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三殓四棺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逝世北京[/center]
孙中山因患肝癌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孙中山病危时,对他的后事、遗体的处理和葬仪,曾作过吩咐。对遗体,他叫送协和医院作医学解剖研究。至于葬仪和棺式,他吩咐仿照苏联领袖列宁的殡殓办法,也要任民众瞻仰遗容。他说:“我一生仰慕列宁,我希望死后能象列宁一样,用那样的棺。”
关于孙中山的葬地问题,早在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3月10日(星期日)与胡汉民郭汉章以及他的子女到紫金山狩猎时就说过:“候他日逝世,当向国民乞此一块土,以安置躯壳耳。”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候,遗体送北京协和医院施行手术(去内脏和防腐)。13日,国民党致电苏联莫斯科定制玻璃棺。手术于15日完成,即用协和医院内旧存的美国式棺木暂殓,待苏联棺运抵时即重殓。此棺为美国上等沉香木料所制,上方用玻璃制成,棺之隔层为透明体,启开上盖后,即可看见孙中山遗容。遗体穿民国大礼服,足穿皮鞋,内衣完全西式,头戴大礼貌。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入殓的第一副棺材。
3月19日,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大殿,供人民群众瞻仰凭吊。
[center]暂厝西山[/center]
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石塔中暂厝,并派生前副官马湘率领卫士七人留守护卫。碧云寺石塔原名金钢宝座塔,是仿印度佛塔建成的,为明朝魏忠贤所造,塔中空,其内有二尺三寸高之石龛,龛的左右有石级,可登塔顶,俯视西山,景色尽在眼底。
3月30日,苏联派专员护送的玻璃棺由西伯利亚转东三省铁路运抵北京。孔祥熙到车站迎接。并检视完好无损。但经医生检查认为,该棺不适合中国南方气候条件,如用该棺葬于北方,遗体大约可保存一百五十年,如茔葬南方,则仅能保留二十余年。遵照孙中山遗愿,遗体将葬南京钟山,这时发现遗体颜色逐渐变黑,因此决定再向美国定制铜馆殓葬南京。因而玻璃棺备而未用,完全不是如某些人回忆的那样,说玻璃棺在运送过程中破损了不能用。如上所述,孙中山遗体15日入殓是用协和医院内旧存的美国式棺木暂殓的,待苏联棺运来时而重殓。现在检查结果苏联棺不适合用,因此又由协和医院楠木另制中式新棺。
4月5日是清明节,在碧去寺将暂用之西式棺揭开,移孙中山遗体至楠木棺内,内棺铝制,里面满贮“福马木”药液,遗体全身浸于药液中,上加玻璃片,可见全身,玻璃片再加棺盖。②安放石塔内原址。这是孙中山遗体第一次易棺第二次入殓,用第二副棺材。
孙中山遗体虽然经过防腐处理,但终因技术问题,只过二十天左右就发现皮变黑。经专家鉴定,不能长期保存供瞻仰,③完全不是象有些人的回忆录所说的是由于1926年军阀张军昌放火烧孙中山的棺材以后孙中山遗容才日渐变黑的。
由于遗体不能长久保存,决定用铜棺土葬,1925年8月向美国定制的铜棺运抵上海。④铜绾价约在一万五千两至三万两之普。由费城拜叶汤棺公司制造。此棺制以精铜,雕有美观花纹,中空作圆形,棺身之制造,是作两块精铜翻砂而成,其盖亦用精铜翻成。内部置以最精美之绸料,重量共一千零五十磅(合476.7公斤)能保存遗体至数百年之久。⑤该铜馆长2.24米,宽0.8米,高0.65米。⑥头尾大小相同。由此可见,孙中山遗体决定改用铜棺土葬是孙中山逝世后不久亦决定的,困此铜馆能在1925年8月前亦运抵上海,初放置香山路中山故居。1972年5月转运南京,1928年12月23日由南京去抵北京。⑦
孙中山奉安南京中山陵仪式原定1929年3月12日举行,后因中山大道工程未能加期竣工而改为6月1日举行。
为参加孙中山奉安典礼,夫人宋庆龄于1929年5月18日由德国经苏联回国抵达北京。5月20日下午,孙科和协和医院史蒂芬到碧云寺率守灵卫士将孙中山楠木棺内药液放净,史蒂芬将遗体揩拭清洁,用洁白绷带布周身包裹,22日,宋庆龄、科在场,由于史蒂芬将孙中山遗体加裹的绸,并理发。由孙科、郑洪年、马湘为孙中山穿白绫内衫。白绫内衬。白罗长衫外加黑缎马褂、白丝手套、白丝袜、黑缎鞋,头首以下复盖着锦缎方被。整理毕,孙中山遗体由孙科、林森、吴铁城、盛情 酒从楠木棺中移至铜棺内。宋庆龄夫人在旁亲视含殓。由孙科率卫士封棺移至祭堂。此为孙中山第二次易棺。启用第三副棺材。连同苏联所赠玻璃(未启用过),共四副棺材。
换棺时遗体上换下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放在原厝的楠木棺内。5月22日封存在原石塔中,作为孙中山灵榇停厝碧石寺四年的纪念。当时石碑上有胡汉民题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八个大写出,旁署:“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上浣胡汉民敬题。”
