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为孙中山一组图片正名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从1917年7月至1924年11月,前后三次在广州组织政府,时间共约四年半。在此期间有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并留下了不少珍贵历史照片。由于不旮的照片收藏者没有注明时间、事件、人物、地点,致使有许多被弄错。孙中山于1924年6月29日在广州北较场检阅军警团并举行授旗礼式上的一组照片长期误传就是一个例子。为准确说明这一历史活动,有必要弄清这组图片,为其正名。   不论大陆还是台湾已出版的各种纪念孙中山图集,有一组背景、人物相同或相似的照片,但各自说明的时间、事件完全不同,究竟哪能个对,哪个错?现将各版本说明列于后:   附图39:   在〈〈国父勋荣和墨宝〉〉(中山出版社1975年台北版—)第77页说明:“1923年3月2日国父阅兵情形。“   附图40:   在〈〈国父画传〉〉(1965年11月台北版)第120页说明:“回粤就任大元帅后检阅军队(民国十二年三月二日在广州东较场)。”   在《国父勋荣与墨宝》第77页说明:“民国十二年三月二日国父就职大元帅,阅兵于广州市弱较场。”   在〈〈中华民国史画〉〉(近代中国出版社,1978年2月台北版)第399页说明:“国父于十二年成立大本营后在广州东较场阅兵。”   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新闻社,1981年10月北京版)第60页说明:“1923年2月孙中山先生就任大元帅后检阅军队。”   在〈〈国父图像墨迹集珍〉〉(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2月台北版)第313页说明:“国父于民国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抵达广州,复任大元帅后在广州东较场检阅军队。”   附图41: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北京版)220图说明:“孙中山在阅兵(1923年2月21日)。”   附图42:   在《孙中山先生画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9月北京版)493图说明:1923孙中山在广州东较场检阅军队”。   附图43: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219图说明:“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从香港抵达广州,当天在东郊设立大元帅府举行大元帅就职典礼。孙中山右侧廖促恺。”   附图44:   在《良友》(1926年11月上海版)第22页说明:1924年6月“先生在黄埔向军官学校学生演说”。   在《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册》(长城出版社,1984年12版)第56页说明:1924年6月“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时间向师生发表演说。”   附图45:   在《良友》第21页说明:1923年“先生就职时阅兵授旗”。   在《国父画传》第122页说明:1923年3月2日孙中山“授旗”。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221图说明:“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时阅兵授旗。”   附图46:   在《中华民国史画》第405页说明:“国父接见商团代表,恺切晓谕:取缔私运军火,是政府的责任。”   在《国父国像墨迹集珍》第329页说明:“十三年八月十四日国父为政府扣留枪械一事对广州商团代表训话。”   在《孙中山先生画册》587图说明:1924年6月“孙中山在阅兵时讲话”。   除上述八种图片外,还有《良友》第21页图和《国父画传》第122页上图,均属此组图片。因图像不清,未能附上。   综上八种图片,从1926年版的《良友》《孙中山特刊》,至1986年的《孙中山先生画册》,在此六十年间,各种版本的说明,大都认为它们是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返粤复任陆海军元帅职期间的2—3月举行就职典礼上阅兵与授旗时的照片。地点是在广州东较场或北较场。其次,如图44,则认为是1924年6月孙中山向黄埔军校师生演说。再次,如图46,则认为是1924年8月孙中山接见商团代表。   这组图片,既不是1923年2—3月间所摄,也不是1924年孙中山向军校师生演说或接见商团代表,而是1924年6月29日在北较场阅兵授旗。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从上海抵达广州,复任大元帅职,这时廖仲恺没有随同孙中山南下,而是伴同越飞赴日本。①2月26日廖在日本致函蒋介石时说:“恺长居热海,计尚有三星期逗留也。”②廖仲恺于同年4月4日才返抵广州。③而在此八幅图片中,六幅图中有廖仲恺在场,且从人物衣着看,这批图片决不是在1923年2—3月间天气寒冷时摄。其次,根据是年2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载:“孙总统于昨日(21日)下午三时抵省,在天字码头受群众大欢迎,即入省公署暂憩。”