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陆天祥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时间:1962年3月31日   年龄:86岁   地点:陆天祥家(其女陆侠云帮助回忆)   访问人:李伯新 杨连逢   一、孙中山出生地,小屋在井头的位置。阔度是17坑阔(即4米),高度和领屋陈添屋一样高。屋稍长些。门向西。独一间。   住屋排法:   孙达成(中山父亲)一间,17坑瓦   陈姓二间,17坑瓦   杨姓一间,现陈添厨房,17坑瓦,曾开过酒米杂货店   冯姓一间,现是一块空地。当日参加太平天国军的冯观爽,就住在这里。是泥墙屋,已倒塌了。   孙姓一间。屋主叫林翰,儿子帝福,已无后人。帝福是孙中山宗亲,有一弟,在抗日战争时逃难往内地,饿极,忽然有一餐饱食,胀死了,又无后裔。该屋卖给苏容根。现归苏姓。   冯姓二间   陆姓二间   以上的屋舍是一排过的。   二、现在孙中山故居地面原是陆家辉禾公的祖尝屋地,经孙达成手买的,屋宇是孙中山亲手兴建的。   1885年先建造一间平房,现旧门仍在。后来在旁边又寻建起两座,四周楼房可走通,成现状。   本来1892年建成中山故居时,有一个小厨房,在屋后走廊处。地方狭小,不够用。现在厨房是以后建的,孙中山好象没有用过。   孙中山想向辉禾公买下地面兴建厨房,当时想买一小块,但辉禾公的土地是相连的,不肯割散卖,而孙中山全部买下要用400元。当时孙中山不够钱买。后来只写下欠单,是孙中山经手写的。这块地就是这样买下来的。   现在厨房不是孙中山亲手建的,而是他1912年回家后一二年间,即民国二三年间由孙寿屏经手兴建的。当时建厨房时,浴室、厕所同时建造。   孙中山当日写下的欠单,到民国20年,由卢夫人交港币500元给陆细麒赎回才了事。   民国元年前后,故居是由学成妻,即桃母管理。   三、中山故居正厅   神楼:神龛内上格放木制观音,有神如及神灯等物。下格设祖先神位,贯在正中,左边放达成公神主牌,及有香炉等东西。   近屏风板(叫“板障”)处持中山父母像,入屋之右为达成公像,左为杨氏伯母(即中山母亲)像。   屋内有字架,入屋之右为孙眉公的,入屋之左为中山的(注:本地风俗,到结婚时,按同族中规定辈份,如同辈统一规定一个字,作为该辈标志。字架是族中男姓主婚者命立的,格式大致是统一的。到男人死后,该字架就拆下不用了)。当时他们字架是漆金的。   茶台:放在入门右边,隔门是酸枝椅。有茶壶茶杯等物。   长台:正中放一个红色古式花瓶,养着万年青,茶瓶两旁各放两个茶杯(共四个),有小碟盛着茶杯的。   四、楼上书房   杨鹤龄细小时很少回乡。在该书房中,杨心如也很少来。来得最多是陆皓东,他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朋友。孙中山过去的同学也间中来坐的。有时有病人,孙中山也乐于替人诊病,但不挂招牌。   陆皓东时常和孙中山谈论,晚上同睡在铁床上。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消息传到这里,风声很紧。桃母将孙中山读过的许多书籍,还有信件等,搬到邻屋处。不久,因害怕,把书籍、墨迹等都烧毁了。在楼上走廊的角头上,有个白色瓦罐子,用钵头盖着,里面放着白色炸药。