7月1日、8日、10日、12日、20日、23日、28日、31日。 ⒂苏柏干远《爱国爱乡的商业巨人马应彪与伟大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1989年12月在香港演讲手稿复印件,第6页。 ⒃郑卓德《一位淡薄名利的革命前辈》第4页。 ⒄同⒃,第3页。 ⒅同②,第16页。 ⒆《粤海同心》1994年第4期,第12页。 ⒇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10月21日《先施公司开幕记》。 (21)《南大与华侨》第6卷第1号,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