又据该报23日电:“军政各要人,昨晚在农林试验场开欢迎孙总统大宴会。”   孙中山此次返粤,的确受到广州军政各界及人民团体的隆重欢迎。孙中山从登上天字码头起,经过永汉南路、吉祥路等至省公署地段,都搭盖欢迎牌楼,并鸣放礼炮109发、奏军乐、燃放鞭炮,欢迎场面非常热烈。2月22日晚,孙中山在农林试验场(原陈炯明军总司令部)参加军政要人欢迎他的隆重宴会。但孙中山并没有举行阅兵、授旗的就职典礼;4月1日孙中山从农林试验场迁往河南士敏士厂大元帅府时,亦未举行任何典礼。④   至于图44,则认为是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向黄埔军校师生演说一说,亦误。它与图43的背景,人物相同,不过图43是前立者邓彦华在代孙中山宣读训词,图44是将纸卷筒拿在手中而已。而且根据《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6月17日《帅座赴军校开幕盛况》报导:“昨十六日”孙中山在校长室稍休息后,“即赴礼堂演说”。就是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向师生演说是在礼堂内,并有当时照片为据,并非如该图在野外。   至于图46,也不可能是接见商团代表。如接见商团的话,不必有如此众多的武装队伍森严警卫,而且孙中山后面竖有三面旗。接见商团代表是在河南士敏士厂大元帅府内,不在室外。亦不必竖旗欢迎。   为详细说明此组图片的历史背景,不得不详引有关资料。   《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6月30日在题为《大元帅检阅军警团并举行授旗礼式》的报导中报导:“昨29日上午十时,大元帅在北较场检阅广东警卫军、广州武装警察、粤省商品团,并举行授旗礼式。军警与商团之实行联合,此次实为创举,故主其事者极为隆重,中外人士之莅场参观者甚众,洵属空前之盛举。”当时的《申报》也报导了此次活动。   参加此次检阅的警卫军共一千二百人;武装警察共五百四十人;商团军共四百八十人,总共二千人。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虽也隆重,但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只有四百九十九人。此外,还有滇干部学校学生四百人、陆军讲武堂学生三百五十人赴北较场参观这次阅兵式。   为此次隆重的阅兵授旗典礼,在北较场操场上搭有牌楼一座,中悬“保障民权”四字横额,牌楼周围伴以青天白日旗及彩旗,牌楼上设阅兵坛及来宾参观席,如图42。   授旗台设在操场的东边,其保卫工作由公安局卫队分站保卫,并有消防认及手提救火机等设备。如图45。   是日上午十时二十分,孙中山偕同大本营侍卫副官、参军处、参谋部各人员到场,即由警卫军司令员吴铁城及总指挥欧阳驹引导,孙中山开始检阅,顺序巡视各队一周,如图39。孙中山经过时,各部队均举枪,军官则撇刀为礼。至十时三十四分检阅毕,孙中山登上阅兵坛休息,如图40、41。   授旗式开始,孙中山步下阅兵坛,举行授旗礼式。授旗前,首先由参军邓彦华宣读孙中山回阅兵坛当中而坐。在孙中山后面站立者有建设部长林森、外交部长伍朝枢、广东省长廖仲恺、军政部长程潜、参军长张开儒,以及陈树人、蒋群、胡谦、孙科、陈其瑗、马超俊等要人,如图40。此外,外国来宾有日本武官佐佐木、大西洋领事柯达、苏联驻粤代表团鲍罗庭、东方通讯社主任樱井,及法国海军军官,众多中外各界人士亦到场参观。   接着由省长廖仲恺代表团孙中山宣读演说词(《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均未收入。现抄录如下:   “今日诸将官在此联合演习,大元帅非常嘉勉。以今日之动作看来,训练上似未甚充分。然欲达此目的,非经过长时间不可。今以如此短促时间,竟有此结果,大元帅对于各将官,非常嘉尚。在广东现在时候,及中国状态中,革命十三年来,尚未达到国利民福目的。现欲国基巩固,民生东利,使全国得享革命成功后之幸福,固须由全国人民奋起协助。但仍要穿军服者本其领,与人民合作,方能迅速收其效果。所谓本领者,即由训练而得之好结果也。故将来结果之良否,当视乎军警之能否努力革命及商团之能否捍卫地方为断。诸君在此短促时期中,已有些成绩,果能继续奋斗努力干去,得收民生乐利之效果,可断言也。然而须着着实实而如何方能达此目的,则继续向训练上加工做去。则大元帅所希望于诸君者。”   为表示隆重,航空局特派一架飞机助兴,并散发传单。传单内容是:“广州之市,翳维粤京,建牙开府,以征不庭。置戍设卫,用策安宁,地方专责,警卫军民。警察职守,和平军人,人民自卫,商团聿兴。知斯三者,共保太平,今操典礼,达观厥成。元戎检阅,授以旄旌,官民合作,上下同情。奠定羊石,有如长城,漪欤休哉,地方安宁。”   传单内容说明孙中山开府羊城,为巩固政权,举行警卫军、武装警察、商团军三者联合检阅、授旗的隆重礼式。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从上海返抵广州,驻农林试验场,复任大元帅职。农林试验场在何处?为何一个多月后迁河南士敏土厂?在此顺便一提。   农林试验场在广州东面,今梅花村、农林路一带,面积总计四百五十余亩,原为广东公立农林专门学校学生实习研究的场所。陈炯明军驻广州时,其总部设于内。1923年1月,滇桂联军进入广州,陈炯明率部退往惠洲后,滇军总司令部设于此。孙中山抵粤后,于3月初设大本营于该场,由于建筑物不敷办公,故决定将大元帅府迁往河南士敏土厂。该场以七十万元价银为广东银行承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