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手书山田良政碑文真伪辨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山国良政先生是为中国民主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个外国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孙中山于是年10月,命令郑士良等人举义于广东惠州三洲田,大败清军,生擒归善县(今惠阳县)县丞兼管带杜凤梧。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起义军无法按原计划进军。日本志士山田良政勇敢地接受孙中山的委托,把“政情忽变,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无所得,军中之事,请司令自决进止”的命令送给郑士良,在完成这一任务后,山田良政归途迷路(一说战死),为清军所杀,年仅三十三岁。
山田良政,幼名良吉,字子渔,日本青森县弘前人,生于明治元年(1868年)1月1日,为津轻藩士山田浩藏之长子。1889年1月入东京水产讲习所,一年后毕业,不久服务于北海道“昆布会社”。1890年被派掌握上海支社事宜,这是山国良政首次远游。
1899年,孙中山亡命日本时,6月间山田良政回国,7月在东京神田三崎町旅馆与孙中山邂逅,山田良政有感于孙中山的崇高理想,誓为中日友谊而奋斗。同年11月山田良政与同县藤田之女敏子结婚。
1900年10月6日,郑士良以会党为主力,举行惠州三洲田起义。10月20日,山田良政从台湾经厦门、香港抵达惠州,面晤郑士良,转达孙中山的命令。①归途迷路为清军逮捕,22日被杀。
孙中山对山田良政之死,极为痛悼,他在自传中写道:“此为外国志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一人也。”②
孙中山于1913年2月11日赴日本考察,曾在帝国饭店,宴请山田父母及良政之妻,慰问有加,并题赠:“若吾父”横额。27日,孙中山在东京下谷中初音町全生庵(铁舟寺)为山田良政建立纪念碑。1918年7月28日孙中山在上海为山田良政举行追悼会,并亲书“丹心千古”挽额。9月,山田良政之胞弟山田纯三郎赴广东之际,携朱执信从惠州三洲田带回之土回故里,归葬弘前祖坟旁时,孙中山特派廖仲恺代表其前往致祭。是年(1918年)是山田良政父亲山田浩藏80诞辰,孙中山亲书祝联庆贺:“山田先生八秩荣庆 美意延年宜登上寿,高怀旷代合昌期 孙文敬祝。”1919年9月,孙中山又派陈中孚、宫崎寅藏两人为代表赴弘前,携孙中山亲笔所书石碑树于菩提寺内。可见孙中山对山田良政先生之怀念与哀悼之情。
现在发现孙中山的墨迹碑文照片有两 种,如附图17、18两种碑文,在国内外的有关著述、图册和陈列馆中各有选用。如台湾《国父全集》第1415页、日本《孙文画册》、横山英与中山义弘合著《孙文》第50页插图均采用附图18,我国大陆多采用附图17,据我们查考,附图17碑文是真品,附图18碑文是赝品。
理由如下:
首先,当时只有立碑,并无墓。1900年山田良政在惠州遇害以后,一直不明其遗体葬地。据日本友人平山周撰写《为辛亥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日本人山田良政》一文中说:“1918年,孙中山派朱执信前往惠州寻觅山田之遗骨,寒烟荒草,未竟其志,只得一坯黄土而归。纯三郎赴广东得分其土,归日后其葬之于祖先之墓侧。1920年(应为1919年)建碑于菩提寺。”所以1919年9月在上海的孙中山为建碑一事撰写《山田良政建碑纪念词》一文中有“民国成立七年,君弟纯三郎始以君骨归葬”的说法。其实所谓“君骨”者,只一黄土而已。因此1913年2月在日本东京何来他的“墓”呢?既无墓,就不能称“墓碑”了。所以附图17碑文称“碑”符合事实,是对的,而称“墓碑”的,显然与事实相违。
其次,附图17照片是碑文一起拍照的,附图18则只是碑文而无碑石。我们还收到一张当年孙中山在东京主持山田良政纪念碑揭幕礼上的照片,该照片中的碑石与附图17照片上的碑石形状完全一样。这是附图17碑文是真品的又一有力佐证。
第三,就笔迹而言,以两种碑文照片对照,不难发现,附图17照片碑文才是孙中山的书法手迹。孙中山的书法是以颜体浑厚挺拔,开阔雄伟为基础而略带扁平,但罕用齐头平脚的方笔。附图17碑文的书法正符合这一特点,而附图18笔迹则似是而非的仿造。
第四,我们认为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笔者前后收到日本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两位教授的复信,一位是日本爱知县丰桥市爱知大学教授野清间先生,一位是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山口一郎先生,他们的来信都有力的证明附图17碑文是真品的理由。
野清间教授亲自到东京和弘前抄录了两处的碑文。信中说明东京立碑时间:1913年2月27日;立碑地点:东京谷中“全生庵”;碑文与附图17完全相同(为免重复,不再重录)。
为了进一步弄清东京山田良政碑文,山口一郎教授在信中附录他到东京拍摄的山田良政纪念碑照片一张(如附图17),并将当时立碑的一些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根据1913年2月28日《东京朝日新闻》和《时事新报》报道:建碑式的发起人是孙中山、头山满、犬养毅、官崎滔天。碑高0.9米(三尺),宽0.6米(二尺),石质为根付河石。碑额《山田良政君碑》系犬养毅手笔,碑文系孙中山所书。由此可知,碑额和碑文的两个人的不同书法的笔迹,而不是一个人的笔迹,附图17碑文正是如此。犬养毅的书法,虽然也是颜体,而结构略为紧凑而带扁平。碑额和碑文字体显然不同,是出自两人的笔迹。而附图18碑文碑额则完全出自一人手笔,这更足以证明它的赝品。
在此顺便谈谈山田良政之胞弟山田纯三郎追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事迹。自山田良政牺牲之后,山田纯三郎决心继承兄长遗志,为中国革命而献身。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自欧返国抵香港时,山田纯三郎迎孙中山于舟中。翌日,孙中山为山田纯三郎题字:“同舟同济,清之亡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 山田先生属孙文书。”③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道:“其为革命奔走始终不懈者,则有三田兄弟……。”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胡汉民、吴忠信、丁仁杰等国民党人在上海法租界萨波赛路十四号山田纯三郎家中谈论反袁革命事业时,袁世凯派遣特务将陈其美暗杀于山田家中。特务在枪击中,一粒流弹打中山田家佣的耳朵,她吓得把抱着的山田纯三郎的长女民子摔在水泥地板上,致使只有二岁的孩子脑部受伤,终身残废,成了傻子,这也是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了她的终身幸福④
注:
①《山田良政先生传》、《导报画刊》1946年5月5日上海版。
②④《孙中山全集》第六集,第235、233页。
③《中国革命之友山田纯三郎先生访问记》、《导报画刊》1946年5月5日上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