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中山故居复原经过简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伯新 杨连逢  
  孙中山故居的保管、修缮和复原,是解放多年以来人们较为关注的工作。它在文物工作领域内,反映出两个不同社会对伟人遗物应有态度的强烈对比,更促使文物工作者对故居一草一木倍加爱护。回溯该建筑物迄今建成70年,在这悠长岁月中,经历过不少风霜和波折,至今重新恢复过去原貌,从变相到复原,令人回味无穷。 [center]一[/center]   孙中山故居(以下简称“故居”)是在1892年扩建成的,是一座具有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而又具有西洋风格的一幢支层三间的楼房,这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的图式是孙中山新自设计的。从他革命离家出走后的50年间,故居经历过几度变化。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进行第一次武装革命失败后,他和家人离家出走,故居由孙中山的叔母(学成妻)看管。据说清朝政府查悉孙中山是革命领袖,曾派兵员查封孙中山家园。由于当时查封者误将翠微村认为是孙中山故乡,大肆骚扰(因翠微是大乡,在翠亨村之南30公里,而翠亨当时是一僻静的小村),因而翠亨村幸免一次大遭劫。这风声传到其叔母耳中时,她惊恐不定,竟然将孙中山童年、青年读过的书刊和新朋来往的信件等,付之一炬,各项家具自然有所损坏。   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山县将近沦陷,卢氏夫人派人将故居的家私杂物等所有能挪动之物全搬到澳门去,甚至连屏风板都搬去了。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从澳门把家私运回来。可是孙中山用过的原有遗物,又遭到一次损坏和散失。孙中山专作的大门对联及酸枝茶台架、床铺被席衣物等,就是当时散失的。   1945——1949年,这一段期间,虽先后有两名妇女看守故居,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故居文物根本没有重视,更谈不上爱护,故居的屋宇箱柜等受到白蚁蛀蚀,也不闻不问,结果箱柜被毁了。   解放后,1953年间,县文教科派人下来修葺故居,由于当是的工全人员,对文物保管原则不够清楚明确,施工过程中部份地改变了故居原貌。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力求美观新颖,因而破坏了原貌的真实性。更遗憾的是,当时孙中山骨肉至亲之姐姐孙妙茜尚健在,却没有及时访问和用文字将故居原貌记载下来,作研究资料。 [center]二[/center]   为了更好地弘扬孙中山伟大大的革命精神,保护有益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孙中山遗迹,1955年以来,政府先后派出专职人员,参加业务学习,遵照中央、省文化主管部门颁布的文物保管工作条例,严格执行恢复原状或保持原状的原则进行管理。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同志们逐步明确方向,从内到外,积极复原,把故居及翠亨村中与孙中山有关的遗迹,如冯氏宗祠(村塾)、北极殿(折神像手指之地)、闸门(试炸药处)等地方,加以保管和复原,给游人留下一个鲜明印象。归侨简帝炽先生参观故居后说:“解放前后我曾来过多次,但每次参观后,都有不同感觉,现在才真正看到孙中山先生家庭生活情况,故居真正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全心全意改造旧中国,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大精神。”   这位归侨的谈话,反映故居的复原工作有所进展,初有成效。但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工作的呢?现把经过和体会谈一谈。   年限、生活气息是复原的关键: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开始就明确和做好的,起初对于故居的陈列布置,小心翼翼,认为少动为佳,使观众觉得地方屋舍清洁感到满意就算了。后来通过举行各种座谈会,听本地老人相继反映不少故居旧有情况,从而将各种不同资料收集起来。有一段时期,我们曾几度到广州等地兄弟馆参观,上级有关部门也多次派员下来指导,同志们对复原的重要性和工作原则加深了认识,找出关键所在,明确复原应抓住年代、出现的事件、重点、主人的思想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这是工作的内容,又是复原的重要任务。通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1885——1895年这十年是孙中山在此居住时间,为复原年限。因故居自185年先建左边一座平房后,直至1892年才把左座平房拆顶升高,并扩建中、右两间,建成现状。这段时期孙中山先后在澳门、石岐、广州借行医为名,从中进行革命活动,也常返家和本村陆皓东、杨鹤龄等聚集在故居书房,秘密商讨革命事宜,故此书房应是复原的重点。