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名号考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为保行动秘密,孙中山除原名、字、号以外,还有许多化名、笔名。生前死后还有衔称和尊称。现按时间顺序作一简单介绍。
名字、别号
德明
孙中山传记、年谱、名人词典等,大都将“德明“列为孙中山的“字”。如尚明轩《孙中山传》(1981年北京版)、《孙中山年谱》(1980年中华书局版)、《中华民国史》(1881年中华书局版)等均列孙中山字德明。罗家伦主编《国父年谱》(1969年台湾版)和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1982年台湾版)、《孙中山年谱长编》(1991年中华书局版)则列孙中山的谱名为德明。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1945年上海版)第6页载:“十七世祖考达成公妣杨孺人……生三子,长德彰,名眉,字寿屏;次德佑;三德明,即国父,名文,字逸仙,号中山。”该书第37页转录中山故居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记孙中山:“十八世祖德明,生同治丙寅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卒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已时,寿六十岁。”证明“德明”十谱名,即上族谱的名,与德彰、德佑同为“德”字辈。德彰名眉,字寿屏;德佑五岁而殇,未取字,只存谱名。故“德明”应是孙中山的谱名而不是“字”。“字”是成年后另取的别号。孙中山平时只与亲属通讯时才用德明这个谱名。
帝象
孙中山出世后不久,由其母亲取乳名帝象,“因我母向日奉关帝象,生平信佛,取号‘帝象’者,望我将来象关帝耳。”1884年4月15日孙中山入学香港中央书院时仍以“孙帝象”名字注册,学号编为2746。
帝朱
1879年秋,孙中山入檀香山英基督教监理会主办的男子中学“意奥兰尼学校”读书时,孙中山以“孙帝朱”的名字注册。
文
“文”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最早使用此名见于1894年6月上李鸿章,他开头就自我介绍:“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书末暑“文谨禀。”
从此至1925年3月11日逝世前在遗嘱上签字,31年间所颁发各种政令、文告、通讯、题签等,大抵皆用此名。取名的由来,一说是他10岁(虚岁)上学是为塾师所取,另一说是他父亲所取学名,又一说为其立志革命时,自改名文,取义于前有武子,以兵法而垂后世,已则以文治而改革。孙本人有时也把“孙文逸仙”并用,如为《支那现势地图》题跋、为《三十三年之梦》作序、为《支那革命实见记》作序均署孙文逸仙。
日新
1883年底,孙中山入英基督教圣公会所办得拔萃书室读书,当时与陆皓东等由美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在香港美国纲纪慎会礼拜堂洗礼加入基督教时,孙暑名“日新”;陆皓东暑名“中桂”。
逸仙
洗礼后,孙中山得国学老师区凤墀根据粤语谐音易“日新”为“逸仙”。此后在其与友人亲属通讯中常用此名。至今,西欧人喜欢称孙中山为孙逸仙。
中山樵
1897年7月,孙中山离伦敦经加拿大,8月抵达日本。亡命东京之初,与日人平山周、宫崎寅藏相识。据平山周后来回忆:
“一日同车访犬养,归途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桥外对鹤馆(旅社),掌柜不知总理之为中国扔,出宿泊帖(旅客登记薄),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门标,乃执笔书姓中山,未书名,总理忽夺笔自署‘樵’,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总理号中山,盖原如此。“中山”原是日本人的姓,孙即改日本姓,名中山樵,为秘密活动起见,辛亥革命前,他本人有时偶用“中山”、或“樵”、或“中山樵”。同志则多以中山称他。民国成立后,国人习惯上称“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他逝世后,为永远纪念他,其陵墓取名中山陵,故乡改称中山县(原名香山县),其他以中山二字命名者,有学校、公园、道路、碑碣、铜像、图书馆、纪念馆、楼堂、港口及至服装。
载之
1896年10月,孙中山伦敦蒙难后于11月复函英国汉学家斱理斯时称:“仆姓孙名文,字载之,号逸仙……。”“载之二字,系由成语‘文以载道而来,并无别情’。”
化名
陈文
1896年10月,孙中山第一次到美国时,因未知悉华侨情况,不敢使用真名,改称陈文,号载之。同年9月23朱,孙中山由纽约乘船赴英国,30日抵利物浦,当晚到达伦敦,蹴居葛兰旅店,为保密起见,化名陈文,号载之。
林行仙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囚于中国驻英公使馆期间化名林行仙。10月17日,柯尔之妻书字条送康德黎曰:“……君友之名,某知其为林行仙。”
兴公
