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有无诗作补辨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有成效的政治家。他一生著书立说,孙中山全集逸有四五百万字之多。然而,他不作诗,也没有发表过诗作,这也是事实。长期以来,流行着孙中山能为诗,证据是《挽刘道一》七律诗和镇南关之役马上吟七绝一首。
然据查有关资料,《挽刘道一》诗是江西乡人汤增璧捉刀,镇南关之役马上吟的作者是日人池亨吉。
1906年12月4日,同里盟会和哥老会发动萍(乡)、浏(阳)、醴(陵)武装起义,由于种种原因,起义于同月20日失败。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同盟会员刘道一因奸人告密在长沙被捕,12月31日英勇就义,翌年2月3日,旅日革命人在东京为刘道一举行追悼会,会上发表孙中山署名的一首七律诗:
[center]半壁东南三楚雄 刘朗死云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嘶战马 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 横揽江流一奠公[/center]
此诗最早发表于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1日,题为《孙大总统旧作吊刘道一》。
1914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胡怀深(寄生)所编《中华民国名人诗选》。首页就是孙中山挽刘道一的七言律诗。1936年10月出版的胡汉民《不匮室诗钞》(下)卷八,有胡汉民的《与协之谈述中山先生之论诗二十五叠至韵记之》一题,内有一小注:“余生平未睹先生所为诗……,私认先生必能诗者,但不肯示人。而其论诗,则真先生之典型也。”1918年某日,孙中山在广州与胡汉民、朱执信等偶谈诗学时,孙中山说:“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至于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绝唱,谓妙手偶得则可,惟决非寻常人能道也。”①胡汉民说孙中山论诗是典型,大概指此吧!
1944年5月5日,柳亚子先生在桂林写的一篇文章认为,孙中山先生是一位诗人,有诗为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并对胡汉民的“余生平未睹先生所为诗”提出质问:“那时他把当时流播在外的一首《挽刘道一》作品,居然忘记了吧?”柳先生说明:“这首诗的来历,好象当时就由我交给胡怀深的。”
1961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出版黄兴女婿薛君度著《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1980牛译本第168页说:“吟诗填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孙中山是不搞这一套的……《国父全集》所载挽刘道一的诗,是黄公所作,坊间所出革命文艺书,有时也列为孙公所作,实误。”确认《挽刘道一》诗为黄兴代作。
《羊城晚报》于1980年3月5日和4月2日,分别发表《孙先生的两首诗》和《柳亚子谈孙中山的诗》两篇文章,均认定孙中山善诗,以《挽刘道一》和镇南关之役马上吟七绝为证。
《团结报》于1982年2月20日和1989年9月16日分别发表《关于孙中山挽刘道一诗中的异字》和《孙中山佚持质疑》两 篇文章,也肯定挽刘道一诗是“孙中山是亲书无疑”。
究竟此挽诗的作者是谁,众说纷纭,各抒已见。近读汤钟琰撰《斯诺<西行漫记>唐某性氏事变考略》,始知这首吊刘道一的悲壮七律诗是江西萍人。出身清代秀才,弱冠人南京两江师院。1903年官费哀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1905年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翌年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撰工作,1908年为《民报》副主编,其时主编为章太炎。刘道一牺牲后,黄兴奉孙中山之命,嘱汤增壁代撰挽诗。据汤氏季子汤钟琰称,他家中存有民国成立后张继手写行书横幅,内容是他父亲汤增壁代撰的孙中山挽刘道一诗一首,落款为“右公介仁兄代总理挽刘道一诗沧州溥泉张继敬书。”
汤增壁原诗“尚余遗业艰难甚”句中“业”字,“何时痛饮黄龙酒”句中“何”字,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34页中为“孽”字和“几”字,据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1日《孙大总统旧作<吊刘道一>》而来。胡本《总理全集》第一集第1062页,“塞上秋风嘶战马”句中“嘶战马”作“悲战马”。③
张继(1882—1947),原名溥,字溥泉,直隶沧县人。1899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善邻书院和早稻田大学。1905年参加组织同盟会,任本部司法部判事,直隶主盟人,兼《民报》发行人和编辑,与汤增壁同学,又共事多年,关系甚密。至此,争议半个多世纪的以孙中山署名《挽刘道一》诗的作者系汤增壁确凿无疑了。
1907年12月1日,孙中山发动会党首领黄明堂、何伍等在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镇南关武装起义,冀图建立南方革命根据地,然后兴师北伐,直捣幽燕,推翻清廷。
起义军胜利占领镇南关(包括镇北炮台、镇南炮台和镇中炮台三座)的消息传到越南河内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驻地,孙中山于起义第3天(3日)偕同黄兴、胡汉民、胡毅生、卢仲琳、张翼枢、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男爵及日人池亨吉等人从河内乘车驰赴战地。在越南最终点的同登下车,步行约二十分钟即到文烟镇,在此备好车马。孙中山、黄兴、狄男爵、胡毅生和池亨吉均骑马,其他人都乘车,向镇南关所在地那模村出发。长期流传着孙中山在镇南关战役马上吟七绝一首即指此时(1907年12月3日)此地在马背上所作。
邵传烈著《孙中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说:“在镇南关之役中,孙中山在马上吟了一首诗,赞颂这次革命起度:感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怔马中,漠漠东亚方万叠,铁鞭叱咤厉天风!”但没有注明出处。
随现孙中山从河内驰赴战声的日本友人池亨吉著《支那革命实见记》(明治四十四年即1911年11月东京日文版)第55页云:“……这时,我抚马背,即吟一绝,借以一笑:
[center]感来意气不论功 魂梦忽惊征马中
漠漠东亚云万叠 铁鞭叱咤厉天风[/center]
戊申(1908年)六月,孙中山为该书撰定序言:“良友池君近以书来言,著《支那革命实见记》已成,嘱余为序。”④黄兴为该书题字:“抽刀断水水更流。”⑤池亨吉自号“断水楼主人”。以孙中山作序、黄兴题字的《支那革命实见记》作者池亨吉,决不会、也决不能将孙中山在马背上吟的诗窃为己作,且从其“在此诸人中,最能骑马者为孙氏,次为狄男爵,我甚不及,常落最后”的叙述中可知,在那海拔三千余尺高的崎岖山路上,“夹于群峰之间,沿羊肠小道”捷径驰去之时,纵使是孙中山吟诗的话。
在此顺便一提:《孙中山》第67页转载与池亨吉原诗有二字不同,即“怔马中”与“征马中”,“方万叠”与云万叠“。当然后者是正确的。
结论是:孙中山无诗作。《挽刘道一》诗作者汤增壁;马上吟七绝为池亨吉所作。
注:
①《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539页。
②《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第72页。
③《斯诺<西行漫记>唐某氏事迹考略》、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第72—74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74页。
⑤《支那革命实见记》插页,黄兴题字原件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