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金应熙 陈胜粦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简介:金应熙,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主任,现任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主席,曾任省孙中山研究会第一任会长。陈胜粦,中大历史系讲师,历史系党总支委员,近现代研究室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现任博士生导师。   时间:1963年5月2日   地点:中大历史系   内容:有关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陈列馆陈列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历史分期等问题。   金应熙教授:孙中山博物馆应有形象化的特点。若过多陈列思想活动内容,是不容易的。如“三民主义”思想的产生,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加上工农群众又不能一下子看懂。我认为,主要陈列其革命一生中重大事迹的实物(陈胜粦讲师也有此看法)。   关于陈列分期问题,笔者在访问出发前,先致信给金教授等人。本来陈锡祺教授也应邀出席的,后困休养外出没参加。他们三人交换了意见,共同提出:   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划分,即以1919年为界。孙中山思想和全国人民一样,都曾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为此,陈锡祺教授请人转达他的意见,认为中山故居1962年制订的陈列计划修改为兴中会以前即1866——1905年以内提法不变,而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至1912年以前,该段漫长的岁月都统称为“摸索前进时期”,是不确切的。因为孙中山为兴中会、同盟会制订的革命纲领、与改良派开展论战、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共和国,目标是明确的,旗巾是鲜明的,不能说是“摸索时期”。如果这样提,实际上是不顾历史条件局限,对孙中山提出过高要求,不能要求孙中山抛弃资产阶级纲领,去接受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纲领。   若果采用“摸索前进时期”的标题,只能妈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陷于政治彷徨的苦境,找不到出路,至1919年以前一段时期较为确当。   金应熙教授意见认为:孙中山从本身立场主观地去想象,认为自己旧民主主义的道路是对的,这是他的主观想法。但站在我们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去看,所有旧民主革命都是摸索的,当时还没有十月革命,没有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不能用我们今天的客观要求去代替孙中山运去的主观想象。   以上是对采用“摸索前进时期”提法的两种不同意见。   主张按年代划分,不提时期。   主张分若干部分,不写若干年至若干年。   三民主义产生、发展至新三民主义时期。   金应熙教授在谈划分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有关历史时期问题时强调:   对孙中山的评论,拿绘画作譬喻,刻划一个人面部,有的几笔将其轮廓勾勒得很象,有的精雕细刻,强调鼻子某一点很重要。虽然鼻子颇像,但整个人又不像,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如有些人说是改良主义,或有改良主义的愿望。我们不否认孙中山有改良主义的愿望,也不同意说他是改良主义者……。总之,他的革命是有错误存在的,应从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去分析判断一个历史人物,而不应单是计较他在一生中的某点什么事情的。 我们从翠亨中山故居陈列室中也看到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是有些改良主义愿望,但革命因素是重大的。你们的陈列室应从正面多点反映革命因素问题。   陈胜粦讲师意见:   某些人过激地、有偏见地去评论孙中山,这不是如毛主席《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章中,用历史观点去看问题。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不是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当时环境中,特别是1894年期间所进行的,正是模糊的、不定型的革命活动。现有人说其中有改良主义因素,也有人说他是改良主义者。这个问题历史学界还有争论,不统一。这个问题就是再多开一次会,还是不统一的。这不是填补空间问题,而是如何深入问题,应从正面的革命因素上去反映才是对的。   孙中山不是天生革命家,他是在革命与改良的矛盾中,逐渐战胜改良主义思想,在1895年才走上武装起义革命道路的。   笔者在访问中,认识到在具体一个历史伟大人物的陈列上,像孙中山早期革命,不能下一个“摸索前进时期”的定义:以故居为主体,辅助陈列,也可展现他的一生。故应全面而又有重点地陈列,适合广大观众需要,不能只展现孙中山某个时期就罢了。曾有专家这样提出:翠亨村,只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就可以了,不要展其一生……。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上述教授的讨论,也主张我们陈列其一生事迹,并在陈列中反映孙中山不断革命,不断进步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