1899年7月17日,章太炎致汪康年函中谈及他在日本横滨时会见化名“兴公”的孙中山的情况:“兴公亦在横滨,自署中山樵,尝一见之,聆其议论,谓不瓜分不足以恢复,斯言即浴血之意,可谓卓识。”
高野长雄
辛亥革命前,在日本的亡命客,多有用日本姓名,以避日人歧视,如陈少白取名服部次郎,梁启超称吉田晋,等等。孙既取名中山樵,渐为人所知,为秘密活动计,平山周为其取另一日姓高野。此名最早见于1900年10月下旬《致刘家询函》,署名为
“长雄”。1906年11月22日《复张永福林义顺函》亦署“高野”。日本人高野长英(1804—1850),是一位维新志士,业医,因反对幕府政策被处以无期徒刑,最后自杀身亡。孙中山景仰其精神,自称“高野长雄”,以示敬慕。
吴仲
1900年,孙中山为寻求日本援助,以发动惠州起义,9月26日,化名吴仲,乘台南丸,离开日本门司港赴台湾。
山月
1901、1902年间孙中山住横滨时化名山月。
中山二郎
1901年6月30日孙中山住横滨赴神户,在荣町三丁目西
村旅馆投宿,化名“中山二郎。”
杜嘉诺
1903年1月,孙中山自日本经香港赴越南河内参观工业博览会。在河内居留期间,结识华侨黄隆生等,成立了兴中分会。在赴西贡时,自称为美国报馆记者,化名“杜嘉诺”。
武公
孙中山在南洋秘密活动时的通讯暗号为武公。
高达生
1907年3月下旬,孙中山自日本赴新加坡,协助当地同盟会分会筹办《中兴日报》,然后赴西贡转河内,在河内甘必达街六十一号华侨林华生宅居住,化名高达生。
李竹痴
1906、1907年间,孙中山往来于南洋各地,未免英殖民当局干涉,在吉隆坡、新加坡时曾化名“李竹痴”。李竹痴是华侨,福建人,新加坡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借用其名,以便入境。
东山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潮州、惠州等地起义,孙中山化名“东山”,与起义领导人许雪秋等通函电。如许致函张永福、陈楚楠称:“东山(即中山)先生注意海、陆二处,经已函弟到口面商一切……。”“今天又承自由兄接东山先生来信,指定海、陆二处必要开办云。”
Dokans.Dr.Alaha
1910年6月,孙中山致函檀香山同盟会会员时谈到他从檀香山到日本登陆后被日本警察跟踪的一段故事:横滨警察长向内务大臣报告,“Dokans即孙逸仙,已由“蒙古”船到埠,请指示如何处分。”“而弟入东京,则改名为Dr.Alaha。”
阿罗哈
1910年6月10日,孙中山自檀香山抵达日本横滨,住旅馆时署名阿罗哈,日本友人宫崎滔天写道:“投宿福冈屋的孙逸仙高野长雄,一变为夏威夷的绅士阿罗哈,而改住西村旅馆。”
笔名
中原逐鹿士
1897年6月,孙中山离伦敦之前,于6月28日,孙中山在他译赠南方熊楠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1897年伦敦版)第一面为南方熊楠亲书:“恭呈 南方熊楠先生大人雅致 中原逐鹿士孙文拜言”字样。
南洋小学生
1907年8月20日,《中兴日报》在新加坡出版,成为南洋革命党人反对改良派和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孙中山于1908年9月12日、9月15日和10月9日,分别为该报亲自撰写《论革命召瓜分之祸者乃不识时务者也》、《平实尚不肯认错》和《平实开口便错》三篇文章,力驳保皇会谬论,文章署名“南洋小学生。”
衔称、尊称
总理
孙中山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多以他的职衔。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4年7月8日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前后担任上述政党的总理职务。因而在上述相应时期,人们称他为孙总理。
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此时人们称他为孙大总统。
大元帅
1917年至1918年、1923年至逝世,孙中山在广州组织革命军政府,就任军政府大元帅,被称为孙大元帅。
国父
孙中山倡导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孙中山逝世后,有些悼念文章及挽联,已用“国父”一词。为表尊荣,于1940年3月29日公布:经当时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一致决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通令全国遵行。从此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甚至连日本,也有人称中山为国父者,如1975年日本出版介绍孙中山与日友梅屋庄吉友谊的书,书名为《国父孙文与梅屋庄吉》就是一例。
孙中山因革命的需要,有名字、别号、化名、笔名、衔称、尊称共二十八个。此外还有如翠溪、中山方、高野方、肖大江、张宣、无恙生、艾斯高野、强武等化名和石头仔、洪秀全、番鬼仔、孙行者、山将军、吴大帝、孙大炮等绰号。据庄政《国父生平与志业》考证,孙中山名号、绰号共四十个之多。随着孙中山研究得深入和史料的不断发现,孙中山的化名可能还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