我亲眼看到他在“瑞接长庚”闸门试爆,就是用这些药粉的。   南朗均安当铺(在观音庙后),是五层石雕楼。楼顶放缸炸药粉,听说是孙中山试制的。距离现在20年前,有一个工人,嫌这缸炸药位置放得不好,稍一移动,就马上炸开了,整座楼被毁,听说炸死了3个人。   书房铁床用白罗蚊帐,枕头是软枕。有蚊帐钩,被面是白色的。   有日字形书柜,即长身形,箱架是四脚的,近褐色。有书台,是酸枝木做的,有文房四宝。书柜上有一盏铁脚洋灯,有?纱灯罩。   孙中山行医时,留有长辫。常穿长衫,是灰白色的,袖很长。   他小时候读的课本《三字经》等,也放在书柜中。   五、孙中山住房   棉被套是红绸纱的。有枕头,是藤枕或漆枕,也有时用瓦枕。席是宁波席,宁波席在当时是最时兴的。   有丁桂木椅4张,茶几2个。有读书台。小照明灯是古式的,燃火水(即煤油)的。   时间:1962年5月23日   年龄:86岁   地点:陆天祥家(其女陆侠云帮助回忆)   访问人:李伯新   内容:了解孙中山故居及孙中山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状况问题   问:孙中山在家时,藏书的地方在哪里?数量多少?   答:孙中山最初起义时(1895年)。和出走海外后,料理故居的桃母(即其二叔母)恐怕清兵将故居封闭,将所有酸枝桌椅、书柜、书籍等搬到故居邻屋(现小屋)。因我在该小屋侧有一地,常到这里取糠头,也看到这些书籍、家具等东西。过了不久。其叔母就把所有书烧光了,这些书有《东周列国传》,是孙中山最喜欢看的,还有《三国志》、《水浒传》等。该书柜是企身的,日式的,有柜脚的,这些东西我看得很清楚。事后,清兵不相信以便亨村有孙文,拉大队封了翠微村。也有十多个清兵来过封屋,后不知怎样却受贿走了,未把屋封上。   我记得书柜是事褐色的,有微突出的线条,我过去还看到楼上书房后小房还放上不少书,有的用纸包着,有的用硬书皮夹包着的,中西各样书籍都不少,有的就放在书台上。台上还放有照明用的罩纱火水灯。   问:书房内有没有衣架?   答:记得是有衣架的。什么颜色,放什么位置,一时想不起。   问:中山各委节穿什么衫?什么颜色?生活怎样?   答:他到南朗均安当铺等多数从二跑轿,当时我们全部兴坐轿的。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书不离手的,多数看《东周列国志》。他是在建大屋后才做医生的,多数穿灰色或浅蓝色长袍衫。在香港读书前,在本村即多穿短衫裤。   其父孙达成,吃完晚饭后,多数坐在“瑞接长庚”闸门外土地公旁的长石上,但没有听到他有什么故事说过。   问:各姓族氏对达成公是否尊敬?   答:因孙家人口少,达成成家前期是不大富有的,文化又低,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常称他为戆林(达成乳名茂林)。我记得有一次晚上他担一担肥类去园,从杨宝常(和孙中山年纪相近)家(即现在供销社生产资料部位置)门口走过,宝常嫌臭,便骂道:“戆林,以后不要担肥从我这里经过!”达成不敢回话。你想,达成是上了年纪的人,还遭人如此辱骂!   问:孙中山幼年时性近什么?喜玩什么?   答:花雀也喜欢玩,我记得他养过一只了哥,会叫人,用笼装着,见到人就叫,很好玩。   问:孙中山在村中有否做过医生?   答:做过,给陆檀生妻做过接生。