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内至今仍陈列着一副引人注目的玻璃棺,这亦是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诺夫赠送到北京的玻璃棺。棺长5尺2寸(合约1。74米)、高1尺5寸,头宽2尺,尾1尺6寸。棺之外盖及外层均系钢质镀镍,内盖为玻璃质,可透视内部。
由于当时孙中山的遗体已变色,决定用铜棺土葬,无须再用玻璃钢棺。因此从未使用过的玻璃棺作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纪念物,陈列在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内。
[center]奉安钟山[/center]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榇由西山碧云寺起灵南下,经京津、津浦铁路线于5月28日运抵南京。6月1日安葬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中茅山坡海拔158米的高处。
中山陵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山东省人)设计建设的,他不仅设计建造了雄伟壮丽的中山陵,同时还设计了闻名中外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为此呕心沥血,还未看到孙中山安葬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落成(1931年建成)就于1929年5月18日病逝,年仅36岁。
中山陵从1926年1月动工,3 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际举会陵墓奠基礼,至1929年6月1日安葬,用了三年多时间建好祭堂和墓室。其余建筑待安葬后才逐步完成。祭堂中央的孙中山石坐像也在1930年11月12日才举行揭幕典礼。主要建筑物有祭堂、墓室、墓道和碑亭等。从陵园入口处上达祭堂共有三百九十二级花岗石砌成的台阶。祭堂正中孙中山穿长袍马褂面南而坐的全身像,高5米,是由波兰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矾石雕刻而成,造价150万法郎。祭堂后面有一小门,上刻孙中山手迹“浩气长存”,此即墓室门。墓室呈圆形,高11米,直径18米与祭堂相通。⑧墓室石矿石棺模型上安放着由捷克人高祺雕刻的身穿中山装的孙中山大理石卧像,供人们瞻仰。据北京版《北洋画》1929年6月25日336期《中山奉安与外国人》一文介绍:“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所刻中山长眠石像”,“闻模型系于年前,在西山碧云寺用石膏从中山遗骸上印制而得,故神态逼真,尺寸大小,悉依原体,周围绕以国花。刻工费时十五个月,代价约合十万金”,重量一吨半。装殓在铜棺内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就安葬在石卧像底下1.5米深的墓穴中,周围用钢筋水泥封固。
对于孙中山的灵柩至今有各种不同的传闻,有的说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运到台湾去了,有人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在台北见到孙中山灵柩的情形;有的说在抗战时期被日机炸毁了;有的说在十年浩劫中被掘墓焚毁了;有的说风化了等等,传说纷纭。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走访过解放后退休的拱卫孙中山陵墓的老人;还访问过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处,都证实孙中山遗体自1929年6月1日安葬南京钟山后,一直由孙中山生前卫士组成的拱卫组守护着,直至解放。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山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始终受到保护,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陵园也安然无恙。孙中山灵柩自安葬至今从未移动过,完好无损。
注:
①《中山先生荣哀录》,上海广智书店,1927年7月版。
②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4月9日《孙先生遗体改殓》。
③《总理哀思录节要》。
④《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24日《先大元帅葬事进行近况》。
⑤《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0日《孙中山铜棺现在孙邸》。
⑥《总理奉安纪念册》。
⑦《总理奉移纪念册》。
⑧周道纯《中山陵园博记》,1989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