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访问录

前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我在中山故居工作虽有多年,除本职工作外,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二次下乡“支援中心工作”,如搞政治运动或去支援抢插抢割的生产任务等等。甚至整整下乡一年都有,例如搞“四清”、“社教”等就是。返单位后每有空还要下访问的。但从本职业务的调查研究工作方面上盾,主观努力还是不够的。如对孙中山新属的调查访问及中山故居恢复原状工作上仍欠全面和深入,错过了大好时机。更有一事例使我耿耿于怀:1965年10月,我循例去泮沙乡走一趟,进行对孙中山亲属的调查访问和征集文物工作,通过乡干部的介绍,知道有一位老妇人,是早年从翠亨村嫁支泮沙乡的孙姓人氏,名叫孙金友,现是五保户。我无意中发现这条重要线索,立即前去访问。她是孙中山的同辈宗新堂妹,曾在中山故居住过,这真是“举着火把难寻的人”,无奈她已是87岁高龄,贫病交迫。我心急如焚,23—26日,四天内探访了她三次。后因会议中断了几天,准备再去探访,刚好见到该名乡干部,询问得知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孙金友已于前天死了,并当天上山埋葬了。我不禁唏嘘慨叹,随后细心一想,先为自己当年没有深入进行访问而自责,若早五年或三年知道她健在,那该多好呀!所获得的材料远不止此了。接着又感到抢救资料的重要,只是在四天内不及时访问,已稍纵即逝。回想访问之初,开头请她谈几句,感到她视野民时清时浑,待她清醒时作补充和更正,半小时谈不上多少话。再过半小时,她累得不行,只好告辞。当踏出她家门时,心情又很矛盾,决心采取边疆行动,以资补救。想不到却不能再见到她了,我十分内疚。记录到的这些材料虽不说尽,但作为了解翠亨孙姓房亲及做好中山故居复原工作,极有参考价值,   我有幸在孙中山的故乡,先后访问了40多位人士,而且作了笔录。而今,大多数被访者都不键在了。在访问中,这些都上了年纪的老人所回忆的,都是新见亲闻甚至亲历的人和事,虽然也可能在事件经过及时间方面不一定很准确,但不失为第一手材料。若能系统整理,对研究孙中山也是有一定价值的。本《访问录》谨供史学爱好者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