当时檀生妻难产,两天两夜小孩不出世,中山一去到就能帮助她把孩子生出来,母子平安,孩子取名细鳞,本村人有烂手烂脚的来求医,中山从来不摆架子,不拒绝请求,不嫌麻烦,大都很快医好。他不持招牌,若有人知道他是医生,请他医治,就到故居楼上就诊。听说檀香山杨广云的叔父(即现在翠亨杨东顺叔公)因病在檀香山医治不好,请中山去医治就好了。   问:孙中山常杨鹤龄、杨心如等童年时代一直玩到长大吗?   答:杨鹤龄细小时,我不认识他,听说他很少回村,和孙中山在一起玩的时候极少。孙中山做医生后,有回来,一同玩一下。细步时和杨心如联系也不多。   问:陆皓东从小至大在本村搞过些什么活动?   答:皓东从小喜绘画,画得很好,有时用竹蔑扎成一个走马灯,贴上画纸,点上油灯,灯会在原处旋转,好像公仔(画像)在走动,我和我家四兄也常去玩,他也肯跟我们玩。他和孙中山试验炸药炸裂“瑞接长庚”的石板,我也跟着一起去。有一次搞烂神像脸我也跟着去,亲眼看他们的举动,当时我很细小,害怕,跑回家去。   杨汉川是杨殷父亲,是秀才,一向读书,继承父业,到处游历,很少见他在家。   杨稚刚是杨鹤龄兄弟,曾在国懈党政界任分驻所长等职。   听说英国人初来时,取得金星仔(地名),做鸦片烟土厂,做开埠准备,后来才搬去香港的。过去船只必定经金星仔侧海面出口的,金星岛距翠亨陆路18公里,水路10里左右。   北极殿是孙中山和陆皓东折断过神像手指等的遗迹。访问者想了解北极殿的来历,希望故居能直接接收管理,征求他们的意见。两们老人在翠亨村算是年纪较高,又有一点影响的。他们介绍情况并表示支持中山故居将北极殿作为文物遗迹加以管理。   北极殿,座落在翠亨村东北角,是康赜年间,约1700年左右,由村中父老捐资兴建的。有两进三间,前进两旁是庙祝和安放神座及游行时用的旗帜锣鼓等物的,后进中间是北极帝君,有坐神和行神,行神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游神时及有天灾灭瘟疫、灭蝗虫等巡游时用的。入门左边是金花娘娘庙,金花娘娘脸蛋曾被陆皓东划花过。右边是天后娘娘庙。平时香火鼎盛,求神问卜的善男信女很多。   陆皓东妻是跛脚的,是榄边蒲山黎吉兴秀才之女,由母做主盲婚。听说皓东相亲时,见她坐着一表人才,及拜堂洞房时才发现是跛脚的,就愤而出走上海不回来了。 孙中山临终嘱孙科,要建一所中学,因崦在在亨兴建纪中。   时间:1962年5月25日   年龄:86岁   地点:翠亨村   访问人:李伯新 杨连逢 杨珍   问:我们想恢复中山故居原状,就是他在1895年武装起义前情况,请先回忆书房情况。   答:有相片,多少记不清,有铁床,有书柜、书台、椅,都是酸枝的,台上有很多书,有毛笔、墨砚、笔筒等写字用具。   问:台上有什么书?写字用的笔是竹毛笔还是钢笔?   答:有竹毛笔也有钢笔(点墨用),笔筒是瓷的,书大概是《东周列国传》、《四书备注》吧。   问:白色炸药是放在书房里吗?   答:不是。是放在楼上走廊角落里,用小土瓦罐(有木饭盆这么大)盛,蓝色的,有盖盖着。   问:窗有窗帘吗?   答:没有。   问:照明用什么灯?   答:洋灯。有灯罩,点火水的昌玻璃。   问:铁床上用的是什么睡具?什么颜色?   答:因生活较好,是白罗蚊帐,软枕白色。   问:枕、被等什么颜色、花纹?   答:不记得,容当再记。   问:有没有衣架?在什么位置?   