把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再不能返家的时间确定为另一复原年限。从确定年限的范围内,具体调查各室各物式样、新旧、位置,从而反映主人的思想、生活习惯,也体现其性情和爱好。通过调查了角掌握资料去指导复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途径。 调查研究,全面复原:复原就是把历史真实,展示在观众眼前。历史的东西,是不能凭主观愿望去代替客观实际的。复原过程,就是调查研究过程。为此,我们多次邀请孙中山亲属和当地老人来开座谈会,或登门访问他们,再请当地各有关部门人士及群众代表到故居对陈列的文物逐室逐件进行对照考证,反复核实,才确定下来。瑞把几件文物复原的经过叙述如下:   [B]书房[/B] 是孙中山与陆皓东等秘密商讨革命事宜活动过的地方。这是故居陈列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1953年期间错误地用作来宾休息室,这样的做法,不单止破坏了故居陈列的真实性,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故居的严肃性。由于我们的工作人员,当是强调来宾没有休息的地方,未能全面考虑问题(当然对来宾的翔是应该的),故此拖延至1956年才将沙发台椅等迁去,初步恢复书房陈列(仅得一张大铁床及一结桌椅)。但这些简陋的陈列未能反映出当时的气息。后多次访问翠亨村老人陆天祥(中山幼年的朋友)。通过老人的追述,知道孙中山青少年时期喜欢读各种书籍(正着手征集),常是手不释卷的。他同时说明书房原有的布置情况。根据这些资料,我们重新布置整理,添置了酸枝书桌,复制了一个书箱和台灯等,增添了书房的生活气息。   [B]正厅[/B] 过去对故居的复原年限和原则未够明确,认为孙中山故居是纪念孙中山的,故在正厅当中放上孙中山的一幅巨像,神龛上放上了他的父母像。这样的陈列是完全不符合当时情景和历史事实的。当年孙中山父母尚还健在,他又是家庭成员中的低辈,据历史习惯和乡村风俗,他的像放在正中和他的父母像放在神龛上都是不合理的。故于1962年8月将其父母像挂回正厅两边墙壁上,同时依据乡中在结婚时应设有字架的惯例,复制了他两兄弟的字及其父亲字号,依次挂在墙上。   [B]中山住房[/B] 过去房中陈设是十分简陋的,仅有一张大木床及一张梳妆台。以一个住房而言,自然有放衣物的衣柜和用来放东西及坐的台椅的,而且在1893——1895年期间,孙中山哥哥檀香山有农场,自己也出来做医生,家庭生活上已较丰裕一点,这样过于萧条是不合当年境况的。如何复原才能再现房中生活气息呢?又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做的。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依据孙中山当年喜欢朴素和实用的性格特点,1962年8月复制了一套当时较多人喜用的朱红色丁挂木椅,同时正研究复制大衣柜和大床上的被铺、蚊帐等。   [B]对联[/B] 故居大门两旁原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它是孙中山亲手写作的,在1938年散失了。这副对联极需复制,而对尺寸、字迹、颜色、样木等的挑选,每一样都是不能草率图快的,1958年,我们多次到故居附近细心观察约同一时期房屋的对联,并特别考究了其颜色,再依据一般对联尺寸的大小和故居大门的高度,确定了颜色和尺寸。接着,从中山遗墨中挑选对联需要的字样,先按序排列,看看是否有行气,字与字之间的配合是否恰当。如此反复挑选后才把字迹确定下来。后来又认为对联是新制的,而这件文物是几十年前的东西,色泽方面又需讲究,要求制成品看来是旧时的。这副对联严谨地复制出来,并经详细论证和鉴定后才展出。   [B]庭院的大门[/B] 原是圆拱形的,在1953年修葺故居时,曾将原样拆去,改建成新式长方形,正中还钉上“孙中山故居”牌匾,又在正面泥墙上加砌青砖一尺多高,这样的修理,很易使人产生错觉,理解为故居是现在才修建改好的,大大失去原状真实性。当时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未引起重视,认为既然改了,就少动为佳,表现得小手小脚。后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得到进到步提高,感到有恢复故居大门的必要。1959年,我们以1932年折摄的故居照片式样为准,首先拆去正泥墙上多加的青砖,再按照片上的尺寸比例,精确地模仿复制成圆拱形,恢复其原貌。   [B]故居颜色[/B] 原是红色的,曾一度改涂为灰色;正厅及寿屏房的屏风板原也是红色的,却漆成绿色间白花纹。楼板、房门颜色也有改变过。我们为恢复原状,就走群众路线,请老人忆述故居过去的颜色,详细研究,又刨刮各物底层颜色,找出了原来颜色,再油饰一次,使原有颜色能重新呈现出来。   上述的复原工作,只是在进行中,不是终结,还有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情况,如何在故居各项陈列中反映出来,仍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1962年10月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