答:有是有,木杆的,不记得放在什么位置,款式也记不清了。   问:孙中山在些搞过些什么政治活动?   答:不很清楚。我小他十岁,他的活动不随便给别人知道的,但我常到他家玩。   问:你的家兄是孙中山的同学,他在生前有没有讲述孙中山先生一些活动事迹?   答:平常间中也有提起过,只一般生活问题罢了,搞革命活动是不多知的,也没有告诉我什么。不过我记得陆皓东整天在楼上坐着看书。   问:孙中山住房过去是怎样摆设的?   答:床和现在摆没有变,有木椅也是一样,有衣柜、米斗台,有白罗蚊帐。用物如何,容再想。   (因老人欠安,疲劳,就此告辞。)   整理笔记补充:听陆不约而同祥回忆,神龛上格放观音木牌一个,有香炉吊灯;下格设祖先神位,侧放达成神牌一个。后来这些因卢慕贞信耶酥教撤去。   时间:1962年12月20日   年龄:86岁   地点:翠亨村   访问人:李伯新   内容:关于孙中山童年时代耕种及其叔父在外情况(杂谈形式)   中山之叔父学成、观成名字,现在北极殿碑记也有记载,传说他俩人在国外金矿掘金,终日辛勤劳动,也不温饱,积累极微,拟想各方面节约积蓄点钱,和各乡里一齐捐点钱重修北极殿庙宇。有一日,和本村乡亲多人同时动手掘金,突然掘出数十两金,价值四五百银,全部捐献,故此题名。以后其兄弟情况不很清楚。   关于孙中山家人耕作的收获情况。孙达成耕龙田二亩半地(即翠亨旧村墙以南,瑞接长庚闸门以东地方),当时产量很低,一年一亩收成250斤左右,有时好一点,有时天旱,半年不下雨,农业失收,所以孙中山对改良农业是有感想的。达成还耕弟妇程氏一块地,名叫聚宝盆(现翠亨供销社位置),土质很差。他家不和程氏共食,但很和气。   过去武术兴盛时,翠亨村武术也不错的,过去元宵节,翠亨有几个教头,一个姓陆的,一个九姓冯的,带一班徒弟到张家边、濠头一带耍功夫(表演国技),耍得很好,这是我们童年时代。   孙中山在读书时见他穿土布短衫,后来做医生时才穿长衫。   时间:1964年5月13日   年龄:88岁   地点:翠亨村   访问人:李伯新   孙中山出生前翠亨村概况   户数约70户,130人,入庙后享受庙产才能成为翠亨村人。当时值理是杨、冯、陆、孙四姓人,当时祖庙庙产有100多亩,苏姓亦有庙份,人丁很薄,只有一二家人,谭姓、麦姓后期才加入,即麦才,生麦泳,现有麦林、麦灿二家。   翠亨村亦有几家下户,做下户的一般叫阿娣,妇女很老也不能称阿婆,仅能称阿嫂。做下户的多是买来的男仆及脾女,又名叫二分二,村中红白事下等工由他们做,婚嫁时他们做担脚盆、拉新娘等。下户不能和一般人结婚,只能下户与下户结婚。我村下户有:陈姓,即现在陈添、陈兴汉的祖先,是冯X的下户。梁姓的是杨心如的下户。钱姓的是杨礼明的下户。现钱姓全家随主人去檀香山,脱身后,有钱,建新屋即钱华的洋楼房。   谭姓,在孙中山出生之前,有一个叫谭善畅的崖口人,搬到翠亨附近园山仔住,听说他会看地理风水而搬来居住的。他本来无钱入庙的,因他逢庙会当义务,会吹笛子,因而同意他加入庙会。   孙中山出后翠亨村概况   同是70多户,有陈家、钱家下户结了婚,增加了人口,约40人,还是出外人多。 孙姓户数和翠亨村人外出状况   约有七八家,冯家祠左右多是孙氏屋宅,除孙梅生、赞生家外,多是泥墙屋,单陆兆剑门前就有三四家,去檀香山,无钱,多数不回来。   孙敬贤一家三子。   孙林汉一家。   孙梅生一家,有兄弟梅生、赞生二间屋   以上是现存有砖屋的。   孙胜好一家是泥墙屋的已倒了,其他没有什么印象,记不清。   孙姓的多数去檀香山做工的。   孙中山出生前后数年,翠亨村户十居其七八都有人出外洋的,人口有100人左右。   当时出洋,行船是危险的,我父陆延芳为家庭生计(因我有七兄弟姊妹,而我最细小的),冒险去檀香山。坐的是桅棒船,船身不大,有时前船下浪坑,后船连干也看不见的。一次到太平洋地方,饮完淡水,渴极,而饮火水(煤油),十分艰苦的。我父亲当时从这里运耕牛去那里耕田。檀香山有耕牛便是最好的农具。翠亨村只有少数人耕田,极少去海外打渔,多靠侨汇收入为活的。   翠亨村外出在国风外谋生的具体有:   孙家比例多,有五家,都去檀香山。   陆家有十二三家去檀香山,其家属在家也有二三亩田,陆家在广州经商的亦有几户。   杨家去大吕宋一家、檀香山一家,启操等三兄弟到汕头等地贩卖猪仔致富。到山东、上海经商的亦有好几户。   冯家有近十家出洋,有二人去大小吕宋,其余去檀香山,在国内的也有。   翠亨村经济状况   陆仁基的广州十三行总买办,做行口生意,英国人入侵之初,大发其财,在翠亨要买指手囹的田,即站在局部地方,手指指到的地方也要买下,单翠亨附近约有350亩左右,其他远田不了解。他壮年死去。   杨启文,约有300亩田,我在童年时,听说他的后人败家将近败光。   耕种的,陆洪国、孙敬贤自耕3亩。佃耕30亩。   我父陆延芳晚年时也佃耕围田30亩,因我有几兄弟干活,平时可应付,大忙时临时请几个散工可搞好。   陆仁基在广州做行口时,手下有几个是协助做帮手的,姓潘、卢、叶几个人,做行口也成为富翁。他在家乡买田,各姓氏有自耕二三亩不等先后给仁基强买去,变成无田户了。   杨氏达轩(注:达轩应为达勋),娶妻生三子,长子兰辉,次子启安,三子启焕。达轩即杨珍之太祖,先在家耕田的,后在外经商,家基颇厚,达轩继娶添房,又生三子,即启操、启文、启怀,先后在汕头贩卖猪仔,暴富发家。   翠亨村参加太平天国军,我所知道的只有冯爽观一人,其他不了解。爽观做到太平天国红顶官,其有一孙子叫亚容,人称生痴容,后死在南洋,后继无人。   关于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翠亨村出现的一些情形   山门村有个陈孔平,字昆耕,人叫山门皇帝,曾随孙中山搞革命活动。当革命失败后,竹头园何保向清军告密,在水井中拖出孙平,拉去坐监而死。当时这个何保要求清军夷平翠亨山门,石门村只留竹头园及攸福隆村不用动,因何保和攸福隆村是有亲眷关系的。   当时拉大队来翠亨附近的清军多是湖南人。因平日清军只有收税才来,常欺压群众,今次这么多人来,真是鸡飞狗走,人人自危。   这次和昆耕一起被捉的还有陆谷兰,翠亨村人。其子陆文灿,在檀香山多方筹款设法营救保释出来。   关于孙中山父亲时代的家庭状况   敬贤公一辈子在家耕田,没有去过檀香山,自己没有田,有屋一间,十七坑瓦阔,门口向西。门口侧有烂泥糊墙瓦面顶的一间小厨房。其人十分迷信风水。   达成一世在家耕田,兼耕观成田四亩,及做更夫打更。其妻杨氏小脚同,不去田的,和我父母很是要好。孙达成喜欢帮助人办理红百事的。翠亨村过去也是齐心的,一家有事百家忧,近几年来,有中学后,杂姓外来人多,此情有变。   达成还耕到祖尝田二亩多,孙家在家的男人很少的,当时达成在外耕田,杨氏料理家务,养些猪鸡狗等小量畜牲,都是杨氏亲手饲养的。当时耕耘的祖尝田,是言明租谷作清明扫墓及祭祀用,因经济不丰,没有烧猪等物奉祭。   孙姓没有一户作地主,买田收租的,富有的人不多,可能最富是专贤了。孙专贤在浙江一带做茶行生意,取一宁波人为妻,积累一些钱建一间屋,生二子,名梅生、赞生。后又建一间。在翠亨村除中山一家外,剩下是唯一的孙姓一家二间砖屋了。   孙达成读书很少,可能有一年半载,略有一些文化。 补充回忆孙中山在翠亨村一些活动事迹   我七八岁左右,孙中山当时十七八岁时,在檀香山回来之初,教我们做走兵马游戏,名叫“点兵捉大贼”,他做点兵的,坐在一个地方,我们一群小孩即满街跑,到处追逐游戏。   孙中山读书之初,叫开蒙,是在杨宝常(是地主,被分屋给陈兴仔住)家书房中,由程直生(名帝根)教他,后在冯氏宗祠读书,一位叫蟾蛤黄的老师教过孙中山。   孙中山乳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结婚时取字德明,是“德”字这一派的。因喜打架,别人高过了头也不怕,因而花号叫石头仔。杨培初大他四五岁,有一次中山与杨打架,被杨抱起将他的头撞在墙上而晕倒。培初性格野蛮,在檀香山娶妻后发大麻疯,夫妻同染此病而死,生一女叫亚秋,亦是发麻疯的。   北极殿在翠亨村中,享有很大神权的,孙中山折断神像手指,听说他父母没有打他,村中父老认为他是信教的不信神,没奈何他,后孙中山到香港学医去了。   孙中山读大学时,假期回乡,常在陆星甫家坐。陆乃村中头人,即现乡长之类,他家常有很多人在书房中坐的。 孙中山读大学时,这里也有几个传教士,是从澳门上来的,沿途传教,派福音书,到翠亨祠堂门口等站着宣传。有一次陆皓东招呼他在家中过夜。   孙中山在读大学、学医做医生和旅檀香期间回来,常在南朗均安当铺处坐,主人是程学紫,是半边文举人。   1892年孙中山建大屋后,开展办好事。当时唐家下栅一带人去南朗必由他屋侧极小田基经过,路难走。时这田头是苏姓耕种的,孙中山为了使交通方便,发动人加阔这条路,但苏姓田主不同意,大闹,孙中山说:“这是公众事,谁不愿意也要服从。”自己出部分钱将该路搞好。   陆皓东父亲名叫陆因,在上海行口做师爷的,在皓东童年时代已死去。   时间:1965年9月4日   年龄:89岁   地点:翠亨村   访问人:李伯新   我记得童年时,在迳仔朗有一间很小的孙家祠。   孙达成过去是有种过一些山地,什么时间开荒种的不清楚。当时种到一些山桔、梅仔加上几棵荔枝、龙眼合共约100棵左右,面积约有三四亩,因管理不善,果物没好收成,有时有些收成的,也没有见他成批卖过。种这样的旱田作物,劳动力不足,其妻杨氏是小脚女人,也在出去锄草种瓜等。   达成有佃耕过桃母田四亩,现供销社处,是劣田,一造亩产三石谷左右,无人愿意耕的。田租交学成妻(他们分家自食的)。龙田的土质较好,年中每亩有十多石谷收成的,因这是祖尝田,不一定是达成耕。达成耕一段时间,光贤(孙林汉父)也耕过该田,不用开投的。   中山幼年时,家有母黄牛一只,有时生牛仔也卖去。我童年时替光贤看过牛,当时他是耕龙田的。   迳仔朗有二家孙姓的,即孙来的兄弟。   达成识字很少,不大会写信。学过补鞋的,未见过他当过什么裁缝。   程植生是孙中山的启蒙老师,名帝根,是由南朗来的。   学成当时的住屋是肥佬雄对面、谭卓厨房屋背后的房子里,孙眉细小时也在此住过。   亚桃后来不知嫁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